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战冲击
2019-01-05陈宇峰刘克龙
□陈宇峰 刘克龙
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前尽管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休战阶段,但此次贸易战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都已经远远超出年初的预期。从美国公布的2500亿美元关税清单来看,22大类商品目录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金额占比50.2%,“杂项制品”金额占比为12.0%,其它依次是“贱金属及其制品”(6.9%)、“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6.2%)、“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4.9%)、“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4.1%)。从商品分布来看,主要在电话通信设备(9.8%)、计算机及自动数据处理等设备零附件(6.3%)、车辆及零附件(5.7%)、家具(4.3%)、坐具及零件(4.0%)、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数据记录机器等(3.8%)、塑料及制品(3.5%)、钢铁制品(3.5%)、皮革制品(3.0%)等。也就是说,目前中美贸易战中,对中国方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机械设备、汽车、家具等产品领域。
数轮关税清单的陆续执行对中国出口贸易至少造成了如下影响:一是冲击区域差异大,沿海13个出口省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18年前三季度,广东出口增速仅为0.4%,上海为2.9%,山东为5.6%。二是波及范围广,数额上,累计2500亿美元加征关税覆盖总额,已涵盖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出口5056亿美元的近50%。种类上,中国对美全部出口的HS一级口径22大类商品,覆盖率已达到100%,且加征关税集中在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三是虽然短期冲击有限(据国泰君安宏观团队测算,340、2000、4300亿美元清单对中国GDP的总影响分别为0.2%、0.55%、0.8%),但是长期影响仍需看中美对摩擦的沟通和管控程度,若贸易摩擦进一步失控,则贸易战可能全面爆发,并延伸至能源、金融、汇率、地缘等非贸易领域。
中美贸易战对浙江的影响
图1 浙江省2018年1-10月主要出口产业出口量及增速状况
表1 截至2018年9月主要影响出口产品
图2 浙江省各市2018年1-10月利用外资增速
市场立省、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浙江在此次中美贸易战中受到的影响不可小视。随着关税清单的落地执行,浙江省对美出口产品的品类近乎完全被覆盖,同时叠加传统增长动力减弱、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要素供应紧张、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以及周边省市激烈竞争等挑战,内需增长怕也难掩外部冲击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浙江经济发展很可能承压下滑,尤其是宁波、金华、嘉兴等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城市。
中美贸易战加剧了浙江同业间的竞争态势。浙江传统的核心出口产业增速放缓,“长板特别长,短板特别短”的特征被进一步加强。各市之间出口结构极为相似,容易引发同业间的激烈竞争,而此次中美贸易战无疑加剧了同业竞争烈度,加征关税也势必会侵蚀原本就微薄的行业利润。浙江核心出口产业出口增速变动剧烈,2018年1-10月的单月数据中有6个月增速低于GDP增速。虽然受春节需求旺盛和季节变动影响,2月实现同比增速接近100%,随着美国开始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3月同比骤降35%,并在此后低位徘徊了4个月,直至8、9月在企业“抢出口”带动下才出现恢复迹象,但10月再次下滑。传统核心出口产业出口量走出了“V字形”之势,但在10月再次下滑。
浙江对美出口下降最为显著,其他市场出口增长显乏力。受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浙江传统核心出口产业和各市出口增速都遭受重创并持续近半年之久。以杭州市为例,1-10月杭州出口2809.89亿元,增长0.2%,对美国出口555.63亿元,下降1.1%;对欧盟出口645.90亿元,下降1.1%;对日本出口180.30亿元,下降3.3%;对东南亚联盟出口318.77亿元,增长13.5%;对俄罗斯出口60.91亿元,下降3.1%;对非洲出口142.08亿元,增长6.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880.42,增长4.9%。
浙江出口产业陆续被覆盖,部分对外出口产品剧烈下降。受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层层加码的冲击,浙江主要产品出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最为剧烈的产品同比下降近100%。在受影响最大的前40种产品中,以农产品、饮食饮料、轻工业品、矿产品原材料为主,核心产品出口中机电产品、纺织织物等产业受中美贸易战冲突的影响尚未真正地显现出来。省内各区域产品出口受影响总体相似,但宁波的机电、绍兴的纺织和服装、温州的鞋类、舟山的船舶受到影响较为严重。
浙江民营企业进口原材料成本压力飙升,出口遭受限制明显增多。作为浙江经济主力军,2017年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76.9%,部分地市占比也高,温州为89.8%、宁波为69.0%、杭州为67.3%,民营经济出口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中美贸易战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OPEC及非OPEC国家纷纷宣布减产,直接推升国际油价飙升,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由3月最低点的63.19美元/桶飙升至10月最高点的84.11美元/桶,最高累计增幅达到33.1%。在通胀推动下,进口原材料成本也节节攀升,挤压了原本就薄如刀片的利润,民营企业竞争力被削弱。此外,中美贸易战以来,针对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验关趋严,流程延长,扣货次数增多,贸易纠纷频发,受到限制条件明显增加。受此影响,民营企业出口增速放缓,以杭州为例,1-10月民营企业货物出口1884.44亿元,增速仅为0.7%,持续发展面临考验。
