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助推地勘业转型升级
——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为例
2018-02-07贺建委
■ 贺建委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郑州 450018)
0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在于科技创新。地勘单位的主要工作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相关服务,专业技术性很强,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做支撑,科技创新在推动地勘单位主要工作以及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仅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为例,就这方面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1 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由此可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打破西方世界对我国所进行的高科技封锁,增强长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所熟知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1995年销售收入仅为14亿元人民币,到2016年就达到5200亿元,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常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仅2016年研发投入就高达764亿元,研发占比为14.69%。大量事例表明,实施科技创新,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实施科技创新,对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观察近年来在行业形势下行背景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地勘单位便会发现,这些单位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取得,多是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累积形成的。正是有了自身的优势,他们才能在严峻形势下经得起“摔打”,才能逆势而上,取得令同行刮目相看的好成绩。
作为全国地勘行业的队伍之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以下简称“河南有色局”)面对近些年矿业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肩负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化危机防风险责任,全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业务过硬”等“五过硬”的地勘队伍,以放眼全国、面向未来的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优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逐项落实已定方案,推动全局科技工作快速发展,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2 河南有色局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勘查投入总体减少,以找矿为主的地勘能力严重过剩。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约束的不断变化,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日趋显现,地勘业传统生存发展模式面临着紧迫的转型升级压力。河南有色局也不例外,除政府和社会项目大幅减少外,自身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结构不优、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实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全局各项事业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摆在全局面前的重要任务。2017—2018连续两年的局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响应河南省提出的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号召,树立“科技强局”的理念,坚持把“找矿、服务、搞科研”作为中心任务,在科技创新上要积极作为,争当先行,多做贡献。
2.1 做优科技创新平台
平台就像演艺界的舞台,再优秀的演员也需要有个配套的舞台才能很好地展现艺术才华。科技创新平台包括硬件(房屋设施等)、机构(科技创新联盟、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全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等,做好这些才能筑巢引凤,吸引专家、院士等前来开展工作。为此,河南有色局以有色地矿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完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入驻双创基地工作,形成双创基地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双重带动效应;改造升级省有色地矿勘查工程技术中心,与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联建绿色土地工程重点实验室、矿物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整合全局岩矿测试资源,高标准建设联合实验室;鼓励局属事业单位设立优势专业研究机构(所、中心)、局属企业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并择优加挂局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牌子,入驻双创基地;鼓励局属事业单位、局属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使这些平台真正成为集聚人才、集聚智慧、集聚项目、集聚资金的创新引领型平台。
2.2 明确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2.2.1 “搭架子”
尽快完成正在实施的“银矿计划”、中原地矿云、矿物新材料研发、地热勘查开发、绿色土地工程、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科技创新联盟和联合实验室的组建,以此为基础完善省级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联建绿色土地工程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华为、中原云联建中原地矿云研发推广应用中心;设立局矿物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整合全局岩矿测试资源,高标准建设联合实验室;完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入驻双创基地工作,形成双创基地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双重带动效应;完成厅局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入驻双创基地工作。
2.2.2 “打基础”
做强科技人才团队。结合单位技术密集型的自身实际,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建立完善首席专家制度,选聘局首席专家、队首席专家,培养局队两级领军型人才,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作用。目前已选聘局、队首席专家23人,局领导分别建立了联系制度,开辟了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的绿色通道。推进科研型机构去行政化,从事科研工作的机构不设置行政级别,实行专家负责制,破除官本位思维,让更多专业技术干部拥有更好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专心致志地当专家、做学者。
2.2.3 “带项目”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项目建设密切联系、协调推进、相互促进。互联网+地矿服务可以带动众多小微社会服务项目;智慧勘查(包含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可以带动土地调查、城市地质、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项目;其他的科技创新平台与地质找矿、地质服务项目更是密不可分。
2.3 细化科技创新责任分工
2.3.1 局领导班子的责任
局长亲自抓,负责统筹协调;分管局领导具体抓,负责各项任务的安排部署、指导监督、协调推进;其他局领导按照分工负责落实分管部门、联系单位的相关工作。
2.3.2 局总工、处室、议事协调机构的责任
局总工负责相关技术工作的指导把关、组织协调;科技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安排部署、检查验收;其他处室、议事协调机构按照分工负责本部门相关工作的安排部署、指导监督。
2.3.3 局首席专家的责任
