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社会之治与社会体制改革
2018-02-07毛佩瑾马庆钰
● 毛佩瑾 马庆钰
社会体制是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相对应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系列惠民政策得以落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朝着美好社会的愿景目标接近。当然,社会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制约了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也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加,为新时代社会体制建设和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责任。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传递了一个新信号,即下一步我国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改革并破解体制中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社会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不断回顾改革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的治理经验,在摸索与反思中不断进步,从而更好地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深化与完善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体制改革构想》(以下简称《构想》)一书凝聚了70多位社会治理领域学者、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者和社会组织一线工作者的思想智慧,系统总结和回应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并对社会体制改革之路提出了前瞻性建议,为读者提供了有益思考与启示。《构想》主要从顶层设计、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三个层面,围绕十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相关主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包括:社会建设的愿景目标、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社会共治的治理局面、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及其作用发挥、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社会政策的制度保障、社会领域的立法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普及。总的来说,《构想》一书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内容系统而全面,基本涵盖了社会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不仅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知识集锦,也为实务工作者贡献了实践宝藏。第二,真实又不乏创新,该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汇总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与创新思想。既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现实,也能够启发思考。第三,《构想》是系列专题专家座谈会的集体智慧结晶,目的在于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咨询研究成果,解决社会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书中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既具有针对性,又具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无论是对于社会创新群体、专业研究队伍,还是对于党政政策研究部门,《构想》都有很高的阅读参考价值。
围绕《构想》的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我们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书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构想》紧密契合当今社会转型、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时代背景,具有前瞻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与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利益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调整,社会关系纵横交织,社会矛盾发生转变。传统的“全能型”政府模式已无法适应愈发多样化的民众利益诉求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治理局面。这就要求进一步厘清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和完善各主体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服务清单,将过去管控型的社会治理向多元联动、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新时代社会转型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大社会之治”的思路。具体而言,党和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转变管理理念和模式,最重要的是将社会参与的思路引入到治理工作中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高效和创新特色,结合市场运作的模式创新方法、转换思维、防范风险,让社会资金活起来,使社会效益转起来。另外,要进一步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让社会组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建设过程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而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实现“人人参与”的治理格局。尤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若没有公民的参与,治理就是空中楼阁,缺乏根基和活力。只有为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进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内容的基层自治创造条件,人民群众的参与感才能得到保障,社会治理社会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需求正在呼唤新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治理格局的产生。《构想》契合这一时代背景与主题,从社会治理的不同维度以及社会主体的不同层面,阐述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点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构想》关注的问题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社会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虽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有诸多现实问题需得到更多关注与讨论。例如,民生领域诸多短板并存,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需求仍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等。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从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社会民生领域着手,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福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等层面汇集多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建设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从这个角度来看,《构想》是对人民最为关心的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的综合性回应与总结,定位准、内容实。
第三,《构想》的高屋建瓴、格局周严和改革价值端赖于领导重视和专家团队的集体努力。系列专题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同志出席了所有的专题座谈会及总结会,提出了研究问题领域和研究思路,悉心倾听每一场每一位专家发言,并为整个系列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华建敏同志在座谈会中,对中国社会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所表现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励着每一位专家和工作人员都全力以赴、尽智尽力地积极参与,保证了社会体制改革系列座谈会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则做了细致精心的组织工作,在构思与布局上,在专家选择和座谈组织上、在书稿组织和促成出版的各个环节,都以他们尽职尽责和敬业专业的投入,保证了系列座谈会和《构想》出版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构想》的作者阵容强大、整齐,专业素养高,几乎都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智囊人物。他们都针对各自擅长领域的问题矛盾,发表了基于研究的独到见解,贡献了基于积累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他们的智慧与思想精髓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内容,使《构想》成为既有高度理论性又具备政策前瞻性的著作。
第四,《构想》的出版与十九大提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关联度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书。首先,当下社会体制改革要求要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理论和政策创新推动社会建设的进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尤为需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社会建设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创新。《构想》正是对新时代社会建设领域思想理论的重要梳理与贡献。其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内涵。我们认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在于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提升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它要求国家的社会治理要与时俱进,即上层建筑相对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有新适应;执政理念相对于社会转型进步要有新调整,管理实践相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有新回应。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不动摇,同时引导和保障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基层社会自治的真正形成。《构想》既包含了对社会治理理论的新诠释,也涵盖了对社会发展实践的新思考;既符合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也契合对共建共治共享大社会之治新格局的探索,具有较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