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其时代价值

2018-02-07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邹 玉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通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人民是利益共同体,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凝练。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国智慧。在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站在“类”高度上在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追求“天人合一”、大同社会的产物。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依据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所谓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新阶段,是囊括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新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衍生发展的。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家的发展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乘着建国和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的春风愈发红火。由此,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之基。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领航,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现实问题,站在“类”的高度,寻找人类社会共通之处:世界各国的共生性、人类实践的共通性。为回应时代之问,应对时代难题而呼吁国际社会达成价值共识的一致性。

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举行会谈时一致决定发展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安全,共同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在与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会面时,习近平提出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要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国内实践中不断深化,具体有四大内涵:一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呼吁各国各地区共同遵守国际规范;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与自然、人类社会都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三是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主张“和而不同”,以批判吸收的态度尊重“异己”;四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扮演国际秩序维护者角色。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安全稳定的国际秩序。

二、不忘初心: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一切领域出现的困难挑战的伟大斗争,进行新时代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凝聚于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结晶。它既规范着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生活,也作用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成为从国内政治生活到国际交流实践普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外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修齐治平”“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理念在于和平,主张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即在追求本国合法利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世界和平是各国人民持续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建设性希求。从微观的角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侧重人际、群体和谐,使人们从自己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从宏观的角度,“协和万邦”注重焕发整个社会圆融共生的活力,体现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情怀。

1.“修齐治平”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传统的农业生产受限于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自然的力量决定着收成好坏。人们依附于自然力量,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容忽视。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人际和谐与群体和谐,较之人与自然和谐出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人际和谐与群体和谐同时并重,才能防止斗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由此,儒学引导人们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鼓励人们用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取代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一,“修身”“齐家”以至人际和谐之境。纵览中华民族几千年浩瀚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始终一以贯之。《礼记·冠义》提出“和长幼”,《礼记·乐记》提出“合和父子、君臣”,足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和谐的重视。而实现人际和谐的前提是“修身”,而后“齐家”,实现理想的人格以达完美精神境界。人际关系中的自私狭隘、急功近利倾向是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壁垒,唯有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方能超越狭隘性,达到人心的觉解与安然。

第二,“治国”“平天下”以至群体和睦之境。《论语·微子》中提到“和宁百姓”,“和宁”亦即和平安宁,和睦安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治国”,即是在“和”文化指导下实现群体和谐,终至“平天下”。群体和谐有两层要义:其一,在统治阶级立场上而言,是要通过治国方略对国家、人民负责。在具体政策实施上,要将爱民、惜民、富民作为衡量标准;其二,在个人立场上,这种群体和谐要求群体中的个人要有群体意识,具体表现在人对群体的责任感、奉献精神上。

2.“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之“和”,主张万物并行而育。对自己民族的独特存在引以为傲,对他国的不同持欣赏和肯定态度。其本质就是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尚书·尧典》中曾有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通过在各个部落甚至更远的外邦间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得所属部落与外邦之间和谐有序,从而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必要环境。“和”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诸多体现,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记载于《论语·子路》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说,君子追求的和谐之境,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融合,而是兼顾众议,并主张在“和而不同”中博采众家之长。中国传统文化之“包容性、内聚性、开放性,长期根植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中,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强不凌弱、敦厚平和的民族性格”[2]。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实为大势所趋,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形势依然严峻,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亟待解决。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割裂全球化纽带。基于此,中国号召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国际环境。面对挑战,中国从不退缩,主动承担世界和平建设者责任,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天人合一”——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的基本宇宙观,“天”为自然之天,“人”泛指人类。人类的发展需要汲取“天人合一”思想要义实现集体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谋求各自发展中促进他国共同发展,旨在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一带一路”伟大实践即是体现。

1.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和谐发展

老子肯定了人是自然界中的部分,如《老子》中所述:“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天”“地”构成了自然界,而“人”居四“域”中之一。老子看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揭示了浅层次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荀子则在《天论》中更进一步地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核:“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于和谐共同体中。统一于整体的和谐共处,才能实现 “万物生”“万物成”。

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向自然提出 “挑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在当今愈发突出的生态危机等时代难题上展现出前瞻性。工业革命一方面给全球生态带来危机,另一方面引领着全球化潮流喷涌而至。世界各国不再是单一个体,各个地区和国家共同构成了地域辽阔的“地球村”。或大或小的村落唇齿相依,不得不共食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恶果。即是说,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唯有人类携手共进,同心同向方能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敢于直面时代难题,倡导人类共建和谐世界,是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遵循自然规律。中国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一起着力解决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发展。

2.重视生命价值,兼爱万物——新型义利观

在古人看来,“天人合一”是遵从宇宙大化流行规律的重要理念,蕴含了人类生存的大智慧。一方面,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传统文化内核便是“仁”,亦即“爱人”。其中所谓“人”,泛指人类,是一切自然之物。爱万物,尊重生命价值是中国古代先贤奉为圭臬的崇高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它涵盖了整个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早有论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宇宙中的一切自然之物都应在爱的范围之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处一个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旨在凝集共识,通过国际合作为人类文明幸福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具体表现在既把“爱人”作为己任,又将“爱万物”囊括在“爱”的范畴之中。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兼爱万物义利观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发出时代之问:“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的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上升。”[3]着重强调人类安全问题,并针对时代难题积极予以回应,贡献中国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将生态保护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囊括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列入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即是体现。呼吁世界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手共同维护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此为“爱万物”。“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之上,必将在现实和未来的实践中闪烁其光。

