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和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2-07胡建国
胡建国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9月28日,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宣布了支持联合国改进和加强维和行动的五项举措,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把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从政策层面上升为战略层面。针对这一实情,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维和中心)抢抓机遇、砥砺前行,提出了在公安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维和学二级学科、成立维和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发展构想,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于2017年成功招收国内维和领域第一批全日制维和学和非全日制警务硕士维和学方向研究生,实现了维和学历教育“零”的突破。
一、维和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维和学是一门以广义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注]广义的联合国维和行为是指联合国维和人员参与的经安理会授权的行动,包括冲突预防、缔造和平、维持和平和建设和平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前培训模块课程为基础,融合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法、外交学、和平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维和学学科的理论价值
1.提升了维和教育培训的层次。自1999年承担维和警察培训任务以来,维和中心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4期,累计培训人员4 288人次。其中,举办维和警察培训班32期1 197人次,维和警察防暴队培训班13期1 801人次,常备维和警队3期474人次,中外联合培训班43期717人次,警务联络官培训班3期99人次。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维和中心的培训理念、课程设置、培训模式日臻成熟完善,培训的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2012年12月,维和中心承担的维和警察派遣前培训课程通过了联合国评估认证,使我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个通过此项认证的国家。2017年8月,该课程再次高质量通过了联合国续评认证,标志着我国的维和培训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设立的维和学学科进一步提升了维和教育培训的层次,将短期的派遣前培训提升为研究生学历教育,培训的内容更加丰富,培训的外延更加广泛,有助于更专业更深入地研究维和行动。
2.引领了维和学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近70年时间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性质、范围和参与人员的结构均经历了多次变革,比如,联合国维和警察所承担的任务由最初的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和承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发展为培训当地警察、协助当地执法部门改革等。联合国维和行动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国际社会对维和行动的能力需求和期待日益上升,而维和现有理论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指导却相对滞后,因此,维和学学科的建立,能够始终紧跟联合国维和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有利于强化维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厘清维和政策方面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诸如维和行动的概念、法律地位、主体等等。
(二)维和学学科的实践价值
1.有助于提升维和警察的核心竞争力和在维和领域中的话语权。我国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走过了从陌生探索规则到熟悉适应规则的历程。但对中国维和警察而言,要实现从运用规则到制定规则,还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维和警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构建上还需下大力气。维和学学科的建立,实现了人才培养类型由应用型向“应用+研究”综合型的转变,有助于将维和领域的先进理念和高层次人才凝集到维和学学科上来,加强维和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出高水平的维和理论成果,争取向国际维和领域输出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从而提升话语权。
2.有助于引领我国在维和领域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维和事业的发展,世界上研究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日益增多,有关维和行动的理论日益完善,而且发展较为迅速。相比而言,我国维和教育培训实践较为丰富,但相关领域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且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研究力量较为单薄,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因此,维和中心成功申办全日制维和学和非全日制警务硕士维和学方向研究生教育,既是整合国内维和教学和科研资源、完善国内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务实举措,也是争取维和中心教育培训工作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环节。
