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疆贫困农村发展中的桎梏:贫困文化

2018-02-07杨雪莲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南疆农民农村

杨雪莲

(中共和田地委党校  新疆 和田 848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南疆三地州(喀什、克州、和田)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而且又是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聚集地区,南疆三地州24个县市中,重点扶贫开发县市占79%。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2011-2020年)》将南疆三地州列入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意味着南疆三地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研究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现本文通过从文化的角度试图找到造成南疆农村长期贫困的原因和因素,希望能给南疆农村发展不足问题提出一些参考。

一、研究南疆贫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南疆贫困文化是实现南疆稳定和长治久安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新阶段,南疆面临的形势和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南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只有积极推进南疆贫困文化的研究,我们的脱贫工作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同时也是实现南疆稳定和长治久安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不断加强对南疆贫困文化的研究,不但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广大南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有利于开创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形成各民族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社会。近年来,按照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化扶贫战略工程已初见成效。但从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要求来看,南疆贫困农村还存在发展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等问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二)研究南疆贫困文化是实现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确定,下面是怎样实现的问题,能否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关键在工作方向,关键是需要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效果明显;否则,就是投入再多再大的人力、物力也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制定一项准确的可行的扶贫工作方案,关键大到对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甚至小到南疆人民的特有民俗风情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什么样的民俗风情文化,什么样的喜好厌恶、这都关系到我们开展扶贫工作能否让群众满意,能否取得切实有效的成绩,能否有效的带动起人民群众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现在扶贫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配套规范、比较完备的体系,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实效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在工作中会遇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如果没有对南疆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那么后面的扶贫工作就犹如建在沙地上的大楼,所以研究南疆贫困文化是实现南疆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影响研究南疆贫困文化的主要因素

文化是人类长期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形成的一种产物。确切的说,是能够被传承的,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对贫困文化的研究认为,穷人群体在生活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穷人文化”即“贫困文化”。这种文化通过“圈内人”交的互相影响继而得到加强,并且被习惯化,进而被下一代继承着。贫困文化影响着圈内人的性格特点和观念,使得他们即便有机会脱贫也很难把握住机会,是消极的文化。在这里不能说刘易斯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贫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类型,是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群体成员已经内化于心并且彼此认同的一种文化形态,并且这种贫困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过主要的积极作用。对于国家主流文化形态而言,贫困文化是处于边缘的亚文化;然而对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个体而言,贫困文化是他们文化的全部内容。因此,不管其他文化的性质如何,以及与贫困文化相比较而言多么具有优点,都不能作为评价以及选取的标准。不同的文化植根于不同的物质经济条件,忽视客观物质基础而空谈文化不仅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也必然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势必会得出错误结论。研究南疆农村的贫困文化,需要重视南疆农村地区客观的物质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以及南疆农村贫困文化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滞后性、反复性、复杂性等特点。设身处地的分析贫困文化形成的原因、性质,是全面考察南疆农村贫困文化的内容。

(一)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恶劣。南疆三地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44%。另外,南疆三地州干旱少雨,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属于沙漠季风性气候,土地容易退化成沙地。由于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其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尤其像和田、克州的沙漠戈壁的面积占到了90%以上,而耕地面积仅为全区耕地总面积19%,人均耕地占有面积远远低于新疆人均耕地面积2.84亩,三地州是典型的农牧业为主的地区。恶劣的气候决定了以农牧业为主的南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生态环境脆弱,遇到洪水、干旱、沙尘暴、地震、农林牧业病虫灾害等情况极易造成农民贫困的现象。

2.信息闭塞。南疆各中心城市据首府乌鲁木齐距离远,如和田距乌鲁木齐989公里;喀什距离乌市1070公里;阿图什距离乌市1043公里;与内地相比,去趟乌市相当于在内地穿越了三四个省市的距离。南疆的地理位置偏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南疆与发达的首府城市的经济上的有较少的贸易机会,同时也造成了文化交流上的匮乏,使得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南疆三地州在文化信息方面还是很落后的。

3.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沙漠腹地和边境线一带,还有大部分的农牧民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大多数贫困人口还存在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

(二)外部环境

1.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面对恶劣的环境和长期的贫困,有的人并没有听天由命,同样的环境中也有部分靠自己的努力在外谋生打拼想改变命运的人,城市里优越富足的条件使得这些打拼的人能够想像城市人一样一直生活在城市,对打拼的农村人来说,走出熟悉的农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就像马克思说的“未知是人类最大的恐惧”,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会天然在心理上存在害怕。另一方面,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农民工,本身语言不通,再加上文化低、在内地与汉族的生活习惯不同等情况,使得没有一技之长和落后的生产技能的农民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处于劣势。所以在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城市里,对逾期收益比较悲观时,守旧是人们行为的理性选择,人们宁可回到农村,守着“二亩田地”,过着安于现状的生活也不愿到有收益风险的外地去打工。