外商投资合作意愿下滑,浙江利用外资情况不容乐观。因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外商对浙江投资合作意愿下滑,数量上,浙江省10月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合资企业个数同比下滑5.2%,合作企业个数同比下滑100%,避险情绪浓厚;金额上,合同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下滑18.5%,合资企业投资下滑11.1%,合作企业投资下滑100%,外资企业投资下滑36.2%,收缩投资速度加快。各市区看,1-10月合同外资,温州同比增速下滑54.4%、绍兴下滑38.1%、金华下滑26.6%;1-10月实际利用外资,金华同比增速下滑45.7%、丽水下滑37.3%、绍兴下滑4.6%。贸易关系紧张导致外商企业纷纷怯于合作、放弃合作,浙江利用外资前景堪忧。
实际上,中美贸易战引发的汇率波动、清关和仓储物流效率降低、海外平台政策转向保守、目标市场消费者转向敌对、相关国家对自由贸易态度的转变、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延伸到相关行业和领域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增加浙江对外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确定性。
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战
从长期来看,中美综合实力的消长与经贸竞争力的变化决定着中美贸易战的必然性和常态化,也决定着中美贸易冲突的最终走向。此次贸易战的胜负还不仅仅在于短期损失大小,更在于长期承受力的强弱。浙江作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必须防微杜渐,主动适应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积极应对。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实现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引导提升出口商品的综合竞争力、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方式,提升外贸企业对贸易风险的应变能力。改变传统加工贸易,深耕自主品牌,做强做优外贸龙头企业,扶持企业从贴牌、代工向自有品牌生产转型发展,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优势转变。依托“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突出高端装备制造、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依托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多举措,变初加工、粗加工为深加工、精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主导产业品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保持长板、补齐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对美的技术依赖。由于历史的原因,浙江对外贸易中长期存在长短板差距悬殊的问题。在维持现有出口产业优势情况下,补齐短板,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国际竞争力是需要努力的重点方向。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对美贸易的比重基本维持19%之下、进口比重在8%左右,对美贸易依存度并不高,但对美的技术依存度高以及在高端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悬殊差距。必须加大研发投入自主研发,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购买兼并与学习积累并重,继续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还要选择合理的技术路径,重新定位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加大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进行技术的转移升级。
内外联动拓展市场,化解产能过剩。除了“走出去”,不少浙江企业认识到国内市场潜力无限。在贸易战中主要出口产业陆续被覆盖、部分对外出口产品出口受阻下,化解产能过剩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国际海港、陆港、空港和信息港的门户和枢纽作用,构筑义甬舟、沿海两大开放通道,推动沿海与浙中、浙西南地区联动开放发展,同时加大区域产能精准合作,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浙江跨境电商的丰富经验和竞争优势,打造“浙江标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助力产能出海,并以“一带一路”推动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多渠道联合,发掘亚洲、非洲等国家地区的潜在市场。
鼓励支持企业互助,救助、帮扶受困企业,共渡难关。在传统核心出口产业增速放缓情况下,救助、帮扶受困企业,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建构一个良好有效的出口竞争体系是当前浙江外贸转型的当务之急。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是化解贸易危机的关键所在。要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的限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活下来的前提下加速转型升级。同时,组织分领域分行业评估冲击影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培训,协助出口受阻企业转向内销或其他新兴市场。集中培育本土优势跨国公司,提升浙江大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要支持企业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重新打造全球价值链,将终端产品的生产环节更多地移往国外,推动国内生产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进一步优化亲清营商环境,主动升级招商服务,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大引优,激发转型活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竞争已从单独的企业之间逐步转变为产业链之间,倒逼传统的招商服务从一般性招商引资转向围绕“两个高水平”建设、聚焦引擎性项目上的精准招商。同时,也以要“互联网+政务”的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简化流程,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数量,并辅助性地以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吸引外资,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延长外商投资的优惠期限,放松外商企业经营的自由度,加强外商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增强吸引外资能力,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