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学科的理想信念教育
2018-02-07杨道麟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理想信念是人们经过慎重选择、深信不疑且身体力行的向往、追求、奋斗的目标。它既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国家求生存、谋发展、图振兴的思想资源。语文学科是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1],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它的始终。青少年学生正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阶段,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是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人生信仰存在多样化趋势的当下,语文学科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我们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凭借语文(语言、文章、文学)[3]这个“例子”,运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去浸染他们,并通过适时提示、适度点拨、适当指引等形式,力求让他们真正体会其中的理想信念的“意蕴”,从而疏通他们理想信念的经络,融入他们理想信念的血液,深入他们理想信念的骨髓,渗透他们理想信念的灵魂。
一、语文学科要疏通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经络
语文学科疏通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经络,就是教师引导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对所确立的某种主张或见解始终毋庸置疑的路径依赖。在语文学科中要想疏通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经络,教师就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对于他们认知态度的通盘了解上,又建立在对于他们情感立场的全面考察上,还建立在对于他们审美旨趣的整体把握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一个青少年学生没有理想信念的经络,也就不可能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获取践行理想信念的巨大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对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的学习,最终疏通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经络。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是语文学科疏通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经络的范本。例如,《匡衡凿壁偷光》一文讲述的西汉匡衡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由于家贫,夜晚没有蜡烛照明阅读。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要报酬。文不识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都通读一遍。”文不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正是由于疏通了理想信念的经络,并能自觉孜孜不倦地学习,匡衡才最终成为一名博古通今、经学绝伦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又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述的少年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在少年时曾耳闻目睹了不少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备受洋人欺凌却又无处说理的事情。面对这种境况,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也大大激发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由于疏通了理想信念的经络,并能自觉废寝忘食地学习,周恩来才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并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少数青少年学生基于拜金主义的侵袭,而导致的理想信念被消解并继而信奉金钱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惘的实情,想方设法地在语文学科中疏通他们理想信念的经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意识地让青少年学生走进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之中,穷微测妙,含英咀华,以期通盘了解、全面考察、整体把握他们在疏通理想信念经络时的认知态度、情感立场、审美旨趣,从而真正使他们理想信念的经络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得以进一步疏通。
二、语文学科要融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血液
语文学科融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血液,就是教师引导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对所确立的某种主张或见解始终毫不怀疑的系统需求。在语文学科中要想融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血液,教师就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对于他们探索才华的积极养成上,又建立在对于他们道德素质的主动提升上,还建立在对于他们自由心灵的有效释放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一个青少年学生丧失理想信念的血液,那就不可能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获得实现理想信念的永续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对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的学习,最终融入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血液。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是语文学科融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血液的范例。例如,《万斯同闭门苦读》一文讲述的清朝万斯同的故事。万斯同幼年时曾因贪玩被他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他在思过时受到《茶经》地启发,才真正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开始用心读书。由于他生而异敏且读书能过目不忘再加上孜孜不倦,八岁时,万斯同就能在众人面前背诵《扬子法言》而不掉字,十四五岁时,遍读家中藏书后,又通览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编修工作。正是因为融入了理想信念的血液,并能自觉竭尽全力地苦学,万斯同才最终成为一位通晓历史的著名学者。又如,《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文讲述的少年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年少时就曾以逃学的方式反抗老师的暴力体罚,他同情造反的饥民,敬重“激进派”的老师并因此主动到新式学堂学习先进科学知识。这些事件无不告诉我们毛泽东少时即是一位胸怀博大、蔑视权贵、用心读书、见解独特、叛逆心强的热血少年,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主动担当的锐气、积极作为的志气以及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正是因为融入了理想信念的血液,并能自觉全神贯注地学习,毛泽东才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少数青少年学生基于利己主义的冲击,而导致的理想信念被削弱并继而信奉名利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茫的真相,千方百计地在语文学科中融入他们理想信念的血液。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有目的地让青少年学生走进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之中,仔细品析,再三玩味,以期积极养成、主动提升、有效释放他们在融入理想信念血液时的探索才华、道德素质和自由心灵,从而真正使他们理想信念的血液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得以进一步融入。
三、语文学科要深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骨髓
