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教育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2018-02-07王玉东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民科技农业

王玉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的伟大力量。从大革命时期开始,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认识农民、积极开展农村工作联合农民、开办农民讲习所教育农民等工作,使农民和工人阶级结成坚强的同盟。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扫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遗憾的是,在开展农民教育过程中过于理想化的强调思想教育,而忽略了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作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纠正错误,使农村工作回到正轨,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回顾农民教育思想发展历程,将对新时期农民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教育思想历程回顾

党对农民教育的高度重视,打破了我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农民与教育隔绝的藩篱,扭转了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状况,为农业取得瞩目成就提供了人才支撑。这个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和对农民教育的与时俱进。

(一)邓小平对农民教育思想的发展

若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立足于超现实的社会主义蓝图中,那么邓小平的农民教育思想则是以现实国情、农情和民情为出发点,对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如何实施农民教育作出了全面的回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民教育观。

首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民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有理想、有道德”是邓小平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包括农民思想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正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封建残余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强调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条腿走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其次,科技文化教育是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技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P17)“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科技。”[1](P275)寻求农业科技进步首先需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这个环境必须包括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扶持科技研发,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三要素。科技成果的转化决定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要求农民具备基本科技应用能力,为此邓小平主张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将基础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与科技应用能力。

最后,重视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创造。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期的阶级斗争、“大锅饭”生活、一味追求超现实的精神建设和城乡不均衡发展,严重忽视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压制了农民的积极性。早在1962年邓小平谈到农业恢复问题时讲到:“农业要恢复,要有一系列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政策。一方面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后,邓小平确立了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这一举措不仅充分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使农民的创造活力争相迸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和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道路。邓小平将这些农民创造推广到全国,鼓励农民群众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智慧,使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二)江泽民对农民教育思想的丰富

一方面,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农民教育观,仍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农民教育的首要工作。他指出,加强农民思想教育还应该抓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传统美德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反对封建迷行教育等几个教育,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极大地丰富。

另一方面,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农战略。他审时度势,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情,强调教育和科学对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教兴农战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科技,二是教育。基础科技应用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科技研发成果的价值在于实实在在的惠及广大农民。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已成为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先决条件。江泽民对此提出三点要求,首先,落实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基础文化和学习基本农业技术相结合。最后,强化科学知识在农民中的宣传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将给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三)胡锦涛对农民教育思想的充实

胡锦涛在继承邓小平农民教育观和江泽民科教兴农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将农民教育提上了新高度,极大地充实了农民教育思想。一方面,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我国农业科技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基本完备,但是整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胡锦涛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以具备基本文化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为支撑。培养新型农民,不仅要提高农民务农和科技应用等基本素质,更要着眼于农业实用人才的培训。政府作为主导,需要增加培训资金投入、拓宽扶持农民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提高补贴标准。

另一方面,尤其重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不断侵蚀着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封建迷信根深蒂固、传统美德被忽视、拜金主义充斥等新旧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成长。胡锦涛强调,培育新型农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引导农民思想革新,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科教兴农思想和各种现代意识。与此同时,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

(四)习近平对农民教育思想的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城乡二元结构和土地制度不完善等基本国情,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民增收难题一直存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认为城乡教育不平衡发展是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城市,农村落后源于教育落后。习近平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视为“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2](P167)他指出:“无论是创办实体,还是从事流通,都要求劳动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我们一定要进行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工作”[2](P170)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大农业是与小农亚截然相反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上扩大,还表现在生产力的提高上。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其综合素质水平决定了大农业的道路能走多远。在习近平看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的应用程度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是全面覆盖乡村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指出振兴乡村的关键和核心是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优先发展农民教育,开展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和实用的职业技能教育,使农民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鼓励用科学的大农业生产代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人才队伍引导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教育思想的经验总结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历届领导集体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充实和完善农民教育思想体系,凝结了许多宝贵经验,给当代农民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始终坚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

自开展农民教育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贯穿始终并居于首位。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使封建思想积重难返,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与外界信息不通,先进思想先进理念难以传播,反而更易于保存旧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意识开始抬头,在这些新旧问题的冲击下,传统美德逐渐被忽视,农民教育实施举步维艰。

邓小平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新人要 “有理想、有道德”;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认为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反封建迷信和艰苦奋斗等教育来遏制腐朽思想对农民价值观念的蚕食;胡锦涛指出建设新农村,提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习近平则鼓励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来引导农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习俗,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腐蚀,自觉接受现代文明科学理念和先进思想。调动农民的学习热情,唤起农民自我提高的觉悟,变任务教育为“我要教育”,有利于提升农民教育的实施效果,扭转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的困境。毛泽东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P207),特别是在教育工作中,在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民教育中的生命线地位。