具体担任厅局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专家顾问,担任科技专项的首席专家。
2.3.4 地勘单位、地勘企业的责任
至少在一个科技创新联盟中作为牵头单位,或在一个厅局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中作为主申报单位,负责本单位、本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的组织实施以及研发机构的建设工作。
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努力形成以局为指导、地勘单位开展基础研究、企业推动技术研发,以重点实验室和地质科技研发中心为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有效破解全局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迎来良好的发展阶段。
目前,河南有色局抓住全省实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按照“一个平台、三大中心、五大功能”的总体布局,谋划和建设了有色地矿创新创业基地,力争成为区域性地矿行业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地质产业园作为局创新创业基地,已连续两年被郑东新区管委会评为“开放创新突出贡献单位”。
3 未来地勘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指出:今后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创新驱动,共同建设多层次、开放性创新平台,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矿业领域广泛应用。这为我们指明了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地勘单位应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领单位转型升级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笔者结合所在单位的实践探索提出几点意见供探讨。
3.1 围绕“三深一土”科技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为了落实“向地球深部进军”战略部署,2016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开展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近期我国围绕这些方面捷报频传:中国科考队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面积约150万km2富稀土沉积,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我国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3颗光学卫星,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监管再添“火眼金睛”;在深地探测战略、土地工程科技等将启动一大批相应的项目……这些为地勘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机遇。地勘单位应在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上下功夫,把科技创新与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传统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智慧勘查、智慧矿山技术,积极升级勘查手段,推进地质工作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不断完善以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向“三深一土”等科技战略高地迈进,尽可能多地为社会提供“大地质”服务,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河南有色局把深部探矿作为矿产勘查的主要工作,把深部成矿预测、深部勘查技术研究作为地质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实施“银矿计划”,在崤山、熊耳山地区开展银金铅锌多金属矿深部勘查,已取得重大进展;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展深部成矿预测、深部勘查技术研究,已取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今后将充分发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持续加强豫西地区多金属深部成矿预测、深部勘查技术研究,尽快将勘查深度从不足500m加大到1000~2000m。
3.2 选准科技攻关方向,促进科技与地矿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地勘单位应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重点加强深部探测技术、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矿物新材料技术、生态环境修复、地质工作现代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注重成果的及时转化利用。做好这些工作既能加深地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又可对地勘业形成强大拉动作用。河南有色局近年来重点推进了四项工程:地热勘查开发示范工程,以中深层碳酸盐岩热储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为重点,探索经济可行的工程技术模型;绿色土地示范工程,以高精度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动态监测为重点,积累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和开发利用规划为重点,培育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有效手段;废弃矿山资源化再利用示范工程,以矿山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为重点,全面掌握矿区转化景区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
上述工作有的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河南有色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利用多项先进工程勘察施工技术,承揽了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东部核心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用地面积约86.4hm2,主要施工内容有土方开挖、放坡加钢筋网片喷护、高压喷射注浆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降水管井(观察井)施工等,合同额近亿元。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锻炼了队伍,树立了好的形象。
3.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一支过硬的科技创新团队
建立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好科技创新、绩效分配、项目资金管理、成果转化应用等一系列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把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为科技人才创造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间,有效调动广大地矿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形成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的良性循环。
河南有色局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正在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富有创新创造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措施为“五个一批”:加大引智力度,聘请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科技专家顾问;深化科技交流,以项目合作方式“借用”一批高校院所的科技骨干;营造良好环境,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科技人才;完善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创新引领型专家;围绕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专项组建一批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配合默契的科技创新团队。
4 结语
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表明,只有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科技体制等相关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地勘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