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让现代民政如虎添翼
——江苏省连云港市推动民政事业“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纪实

2018-02-07

中国民政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民政评议

连云港市位于中国万里海疆的中部,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中,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江苏省委、省政府将之确定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战略支点。在这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神奇浪漫之都,民政事业正以开拓创新为引擎,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主题,上演新时代的“西游记”。

创新 “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扩大协商民主 引导协商善治 实现还权于民

为进一步加强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连云港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2008年至今,用了10年时间,在城乡社区构建“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的社区治理新格局,逐步培育、发展、深化“以加强党对基层工作领导为前提、以扩大基层民主协商为核心、以加强权力监督为重点、以实现村(居)善治为目标”的“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组织弱化、民主协商方法不完善、群众参与渠道不畅通、权力运行监督乏力等难题,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秉持“法治”理念,明晰基本构架,构建党领导下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本要求,各村(居)制定通过村(居)民《自治章程》,通过村(居)民《自治章程》确立“一委三会”合法性,依据《自治章程》实行“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坚持“一委”领导核心,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厘清议事会、村(居)民委员会、监委会的组成及职能;同时加强权力约束监督。“一委”核心领导和支持“三会”行使职权,推动“三会”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突出“协商”形式,规范运作流程,拓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新路径。一是规范操作,协商有成果。村(居)党组织会议根据“议事清单”或有关主体(村居委会、议事会、监委会、群众代表、利益相关方等)的提请,确定议题,由议事会主席召集召开议事会。根据不同议题,广泛吸收利益相关方参加,及时通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做到公开透明“不怕晒”。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经过听证、票决、质询等流程,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协商意见。二是科学运用,实施有质量。协商成果由村(居)委会在党组织领导下负责实施,通过多种渠道公开落实情况,接受监督。建立村(居)务档案制度,妥善保管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在实施过程中,如遇较大问题或困难而难以落实的,要提交议事会重新协商。遇到重大事项,村(居)委会提请召开村(居)民会议进行决议。三是全程覆盖,监督有力度。监委会组成人员为非议事会、非村(居)委会成员。监委会成员列席议事会,对会议程序进行监督;通过现场巡查、动态跟踪,对协商成果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处理信访举报、行使否决权、向上级反映等,对财务支出、干部廉洁、村(居)务公开等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督结果向村(居)民公开,向村(居)民负责。

——强化“制度”引领,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基层民主自治新常态。一是建立议事会议事权力清单制度。将集体资产处置、低保名额等容易引起矛盾的资源分配事项强制性列入“议事清单”,确保议事无“遗漏”、党群都知情。二是建立督办问责制度。建立县区、镇街两级督查考核机制。县区层面,把全面推行“一委三会”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作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镇街层面,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镇街有关负责人列席村(居)民议事会,确保“一委三会”在村(居)得到切实推行、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建立自治联动制度。将“大党委制”“民情恳谈会”“民主评议会”“社区大讲堂”等多样化社区治理创新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村情发言人”“民情顾问”等特色做法,不断丰富“一委三会”内涵。同时,注重整合社区资源优势,把“互联网+”融入社区治理,设立“网络议事平台”“社区议事QQ(微信)群”“电话服务热线”等沟通渠道,开展网络电话互动议事协商、跟踪督促检查等活动,激发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形成了“有事大家商量,问题一起解决”的浓厚氛围。

“一委三会”模式把村(居)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纳入自治体系,掌握了村(居)务运行的主导权,实现了党心和民意有效衔接。该模式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通过制定民主选举、村务协商、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考评、民主监督等制度,明确了党组织、村委会、议事会、监委会工作流程和职责范围,形成了规范性的制度,规范了人权、财权、事权,使村集体资产得到有效监管,推动了村务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进程。该模式体现管理协商、行政、监督等权力分设、相互制约的原则精神,较好地实现了基层自治的“为民作主”变为“由民做主”。

“咱们回家吧”公益服务品牌让数百对即将分手的夫妻成功牵手回家

连云港市赣榆区以创建现代民政示范区为统领,突出民政部门管理服务社会组织的职能,成功打造了“咱们回家吧”特色志愿公益服务品牌,获得2016年度全省现代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第一名,入围2016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推送“咱们回家吧”新闻,点击量超千万次,新华日报、新华网、光明网、新浪、搜狐等200多家媒体网站对此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突出公益服务追求,找准职能拓展的突破点。随着社会加速转型,离婚率逐年增高,给民政工作提出了新课题。赣榆区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从三个方面进行破题。一是主动研究。组织专门人员,选择离婚样本,选取近五年来100对离婚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分析出感情破裂、家庭破碎的 5条主要原因,为做好婚姻调解工作打基础、找办法。二是加强调解。发挥婚姻登记处工作职能,建立亲情工作室,在离婚初审环节植入服务活动,以婚姻专家咨询服务的形式,进行心理疏导调解,达到劝和目的。三是多方联动。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法院、妇联等部门,共同举办“咱们回家吧”特色志愿公益活动,成功推动186对即将分手夫妻“回家”,成功率达33.4%,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区内外广泛关注。

