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综述
2018-02-07姜方炳
□ 姜方炳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在杭州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中共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毛溪浩出席论坛并讲话。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辉和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钱美仙致辞。
本次论坛主要以现场发表演讲和提交书面论文两种形式进行。来自全国社科院、党校、高校以及学术期刊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历史意义和未来取向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由此也得到大幅提升。在实践领域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为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注脚。为此,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理论视角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经验,并深入探讨了其历史意义和未来取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辉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历史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定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实现。改革开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思想理论战线的主要任务就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大的理论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在题为《中国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悠久文明的现代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是世界现代化的创新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中华民族的复兴意味着东方文明的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的复兴,是对西方价值观的一种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周春明在主题发言中,不仅围绕所有制问题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发挥“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经济发展功能,还强调我们要正确认识市场配置和政府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切不可将政府的计划调节与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划等号。他还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要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副主任倪德刚教授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的历次经验总结及其关键时间节点,并提出我们需要以“决议”的形式对改革开放40年进行一次新的经验总结。
原山东社联副主席、副书记包心鉴教授简要总结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精辟论断,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手段,是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潮流的强大动力。同时他还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内在逻辑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形和优化。
黑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丽教授指出,解放思想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不断转变思维方式,从更高的起点上谋篇布局,为突破难点、冲破藩篱提供改革动力。
浙江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邱巍教授着重探讨了改革开放历史与新时代的理论构建问题。他认为,新时代概念是建立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历史叙事基础之上,这一叙事逻辑使新时代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政治时间。新时代理论建构中必然需要处理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理论相联系的诸多问题。例如,新时代与改革开放在时间序列和逻辑上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强的时代课题和改革开放富的时代课题的相依和相承;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初级阶段理论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放到更大的历史视野和理论视野中把握和完善。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黄小华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的苏伟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实践,已经成功证伪试图论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的“哈耶克之分”这一理论,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面临着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以业已形成、具有六大特点(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实践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载体、以“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为精神支柱、以中国梦为思想纽带、以共产党人的党性为精神焦点)的习近平新时代集体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有效地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武汉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刘家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中国特色”社会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增强“中国特色”的政治认同;必须做好宣传教育,提升“中国特色”的文化认同。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讲师郭晓禄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演进问题。她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核心,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各有其鲜明特点。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全面凸显了人民主体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对此,与会专家学者给予了深度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辉研究员在其提交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文从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从理论贡献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从实践贡献角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从制度贡献角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展示了21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社科院情报信息研究院纪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着重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彻底性。他认为,这种彻底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抓住了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最关心的需求问题;二是抓住了当代中国变革的根本特性,回答了中国伟大变革的方向问题;三是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最大的国情、最本质特征,解决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哥德巴赫猜想”;四是抓住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逻辑,回答了新时代重大的时代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刘建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层次》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内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基本理念、基本战略和基本方法三个基本层次。这种层次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也为从学理上研究和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龚云研究员则着重分享了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相关论述的心得。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的全面总结,是对苏联东欧剧变惨痛教训的深刻汲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做到“六个坚持”:坚持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原则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政治定力和底线思维,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
包心鉴教授除了发表主题演讲外,还提交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一文。该文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理论彻底性和深透说服力的伟大真理力量。这一新思想的内在逻辑突出体现在:凸显一大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一条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引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断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昭示一个真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守一种品格——坚持问题导向、勇敢解决问题,在深入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把握历史机遇、创造发展机遇;彰显一份胸怀——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在历史、现实、时代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张光雄系统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成果和最鲜明的亮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必须系统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特别是要重点围绕思想主线、历史方位、理论体系、人民立场、伟大工程和演变逻辑等六个方面把握其逻辑体系和理论特点。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张雅勤在《公共性视野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逻辑》一文中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国家治理价值思想,深刻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逻辑和基础等根本价值问题,这无疑是科学确立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正确解决国家治理领域中价值与技术、权威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形式公共性”与“实质公共性”的价值融合的根本遵循。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周瑞麟探讨了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治理的目标和战略思想问题,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治理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生态价值取向。深化改革必须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关于政治生态化的发展思维正好适应了这一改革需要,并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付文科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习近平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思想。他指出,研究习近平关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论述,对于深刻认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内在规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郭彦林梳理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新进展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召开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在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竑探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它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理论质点——共产主义的两个前提条件,即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以及地域性的个人成为世界历史的个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民生、生态、“三农”、扶贫、网络舆论、意识形态等具体方面,细致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例如,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元在《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途径》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仍存在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对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崔胜男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辨证统一。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讲师崔群在《走向整体性和精准化治理——新时期扶贫领域的治理范式初探》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扶贫思想从“整体”谋总布局,以“精准”为着力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治理理念、体系、方式正在向着新的方向转变。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地方探索和创新实践
与会专家们不仅注重从宏观层面、世界视野探讨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理论贡献,还注重立足历史档案资料、地方实践经验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发展问题。例如,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大可教授、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祁刚利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何磊教授分别结合各地地方历史文献,分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同时,来自浙江本土的学者则较为深入地分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先行探索和创新实践情况。例如,原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书记、副主席蓝蔚青研究员在《“八八战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先行探索》一文中指出:“八八战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探索,是落实党中央对浙江“走在前列”要求的政治担当,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浙江素材和浙江经验;是针对世界性难题提出的克难攻坚之策,引领浙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是立足省情扬长补短的科学谋划,指导浙江实现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在一个省范围内的先行探索。“八八战略”的成功实践打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绚丽的“浙江样本”。它在施政宗旨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总体布局上着眼全局、统筹协调、战略思考、整体设计,在方法举措上辩证分析、对症下药、综合施治,这些都在更大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杨志文则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的义乌元素。他认为,县域治理和发展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给予特别关注的义乌这一县级市,其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实践创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得到了吸纳和体现。通过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与世界观、方法论要求,为全国各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启示和参考。
来自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的李宗开教授和王柳教授都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创新实践及其重要意义。李宗开教授指出,杭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得益于改革,这座城市今天得以站上“后峰会、前亚运”的风口,持续迸发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的澎湃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为我们展开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而王柳教授则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政府绩效管理的探索、制度逻辑及理论蕴涵。她认为,政府绩效管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索国家治理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持续活跃的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创新为地方治理的本土化理论探索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对话的肥沃土壤。发展20多年未曾中断,并且依然处于可持续状态的杭州市政府绩效管理实践,在政府回应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管理推进机制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提供了进一步理论研究的空间。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的讲师王剑锋则关注浙江改革开放经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认为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充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探索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规律,启迪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十九大召开一周年之际。通过成功举办本次高层论坛,将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指引我们以更加深邃宽广的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现实视角,以更强的决心和信心,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正如辛向阳研究员在会议总结时所指出的,本次论坛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思想高端。代表们能站在新时代高度和人类发展制高点来讨论新时代、新思想等根本性问题。二是视野开阔。本次论坛解放思想,代表们发言既有宏观问题的讨论,又有方法性分析。三是逻辑清晰。围绕思想发展做了清晰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讨论,又注重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贯通。同时,本次论坛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