2.不健全的社会保障。由于缺少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和养老主要靠家庭承担,所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在南疆农村占主导地位,如克州某村有的少数民族家庭里生四五个孩子是常见的,甚至有的家庭生育有九个孩子。众多的孩子给本身贫困的家庭又造成了更为沉重的负担,形成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

3.落后的教育制度。由于偏远地区师资一直处于严重匮乏状况,加上教师知识水平有限,环境条件差,思想不稳定,对教学缺少热情,使得教育能够摆脱现状,改变命运的路也不是很明朗。对于让孩子上学的父母来说负担更重,因为没有扶贫资金,学校年久失修、学校设备的更换就由村里承担,转而又分派到每个农民身上。另外,有的学生因家里或其他原因上到高中就辍学,或者能考上大学的,对贫困家庭有的已经举债供学的父母来说压力是巨大的。就算勉强上完大学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农村人觉得就算上出来学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钱,所以造成农村孩子上不上学都不重要的思想。

(三)内部环境

1.传统观念。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土地是农民祖辈流传下来的惟一资产,是保障他们生存的惟一物质基础。他们相信没有别的都可以但是不能没有土地,“土地里能刨出金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不但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成就了他们的社会需要而且还承载着生计、希望、抱负等更多的情感,这种祖辈口耳相传的思维,使得农民对土地产生在一种依赖关系,逐渐形成了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

2.宗族血缘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最早是因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为了解决生存温饱而不得不依靠大家团结合作的力量来完成逐渐演化而来的。在与市场竞争城市里的匿名社会不同的是,由于封闭、隔绝的农村这样的“熟人”圈子里,每天都会朝夕相处共同生活的人们,团结与忠诚显得更为重要。另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很少有竞争意识。

3.宗教文化。在少数民族占95%以上的南疆地区,大部分笃信宗教。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宗教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承担着教育、技能、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但是毕竟宗教的目标是培养宗教人士和信徒,就是传授的知识也是在宗教知识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所以势必会轻自然科学而重宗教知识。比如在一次和田某乡村小学做的调查中发现,在一百名学生中,有7%的学生认为靠劳动创造得来幸福生活;7%的人认为幸福生活是“胡大”赐予的;36%的人认为主要靠劳动也靠“安拉”;50%人认为主要靠“安拉”也靠劳动。可以说,认为靠自己劳动致富理念的人只有7%,这就造成人们对追求幸福生活靠劳动的动力支持就很低,出现了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另外,宗教讲求的是“今生后世”尤其是“后世”,穆斯林只有按照《古兰经》上要求去做才是合格的信徒,这里就包括了穆斯林每天要做“礼拜”功课等;对于穷人来说,哪怕是今生进不了“天堂”,但是也要为后世进天堂做准备,这也是完全出于对实现美好信念的一种追求,否则死后不能进入天堂得享永生。在扶贫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工作人员将扶贫物质发放到贫困人家的时候,朴实的农民在表达了感激之情后,说了句“感谢真主”。在扶贫的这些年里不乏出现专门“等、靠、要”的情况,但是反过来看他们没有积极主动的靠劳动致富的思想与着当地的宗教文化及现实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如何消除贫困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南疆地区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它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出我们所看到表象,它涉及到南疆的文化结构、心理文化、宗教信仰、教育等等问题,各个方面相互交织作用,逐渐在贫困人群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和生存文化。

召开新疆座谈会已经过去六年了,南疆地区的发展成为限制新疆走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瓶颈”,研究造成南疆贫困的起因,是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在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贫困问题远非我们用经济学或者数学方程式能解决的问题。贫困文化的存在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使得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只有对社会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中,对贫困文化的成因有更多的认识,才能从客观实际准确把握问题的关键。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建议以逐渐消除长期以来传统的贫困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扶贫先扶智,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1.改善交通环境,加强经济交流。交通的畅通是实现贸易交流的前提。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本就有着天然自然优势的南疆能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尤其丰富的光照资源,日照时间长,使得同品种的果树、蔬菜色艳、味浓,品质超过原产地。外地游客来到这里,品尝后对之赞不绝口。但因农林果特色的产品,一方面,产品一直处于“原”字阶段,缺少深加工,没有长的产业链,附加值低。另一方面,一直由于交通问题,未能大量的运往内地,所以造成“好东西卖不出去”的情况。同时,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也使得农村的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加强交通道路建设,是提高南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须出路。争取做到村村通路,家家互通,形成道路网络全覆盖。尤其在建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南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开放南疆贸易势在必行,在这个重大机遇来临之前,改善交通环境迫在眉睫,也是提高南疆农村人均收入的致富路。