(二)始终坚持农民科技文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农民发展的最大约束是综合素质较低,提升素质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从扫盲到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再到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培养;从夜校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再到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同步发展;从培养四有新人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可以看出,各个阶段都优先考虑农民教育事业,并重视结合阶段发展要求赋予农民教育新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结构获得极大地改善。同时也为二三产业输送了大量具备专业技术的各类劳动力,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水平。邓小平早就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扭转了农业积贫积弱的局面。如何用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熟练掌握是必然途径。依靠经验世代相传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合市场经济的频率,正在被依靠科技的现代农业逐渐取代,种养、加工、销售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必须坚持通过教育将科技和劳动力有机结合,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始终坚持政府在农民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但是农民教育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很漫长,本身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为此社会资源望而却步。同时,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自我提升的意愿不强。因此,农民教育实施主体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基础实力,还要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体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能做到。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始终跟着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邓小平根据现实情况,纠正了单纯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倾向,确立物质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优先地位,指明了科技应用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为了扭转农业科技薄弱局面,提出科教兴农战略,明确科技和教育的耦合关系,极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面对新的历史背景,胡锦涛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强调新型农民的培育,使“三农”局面焕然一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根据供需变化,改革农业供给侧,更加重视农业发展质量。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的基调。我国之所以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既得益于党的领导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也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可以让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明确讲到,只靠科学是走不通的,还需要政策支持,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农业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和农民教育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策的支持、财政资金的扶持。

三、新时期关于我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展望

实施乡村振兴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无人种地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人才。因此,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结合新时期对农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开展广泛的农民教育,以期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一)加强农民价值观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左倾”错误曾使农民个体意识逐渐模糊,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发展,农民个体意识随之觉醒,错误思潮也蜂拥而至,个人主义、功利观念占领农民价值观念的高地。传统的守旧观念与发展现代农业产生冲突;小富即安和“不争”之道极度弱化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安贫乐道的惰性心理阻碍了新理念新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扶贫先扶志,同理,农民教育首先必须扭转这种不思进取乐天安命的价值观念。

我国农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不是将农民从土地抽离。经过几十年的农民教育,农民自我提升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是他们笃信“学而优则非农”,大量农村人才远离乡村。要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现状,我们需要从教育出发,转变国民对农业的认知固化,实现农民职业化,让乡村不仅能留住人才也能吸引人才。营造全体农民热爱农业的良好氛围,需要我们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农民身份认同。认识到农村必将是大有可为的地方,认识到农民将是前景光明的职业,增强农民的职业自信心。

建设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堡垒和引领作用,对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及时性起重要的组织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可以使农民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还能优先获得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等资源。农民教育长期缺乏 “安全感”,需要党和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既要抓具体实施也要加强农民教育立法,为农民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主管部门要严格发挥监督职能,保障农民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二)突出农民教育本土性、层次性

西方许多国家建立成熟的农民教育体系的经验值得学习,但不可一味模仿。应该看到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有几千年未曾中断的农业发展历史,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开展农民教育必须考虑国情、农情和民情,对其他国家的经验保持辩证吸收的态度。自毛泽东开始探索农民教育,我们经历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始终坚持结合具体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道路。现阶段,人多地少、土地细碎化、农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务农主体以老人、妇女以及兼业农民为主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因此,农民教育仍然需要继续严格实施义务教育,考虑延长义务教育时间,夯实农民基础教育。将就地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发农村剩余人力资源。通过宣讲国家支农政策,让农村青壮年看见实惠,主动回乡建设现代农业。

我国幅员辽阔,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远超中西部地区。因此,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性是农民教育必须考虑的因素。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含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农民面临的主要是农业生产管理能力不足和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相反,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含量低,仍然采取传统规模小、劳作强度大和高成本低收益的生产方式,科技应用能力和先进的耕作技术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一个大区域中的每个小地区甚至是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难题。因此,不同地区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现实需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分析制约因素,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教育方略。既要强调农民教育的本土性也要突出农民教育的层次性。

(三)把握农民教育的时代内涵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农业发展已实现从追求产量提高到强调供给质量的飞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走传统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老路,表现出投入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状况,难以形成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4]。新型职业农民通常分为经营型、技能型和服务型三种类型。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城乡吸引社会资源,依靠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征集农民意见将兼业农户按职业划分为经营者和生产者,相应地提供经营、技能、服务等不同内容的教育帮扶,促进农业三产融合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结合学历教育,实施职业农民证书制度,严格农民准入制度,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新时期,应该拓宽农民教育对象。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青年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势不可挡,将成为分散的小农户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带农能力,引导更多传统主体向新型主体转型升级。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往往对产业发展起决定作用。不仅我们的农民教育内容方式要与时俱进,开发远程农民教育平台,共享教育资源,而且必须将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以期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环保理念将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长期为了追求产量提升而采取的掠夺式耕作极大地破坏了农地生态。农药化肥的使用、地下水源过度开采和草场超载放牧等破坏农业生态的行为仍广泛存在,仅仅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我们需要通过将生态教育融入农民教育过程中,帮助农民树立环保理念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标本兼治重塑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农民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