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用典的人民情怀

2018-02-07龚锦涛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德总书记理念

龚锦涛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南岸 400067)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精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等,经常运用一些典籍,给人以深刻思想启迪和强烈的精神激荡。文化用典一方面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另一方面完美地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宗旨使命和本质初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立场情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和使命宗旨,字里行间,已是不言而喻。

一、敬民爱民的立场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首要前提

集千古智,心系黎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1](P7),“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1](P11),敬民爱民、亲民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平民情怀和首当执政理念。“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2](P2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P55),古往今来,有多少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为“得民”而讴歌,为“得民”而呐喊。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载:“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大戴礼记·保傅》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治政安民,是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为党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从“夙夜在公”的心声透显,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执政誓言,到“以实则治”的实干兴邦理念,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敬民为政、爱民当政,本立而道生。为政之本在于亲民,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4](P42)是一种治世理念,是一种觉悟担当,是一种情怀和使命。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在于体察百姓的疾苦。习近平早在1989年 《干部的基本功》一文,就提出“人心向背”的问题,指出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格言,充分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

“一枝一叶总关情”,敬民、亲民、爱民,一心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2014年5月,习近平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总书记动情地引用了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P7)衙署书房窗外风吹竹叶之声,仿佛就是民间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之声;尽管只是小小的州县官,但“小官有大作用”,百姓的冷暖安危是全部,大众百姓的疾苦,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让总书记如此地重视,并在多个场合被引用。此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菏泽基层调研工作的座谈会上,还特意给在场的市县委书记朗诵了这首诗,并强调指出,“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4](P68)在习近平看来,“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4](P69),这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而言,就是要抓实干、抓政绩、抓作风,在守准则、守规矩、守立场中不断增进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惟有恪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的实践承诺,才能无愧于时代的选择、不负于人民的重托,“抓民生就是抓发展”。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曾多次发出“我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这一深情的“告白”,真切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民生情意和人民情怀。

二、勤政为民的政德理念:“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逻辑中心

政治乃是人格的扩大。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能一日无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己以安百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4](P53),正心为本、修身为基,是习近平的政德观,也是为政修身养德的践行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居首。人生需修行,修身是人生功课。对于“修身而后为政以德”,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十分独特的见解。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再到“君子义以为质”,习近平引用古人经典,不仅阐释了“修身治平”的成长之道,更是深刻说明了“重莫若国,栋莫若德”的道理。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指出,从知青时代,“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5]2014年,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6](P172)在习近平看来,为政以德,一是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支持;二是要以政德去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正”,必须反躬自省,其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必须自律克己、趋善避恶,其所谓“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必须是非分别、公私分明,正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必须知行合一、敢于任事、勇于担当,正所谓“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习近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故君子慎其独也”。

政德是为政者道德素质的综合反映,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党性修养,坚持德法统一,坚持法纪约束和道德滋养相结合;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要锤炼党性又要恪守宗旨,既要铸牢理想信念又要强化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根本承诺。党员干部是“关键少数”,如果人民公权力被滥用,政治生态受到污染,权力腐败就会滋生。“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杆”,“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7](P163),“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7](P125)。政德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政德是为官当政的起码要求,“凡建立功业,以立德为始基”。“政德”好坏,直接关乎共产党员的政绩观念、权力观念、利益观念,关乎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讲政德,就是要心中装有人民、时刻为着人民、一心为民谋利,切实造福于民,筑牢道德“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正所谓“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立政德,就是要把政德观念提升至宗旨意识、道德修养和党风建设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把领导干部之“德”聚焦为政德观、塑造为一种信念,以明大德为根本、守公德为保障、严私德为基础,坚守党员干部为官当政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当政为官的精神境界,既要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又要善于“观明镜,听直言”,坚持把“讲政德、立政德”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三、实干兴邦的务实导向:“功崇惟志,业广惟精”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现实根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实干实政”是习近平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从不主张多提口号,而是提倡行动至上。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多次讲述“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勉励各级干部“谋事要实、干事要实、做人要实”,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以实心行实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所谓“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8]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先后提出以“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锐气和勇气,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也当改革的领路人,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李大钊《史学要论》中的名言,“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从而把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通过拼搏奋斗才能实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代就已锤炼出来的清醒务实的品格,让他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浩荡潮流中,更有定力、勇气和担当,引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历史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六年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四个自信”的保驾护航下,奋勇当先、开拓创新、劈波斩浪,继续保持定力不断前进;敢于面对曲折,勇于冲破险阻,善于实践创新,勇担时代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继续以一马当先之姿和砥砺奋进之势,凝聚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

实干实政、实干兴邦,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抓牢和抓实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价值理念在 “党群关系”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人视水间形,视民知治不”[2](P3)。抓牢和抓实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是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胜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视域出发,以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为基础工程,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更加鲜明凸出的位置,在敬民亲民爱民的话语坐标下,打通横亘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党的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中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在谈到“干部的基本功”时强调,“如果我们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那么,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联的关系就会失去”[10](P16)。然而,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工作实际的“官老爷”做法却仍然存在,极少数干部一味追求金表华服、珍馐佳酿的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尚未从源头上得以根除。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警示我们,“奢靡之始,危亡之渐!”[11]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必须保持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深厚基础。

四、福祉惠民的天下理念:“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胸襟凸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12](P212),多元共生、包容共进,“计利当计天下利”[2](P177),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胸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普惠于世、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雄略理念。“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13],习近平主席的表态承接古今,饱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至善追求,眼界之大足谓“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是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倡导“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世界发展理念的同时,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世界担当:跨海送水解马尔代夫燃眉之急,越洋医疗队纾西非埃博拉之难,“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普惠沿线各国人民,跨地区跨地域加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2017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2018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在拥抱世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的进程中,中国积极倡导世界各国文明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引领世界各国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致力建构稳定的、安全高效的国际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融资模式,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携手打造开放普惠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与沿线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同时,欢迎各方搭载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普惠于世民、造福于世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4]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错综复杂的大调整和大变革之中;面对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之度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呼唤建构一个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强权政治,超越文明冲突、反对唯我独尊的同时,致力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家园。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不断完善互信合作机制,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引领全球治理,努力为完善全球各方面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融注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深化“五通”合作为关键支撑,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努力方向,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普惠于世、造福于民。“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全新路径。中国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致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迈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发展和前途命运而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它的提出,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和持续繁荣绘制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开辟中国参与、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至美境界。

猜你喜欢

政德总书记理念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