——突出家庭和谐重点,打造品牌创新的联合体。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平台,主动关爱婚姻困境群体。一是特色团队“高大上”。针对婚姻调解涉及到的领域,招募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教育专家等60余名专业志愿者,注册成立“海大哥海大姐”志愿服务队,作为“咱们回家吧”公益活动主体,线上“面对面”服务,线下“手拉手”疏导,积极开展服务咨询,调解促和活动。二是服务阵地“全新优”。着力打造“三室一中心”服务阵地,在法院和民政局分别设立家事调解室和心灵倾诉室,通过“望闻问切”,对尚有感情基础的夫妻心理疏导、调解;在社区建立亲情工作室和“咱们回家吧”公益活动中心,对劝和的家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亲子教育等后续活动,进一步巩固夫妻关系;婚姻登记处根据实际需要,腾出专门房间作为心灵倾诉室使用。三是宣传载体“多快好”。开通“咱们回家吧”微信公众号和项目微博,定期发布结合案例调解编写的小故事。拍摄“咱们回家吧”专题片,通过微信、微博和电视台、网站等媒体播放。主动对接省市媒体,开展专项集中宣传,扩大宣传的影响力,不断弘扬正确的婚姻观。四是多方感化“和为贵”。邀请知名婚姻调解师举办5期公益活动志愿者培训班,到金海、狮子口等社区开展“进社区促和谐”活动10余场,选拔13名业务骨干组建巡讲团走进基层一线道德讲堂传授家庭和谐方法,举办8次幸福人生讲座,6次亲子活动,活动受众逾千人,主动化解居民家庭矛盾300余个。

——突出示范倍增效应,提升社会管理的内动力。赣榆区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着力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设,最大程度放大工作的倍增效应。一是全天候服务。“三室一中心”等各阵地实行轮班制,统筹安排志愿者的值班时间,公布志愿者的手机号码,24小时全天候服务。二是动态化跟踪。指导志愿者填写值班日志,一天一登记,重点做好存在矛盾隐患及纠纷家庭的台账登记,实行定人、定向跟踪。定期反馈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及时召开劝解工作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同推进。三是大力度激励。最大程度礼遇关爱志愿者,为他们创造条件,先后组织5家爱心单位发放200余份生活用品,推荐6位优秀志愿者参加区、市相关评奖表彰活动,发动更多的专业志愿者加入到“海大哥海大姐”的队伍当中。

积极探索农村老人集中居住养老模式破解农村“养老难”

连云港市赣榆区积极开展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探索,让老年人“离家不离村,村中享天伦”,走出了一条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的新路子。这一集中居家养老的方式被确定为江苏省五种养老模式之一,并被省老龄委命名为“赣榆模式”。《人民日报》等媒体介绍经验,民政部和省委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政府推动,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1996年,青口镇大盘村建设第一个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点,共建房41套。发展到今天,该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点共有养老住房123套,入住老年人217名。在总结大盘村集中养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赣榆区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办法》,将老年人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点,纳入新农村发展规划,变成政府推动的民生幸福工程。目前,已建成30余处,形成了“城区成片、沿海成线、逐步辐射”的良好态势。

——开拓创新,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发展。在老年人集中居住区推广发展中,各镇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涌现出三种建设模式。一是统规统建型。以青口镇大盘村等为代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产权统一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统规自建型。以柘汪镇盘古岭村等为代表,在统一外观、房型、面积的前提下,让村民自己建房。三是统规代建型。以塔山镇为代表,由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筹资,先期代建,再由老年人购买入住。

——提升功能,从居有其所到老有所乐。为老年人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及附属配套设施,设立服务管理部,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服务。老年人集中居住区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一起规划,分期建设,或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选址中,注重与已建成老年人集中居住区相邻,实现资源共享,既解决了特困老人相对独立群体的孤独感,又可以发挥养老服务机构在护理、餐饮、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让集中居住的老年人享受到比较全面的养老服务。

连云港市赣榆区花小钱办大事,有效解决了农村“夹心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件政府、老年人、家庭都比较满意,“既吃粽子又蘸糖”的实事好事。对政府而言,既不增加财政负担,又可补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对村级组织而言,既有效拉近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心理距离,提升了“两委”的凝聚力,又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对老年人而言,既可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又能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重新找回“当家作主”的感觉。对子女而言,既能让老人帮助自己收拾家务、照看孩子,又方便自己尽孝,当老年人有需要时可以及时照顾。