(三)“天下为公”——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阐明了国际社会的共生性、人类实践的共通性,呼吁世界各国人民达成价值共识的一致性。“天下为公”展现了公共权力的生成逻辑及其政道指向,以其为价值中轴必将推动和平、稳定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西汉《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呈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行的是维护国际秩序之“道”。“天下为公”既是个人修养之要旨,亦是社会公德之要义。是在“类”的高度上为天下所有人谋利,不偏私,即为天下所有人共享。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是借鉴中国古代先贤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以此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举措。

“天下为公”饱含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稳定秩序的朴素期待,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度量衡。世界充满希望,同时也充满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藩篱,而应该去帮一把。”[5]稳定安全的国际秩序,不是一朝一夕、形单影只就能实现的。中国呼吁,各国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统筹应对传统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中国必将走在新时代维护国际秩序的前沿,为人类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三、牢记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代价值的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世界多样性、统一性和人类共生性,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世界怎样发展的问题。其文化蕴含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为世界秩序的构建和维护提供了途径参考,“大同社会”则是国际秩序的蓝图构想。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中华民族对和平稳定秩序的朴素期待,必将在未来国际国内实践中彰显其时代价值。

(一)“各美其美”以致世界和平

全球化浪潮一方面使人类实现物质层次的多样性满足,另一方面为人类呈现了多元文化视角。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是由代表不同文化的地域、国家构成,并在日益繁杂的国际交往中切身体会到文化差异的“格格不入”。沃勒斯坦曾指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整个历史中,中心国家的各种优势一直在扩大,但特定国家试图留在中心部分内的能力不是没有受到挑战的。”[6]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地不同的现代化经验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7],由此引发人们的现代性反思。在费孝通看来,察觉差异的过程即文化自觉过程。人类在频发交往中感知到“异己”的存在,进而认识“异己”。交往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一方面导致排斥、挤兑现象产生,另一方面能够兼容并蓄,以达发展自身之奇效。换言之,尊重文化多样性,“各美其美”,不但能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而且能够维护和谐平静的世界环境。

“各美其美”的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精神特质的解读,更是处理全球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支撑。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在全球化浪潮中愈发凸显出其狭隘性,早已无法在世界多样文化丛林中立足。同时,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逐渐展露其锋芒。两种极端文化主义势必带来“文化冲突”,并通过不同形式在不同领域的现实中爆发,对世界和平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即是说,万物并行而育,前提是要对自己的独特性心存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既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继承、发展,又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比较优势,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8]。不忘本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世界各国“各美其美”,才能实现其创造性、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以“各美其美”为价值支撑实现世界和平。其“修齐治平”文化内涵为世界和平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协和万邦”为世界描绘了未来理想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一切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的行为。干涉别国内政、以强凌弱只能导致世界的分崩离析,只有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才能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优越。

(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至全球发展

费孝通提出要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文化,亦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若只顾“各美其美”,即只欣赏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而无法做到“美人之美”,则是一种价值偏见。自英国工业革命后,全球化浪潮便没有停止过将其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进程。世界各地区、各国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有一席之地,必定需要扬弃和改进。扬弃和改进的前提在于“放眼看世界”,在于深刻体会并运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合理内核。

世界文化多样,社会思潮多元,国家发展参差不齐。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在多视角、各层次方面均体现出“异己”特质,并且互为“异己”。这就需要以博大的胸襟和谦逊的姿态,包容、理解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异己”成分。同时,在坚定自身立场的前提下汲取其有益精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建立在有限度、有原则的欣赏、借鉴他国实践中呈现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产物。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要辨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审慎借鉴。换言之,既要做到兼收并蓄,又要警惕不和谐社会思潮的渗透。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流淌于中华文明长河中洗练的人类精神价值,“美人之美”传达了中华民族共建共享的呼吁。共建是“美人之美”的前提。即是说,只有世界各地区和国家共同致力于建设和谐、安全、美丽的环境,满足了各国各地区生存和发展需求,人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才有实现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发展规律也遵循马斯洛的需求曲线。共享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真谛。换言之,在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有原则有选择地汲取借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共享平台”,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最终归宿。在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感召下,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建共享,将会铸就全球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三)共建“天下大同”的国际秩序

国际旧秩序受战后不均衡的国家实力影响,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剥削掠夺为其基本特征。直至今日,旧的国际秩序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及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原则借鉴。现代国际秩序中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顽疾”,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价值理念,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模式依然充斥着整个国际秩序。面对严峻的全球价值冲突境遇,如何在警惕普世价值的同时实现“天下大同”,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基于此,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关照现实情况下,为回应时代变化所提出的中国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向后人绘制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又探讨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方案。时至今日,经久不衰。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建构,又是对美丽世界的建设性探索。首先,通过“修齐治平”“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次,面对价值冲突,中国古人又提出“协和万邦”整体思维,用天下情怀实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类社会最高阶段 “天下大同”。它区别于西方普世价值,主张用“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原则尊重“异己”。“在处理不同的世外之间关系时,要求推己及人,有一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共同体’意识”[9]。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秉持讲信修睦、共商共建共享惠泽世界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家和地区不论大小、强弱和贫富,一律平等。这不是要否定各地区、各国家自身的独特性,而是要尊重不同国家利益、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之上,呼吁人们通过构建超越国家利益、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更高层次的 “共同体”意识,求得世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从而构建“天下大同”的国际秩序。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向着符合人类最大利益的方向改革和建设。中国人民将同世界人民携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至“天下大同”。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2]谢文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境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5).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DB/OL].[2017-01-1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1/18/nw.D110000re nmrb_20170118_2-01.htm.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5]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DB/OL].[2017-01-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64.

[7]干春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人民论坛,2017,(12).

[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9]干春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人民论坛,2017,(12).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