3.有助于扩大我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指挥权和决策权。随着维和事业的迅速发展,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相关岗位急需具有丰富的维和理论、开放的国际视野、指挥和战略决策能力的维和警察。目前,联合国规定高级职务应聘者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相比而言,我国自2000年以来向东帝汶、阿富汗、波黑、海地、科索沃、塞浦路斯、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等9个联合国任务区共派遣维和警察2 641人次,而在联合国总部或者任务区担任中高级职位的警察却仅有12人。中国向国外派出维和人员如何实现由“人力输出”向“人才输出”的根本转变,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参与维和行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维和中心依据联合国人才需求,聚焦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维和学学科,成功申办了维和研究生教育,将极大地提高所培养人才应聘联合国维和警察高级指挥工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变参与者和执行者为指挥者和决策者。
二、维和学学科总体设计与现状
目前,根据需要将硕士点分成了三年制学术型的维和学和两年制非全日制警务硕士维和学方向两个学科方向。相较而言,前者更加重视维和领域学术和基础理论层面的探讨和研究,而后者则更加强调依托维和警务研究中心这一智库资源,为领导决策层提供智力支持。
(一)维和学
1.培养目标。从目标上分析,维和学旨在培养适应国际警务执法合作需求,掌握外交战略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理论,了解维和行动最新发展趋势,具有全球视野,德、智、警、体、美全面发展的维和理论研究和国际执法合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维和学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实行全日制脱产培养。学生将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及论文的选题工作,选题要反映本学科理论前沿,紧密联系维和工作实际,有利于维和行动研究的理论创新,有助于解决维和行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层面讲,维和学的研究生需要掌握维和及建和的基础理论,了解维和行动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熟悉冲突管理机制,通晓维和行动相关法律问题,熟谙维和行动管理与指挥。
3.培养方向。(1)维和理论与战略:主要研究维和的理论基础、学科建设等理论问题,建设和平理论与实践,和平与冲突的理论与实践,维和热点地区冲突与管理,国际组织与维和行动,维和话语权建构,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趋势,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战略选择等理论和战略问题。(2)维和行动研究:主要研究维和行动指挥、维和行动中的战法战术、维和行动中的跨文化交际、维和行动中的社区警务、维和行动中的情报保障等相关问题。(3)维和建设研究:主要研究维和行动的培训训练,维和队伍管理、维和行动的装备、维和行动的后勤保障等相关问题。(4)维和法制研究:主要研究维和工作中的国内立法保障、维和行动法律问题、维和行动与国际法、维和行动中武力使用原则等法制问题。
4.课程设置。主要包括4门公共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维和警务概论”“文科应用数学”;5门专业必修课程:“维和行动基础理论”“和平与冲突研究”“建设和平研究”“维和行动法律问题研究”“维和行动指挥与管理”;11门专业选修课程:“联合国维和行动史”“中国外交战略”“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维和热点地区问题研究”“国际组织与维和行动研究”“维和行动案例研究”“维和行动中的平民保护”“联合国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维和行动中的武力使用”“维和情报学”;1门补修课程:“联合国维和业务基础”。
(二)警务硕士(维和学方向)
1.培养目标。从目标上分析,维和警务这一方向旨在培养适应联合国维和事业发展及国际警务执法合作需求,具有较高的维和警务管理、行动指挥等能力,具备从事联合国中高级岗位和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任职能力的德、智、警、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警务硕士(维和学方向)招生只针对具备维和经历或正在从事维和相关工作的人员,采用五年弹性学制,即学生在入学手续完成后五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答辩。学生在校期间,对任务区实践或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时间掌握先进理论,调研实战需求,探索研究实战案例,模拟实战场景,从而解决维和警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2.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层面上分析,警务硕士(维和学方向)的研究生需要掌握维和警务领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联合国核心理念及相关政策,了解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态势。
3.培养方向。(1)维和警务管理:主要研究维和国际执法合作、社区警务、维和的风险控制、维和行动的机制构建等战略性问题。(2)维和行动指挥与实践:主要研究维和行动方案制定、维和谈判与沟通、维和行动中的指挥技巧及指挥链条、任务区标准作业程序以及武力使用原则等。(3)维和情报保障:主要研究维和工作中的情报需求、维和情报工作的主要方法与途径、维和情报工作的监督与规制等前沿问题。
4.课程设置。主要包括3门公共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维和警务概论”“联合国维和行动史”;16门专业课程:“中国外交战略”“维和行动基础理论”“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研究”“维和行动案例”“维和行动中的平民保护”“维和行动指挥”“维和警务管理”“维和防暴战术”“维和行动战略规划”“维和社区警务工作”“维和行动中的武力使用”“联合国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维和情报学”“维和热点地区问题”“国际组织与维和行动”“国际关系理论基础”。
三、关于维和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构想
维和学二级学科的成功申请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开办,表明维和中心在维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良好开端,但是结合近一年来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发现维和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研究特色不明显、研究成果不丰硕、人才布局及梯队建设不尽合理、借助外部资源还不经常不充分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短板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维和学的谋划和发展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结合维和中心的现有资源,从全球空间视角谋划,从长远时间视角着力,建立思路清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1.树立大发展思路。借助亚洲区域性维和培训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维和学在全国乃至全亚洲的影响力。借鉴内外脑,充分发挥全球师资资源优势,把维和学学科建设作为维和中心做大做强和走出去的抓手,整合维和学学科点和维和警务研究中心二者的优质资源,协同发展,进而推动维和学的整体发展。