语文学科深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骨髓,就是教师引导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对所确立的某种主张或见解始终非常相信的动机激发。在语文学科中要想深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骨髓,教师就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对于他们智慧生命的着力挖掘上,又建立在对于他们精神生命的极力张扬上,还建立在对于他们美感生命的用力展示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一个青少年学生缺失理想信念的骨髓,那就不可能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拥有达成理想信念的超常毅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对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的学习,最终深入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骨髓。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是语文学科深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骨髓的范文。例如,《茅以升立志造桥》一文讲述的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的故事。少年茅以升在南京思益学堂求学期间,有一年端午节,当他听说秦淮河赛龙舟的参观者因挤塌了文德桥而溺死许多人的不幸惨状时,心中非常难过,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造桥的人,并且他造的大桥一定会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从此以后,茅以升就特别留心各式各样平的、拱的、木板的、石头的桥。出门的时候,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看书看报的时候,遇到有关桥的资料,他都细心收集起来,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不仅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而且成为新中国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正是源于深入了理想信念的骨髓,并能自觉勤奋不已地钻研,茅以升才最终成为新中国桥梁建筑的卓越大师。又如,《陈毅吃墨水》一文讲述的幼年陈毅的故事。陈毅幼年时就酷爱读书,总是把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会看上几页。有一次,他到亲戚家过中秋节,看见了一本一直很想读的书,就马上拿起书本阅读了起来,连整日奔走的劳累都被抛到了脑后,一心沉浸在书海中。当亲戚将蒸好的糍粑与白糖端给他吃时,他竟然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就往嘴里送,亲戚见他满嘴都是墨汁,忍不住哈哈大笑。陈毅却平静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还觉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表现了陈毅从小就刻苦钻研、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正是因为深入了理想信念的骨髓,并能自觉聚精会神地读书,陈毅才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名实相符的“元帅诗人”。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少数青少年学生基于享乐主义的泛滥,而导致的理想信念被侵蚀并继而信奉享受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茫的本相,尽心尽力地在语文学科中深入他们理想信念的骨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计划地让青少年学生走进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之中,反复涵咏,潜心领会,以期着力挖掘、极力张扬、用力展示他们在深入理想信念骨髓时的智慧生命、精神生命和美感生命,从而真正使他们理想信念的骨髓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得以进一步深入。
四、语文学科要渗透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灵魂
语文学科渗透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灵魂,就是教师引导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对所确立的某种主张或见解始终绝对信任的理念支撑。在语文学科中要想渗透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灵魂,教师就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对于他们生命本真的努力追寻上,又建立在对于他们生命价值的极度关注上,还建立在对于他们生命奥秘的正确揭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倘若一个青少年学生丢掉理想信念的灵魂,那就不可能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激发践行理想信念的丰富潜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对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的学习,最终渗透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灵魂。
语文课本中的众多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是语文学科渗透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灵魂的范样。例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讲述的明朝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少年时便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他从22岁出游太湖时开始,直到54岁去世为止,期间一直都在旅行考察,他北到盘山,南达崇左,东至普陀,西抵腾冲,足迹遍及相当于今天2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半个中国,他去的地方或是渺无人烟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徐霞客为我国地理学的事业穷尽了毕生精力。正是由于渗透了理想信念的灵魂,并用双脚把大地当作书一页一页地苦读,徐霞客才最终成为一名举世公认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又如,《鲁迅嚼辣椒驱寒》一文讲述的少年鲁迅的故事。鲁迅少年时家庭异常清贫,但他好学勿怠且嗜书如命,爱购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第一学期就因成绩优异,学校奖励他一枚金质奖章,他当即就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购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读书感到寒冷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红辣椒,放在嘴里嚼,一直辣得让额头冒汗为止。他每天就用这种办法驱逐严寒而勤勉学习。正是由于渗透了理想信念的灵魂,并能永不放弃地苦读,鲁迅才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少数青少年学生基于消费主义的干扰,而导致的理想信念被腐蚀并继而信奉娱乐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失的事实,费尽心血地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他们理想信念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有步骤地让他们走进相关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之中,潜心揣摩,咀嚼品味,以期努力追寻、极度关注、正确揭示他们在渗透理想信念灵魂时的生命本真、生命价值和生命奥秘,从而真正使他们理想信念的灵魂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得以进一步渗透。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需,也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所在。笔者仅从语文学科中疏通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经络、融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血液、深入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骨髓、渗透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灵魂等四个方面作了论述,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应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心内容,它需要我们教师的异常敏感、十足耐心和远见卓识[4]。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理想信念教育规范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个性心理以及行为选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从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中挖掘其中蕴含的种种理想信念的正能量元素,并通过诸多途径且运用各种方法,让青少年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能“求真”又能“向善”还能“崇美”[5]的创造性人才,以期又好又快地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6]的全新境域。倘若如此,则笔者的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