打造“阳光低保” 让社会更加和谐

连云港市灌南县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依据《规程》,结合灌南县情实际,牢牢把握“谁来评”和“怎么评”两个重点,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灌南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细则》和《操作办法》。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依据《细则》和《操作办法》审核审批的低保户,不但结果公平、公正,而且过程公开、透明,群众更加满意。

——谁来评?为保证《江苏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精神得到有效落实,连云港市灌南县通过制定《细则》和《操作办法》,对《规程》作了进一步细化。(一)分片。为让选出的评议小组成员有充分的发言权,要求各村(居)在制定选举办法时,按片分配名额。原则上,凡2000口人以上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可分为三片,2000口人以下的村委会或居委会一般不分片。分片情况由村(居)党组织和村委会或居委会根据本村(居)实际提出方案,公示7天,无异议后,报乡镇民政办备案。(二)提名候选人。村(居)党组织和村委会或居委会召开会议按片提名评议小组成员候选人,每片7人,三片计21人,被提名的候选人需公示7天,无异议后,方可作为正式的候选人。两名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和四名村(居)干部为当然的评议小组成员。(三)选举。低保评议小组成员产生,需依据低保评议小组成员选举办法依法产生。以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庄为单位组织选举,并需有80%以上户代表参加选举方可有效,候选人在获得50%以上参选户代表同意后,方可当选;候选人未获得50%以上参选户代表同意的,由村(居)党组织和村委会或居委会在所在片再次提名候选人,重新选举。评议小组成员的选举,一般实行等额选举。选举结果应予公告,并报乡镇民政办备案。

——怎么评?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在完成申请受理、审核等工作环节后,乡镇民政办依次到村组织召开民主评议会议。评议会议由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主持,共有五项议程。首先由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介绍申请人情况;其次,与会人员分别发言评议;三是票决;四是与会人员签字确认;五是张榜公示7天。每次评议均由17名成员组成评议小组。一般情况下,由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2名、村干部4名、申请人所在片7名、另外两片各2名评议小组成员组成。如所在片评议小组成员因故不能参加评议会议的,可从所在村另外两片轮流安排评议小组成员参加。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票决结果由参会的80%的评议小组成员同意,方可通过。

——有何成效?推行低保民主评议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低保申请、审批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了群众参与、群众评议、群众监督,使低保工作完全在阳光下操作,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又全面提高了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低保民主评议制度实施后,提升了灌南县低保工作在操作层面上的公开和透明度,人民群众普遍对评议结果表示满意,减少了因低保工作失误、或不透明造成的上访事件,进一步巩固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工作机制。低保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规范管理 创新服务 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连云港市灌云县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救助管理模式,全力打造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升级版。投资600余万元,建成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的县儿童福利中心,功能配套,设施完善,集中供养全县89名孤儿,走出了“政企联手、集中供养、教养一体、社会参与”孤儿养育新路子,成为全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障事业的有益实践,被评为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灌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把孤儿集中供养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列入政府民心工程。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责分解到相关部门,明确职责范围和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格局。为2140名困境未成年人建立电子档案,在县救助站增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牌子,同时核增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编制4名。

——加大经费投入,创新服务模式。灌云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未成年人救助管理设施建设,以满足流浪未成年人日常生活需要,还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矫治室等服务设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对有疾病的流浪未成年人,及时送定点医院治疗,对暂时无法查清家庭住址的,送至寄养点妥善安置。专门设立“法制大讲堂”,聘请5名司法专家通过采取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等方法,开展流浪未成年人的思想感化、关爱帮扶、源头防治等工作,有效地减少流浪未成年人再次流浪社会及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灌云县积极探索孤儿救助管理新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救助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为孤儿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对县儿童福利中心符合入学条件的孤儿,提供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近进入公办学校学习。从全县近百所中小学中择优录用9名工作人员,担任孤儿课余学习辅导老师,还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主动“牵手”中国矿业大学、省沿海高速公路公司等单位,通过羽翼网络支教、“希望来吧”等平台为孤儿进行学业辅导,确保每名孤儿能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县开展“爱心领养”活动,组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到儿童福利中心,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当孤儿的“社会家长”,每月至少走访或联系结对孤儿一次,目前中心已有75名孤儿被社会上爱心人士认养。组织社会志愿者到儿童福利中心,为孤儿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服务,陪同他们游玩、聊天,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收集孤儿心愿,通过多种渠道为他们圆梦想。

猜你喜欢

民政评议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民政摄影家 水天一色
民政摄影家 初春晨渔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
“两官”评议:人大司法监督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