2.增强国际化视野。维和是一项受世界经济和政治影响较大的行动,随着国际局势的波动和变化,维和的任务和性质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维和学导师团队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时政大局,结合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发展动向及各类政策理论的出台,时刻调整和指导维和学学科的发展思路。
(二)优化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
在几代维和人的长期努力下,维和学学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然而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维和学学科体系、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研究方向还不能涵盖维和的前沿和突出问题,由于导师力量的不足,还存在因人设课、因人调课的现象。鉴于此,维和学的研究方向设计要大胆改革创新,增强研究方向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维和领域内热点难点问题和中国参与维和行动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另一方面遵循维和学学科内在规律和导师学生特长,从培养学术型、指挥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入手。
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课程的整体规划,从大局上谋篇,使得课程规划更加系统,注重课程间内在逻辑,避免碎片化知识结构。要突出专业特色,整合一些重叠交叉科目,增强学习的深度。要根据学科特点增设以国际先进警务理论为主的警务专业课程和国际上通行的谈判调停等维和实用理论和技能,增设法语辅修课程,增加国际法、宗教文化、世界史等拓展性补修课程。
(三)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1.加大学术成果攻关力度。要在导师团队中树立正确导向,将学术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考评的核心指标,加大奖励力度,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积累和传承,积极梳理维和中心、国内外关于维和学学科方面的论文、科研文章并汇编成册,让教师们能够广泛吸取他人成果,明确研究方向。
2.整合规划导师团队资源。要充分利用学科点跨部系、跨领域、跨专业的学科优势,为每名导师做好规划,根据自身特长确定各自的重点研究方向。依照各个导师的重点研究方向,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攻坚,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3.加大现有教学团队培养力度。边干边学,通过选送骨干教师出国维和、参加外训、到相关业务单位挂职、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等方式提升队伍综合素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4.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做好现有教师进修培养的同时,也要做好维和学科梯队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明确导师梯队各层次成员的职责分工,按照学科方向,形成学科带头人、导师、助理导师、梯队成员一级抓一级的合理人才布局,充分发挥专兼职导师和教官梯队的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要抓好对内对外两条主线。
1.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公安部业务局和归国维和警察这条实践主线。一方面向业务局争取政策上、实习上和就业上最大限度的支持,邀请业务局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来中心讲学授课;另一方面向归国维和警察要经验,扩大招生范围,吸引更多高素质公安民警参与维和学学科的学习研究。加强与常备维和警队交流合作,优化整合二者的人才资源,发挥警队的实践优势,将常备警队作为教学训练和科研基地。
2.要充分利用好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条研究主线。通过维和论坛、维和讲坛和维和沙龙三位一体的品牌资源吸引全国的优秀学者来中心为学生传经送宝,充分利用好与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框架,逐步实现从课程互认到学历互认的飞跃,逐步实现从教师共享到学生资源共享的跨越,把维和学这一品牌和国内的一流平台及高校联系在一起。加强与国内军、民维和培训机构及公安院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教学理念,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就某个方向和科目进行阶段性系统授课。
3.要充分利用国际领先的维和培训中心的优质资源这条主线积极寻求走出去。中心组建伊始,在公安部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教师团队大量走出去进修访问,参加各类培训和会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接下来,要依托维和警务中心这个智库资源,全方位了解全球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现状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建立同国际上领先的维和培训机构的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要在走出去上下大力气,既要保持导师团队走出去,更要确保学生团队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好本次学院改制的机会,借助地方大学较为成熟的实习推荐机制,鼓励和推荐维和学的研究生到境内外国际组织参加中短期的实习,积累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
4.要充分利用维和硕士点的国际化特色这条主线寻求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维和学学科点已经实现了70%以上的纯英语授课,这与国际化办学和留学生教育的实际需求正好契合,可以通过教育部和公安部招收一些既有维和经历,又愿意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从而实现学院开办留学生教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