2.改善通讯设施,加强文化交流。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信息的更新速度往往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造成南疆农村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信息更新速度缓慢或不与外界交流,表现为过分的自信、自大或自卑,不愿接受新鲜事物,那么久而久之与外面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文化从来都不是单向封闭的,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在于不断吸收与扬弃的过程。一直以来南疆的教育文化这块与内地差距很大,在学习新知识方面起点本来就比较低,新疆的孩子到内地去深切感受到内地文化的先进与差距带来的压力。现在要实现南疆的跨越式发展,就要从教育开始,尽量缩小与内地文化之间的差距,让南疆的教育发展尽可能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与内地相接轨,学习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先进的思想,而加强与内地文化的交流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打破贫困文化的壁垒。另外,加强文化交流也是同发达地区进行相对等的话语平台,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行事做法,那么在向外推介我们新疆南疆的时候,很难在一个话语体系上,好比说:人家问:“”你们南疆的农副产品为什么在内地没有什么名气?我们南疆的农民说:“我们的瓜果好”。人家问:“你们的农产品为什么不上互联网”?我们说:“我们南疆好”。像这样情况,我们如何与内地进行交流。在这里首先,第一,提高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使用率,培养使用现代化设备的相关人才,普及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二,建立村级各方面的网络平台,加快建设村级经济服务网络。第三,通过远程媒体的功能,不断的培训农民的网络学习能力,通过网络学习各项技能知识,联系农产品贸易等信息,了解掌握市场最新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种植需求作物,使南疆农民逐步成为新型的现代化农民。

3.改善涉农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农民除了仅有的生产资料——土地,得到微薄的收入外,没有一技之长也是阻碍农民发家致富以及进城务工缺少竞争力的主要短板。首先,要针对农业生产劳动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适时培训,可以利用农闲时召集农民,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为主的内容,彻底打破农民“靠天吃饭”的情况,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的掌握,提升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及价值,实实在在的给农民解决发生的问题,让他们在得到实在利益的同时,自觉的养成不断学习农业新知识的习惯,逐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转变。其次,通过各职业的技能培训,做好向外劳务输出的准备。由于现在城市对劳动者的要求趋向知识性,这就不得不对去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要有专业劳动技能的要求。这不但是参与建设城市的基本要求,更是农村人想在城市安身立命的重要手段。在逐渐融入城市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好好的学习知识,能够改变父辈们没有知识只能带来贫困的困境。在反过来,在城市站稳脚跟的人回乡后,同时也是激励农村人摈弃“安贫乐道”的传统落后思想,向先进人物学习,提高致富积极性的重要典型;也能增强农村人劳动致富的自信心,勇敢走出去,解放习惯性思想,改变长久以来由自卑心理带来的胆怯,“迈不开步”、“保守”“农村人和城里人没法比”的等心理。

4.改善教育环境,培养人才队伍。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本,人才资本的结构越合理、素质越高、越集中的地方往往是发展最快的地方,而贫困地区都有个“通病”就是这些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一个地区人才培养的好坏是一个地区能否持续不断的迸发活力,不断发展自我的能力。现目前,南疆有的地区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这就造成提供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这与客观环境和当地政策有关,那么在政策方面应给这些落后地区给予一定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另外,在当地浓厚宗教氛围的影响下,一些宗教极端分子与我们争夺下一代年轻人,而出现这些爆恐事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是一些无知、不上学的年轻人,这些人大都没有什么文化,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让人可叹可惜,所以要想维护地方上的稳定,必须要从根本上防止这些年轻的孩子在思想上盲从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第一,大力修建学校,保证每个地区的居住点的孩子都能有学上,树立科学观念。第二,着力解决相关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确保做到基层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安下心来工作。第三,需要培养本地的人才队伍,尤其对当地贫困家庭考上大学但无力支付学费的大学生进行大力的资助,不但解决了贫困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为当地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智力的储备与保障。

5.改善政策环境,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南疆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政策照顾,如涉农政策、农民的社会保障等相关切身利益都需要政策来提高农民的地位,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加强南疆农民最低社会保障金的覆盖面,或者把贫困家庭纳入到最低医疗保障体系,可以防止南疆农民“因病返贫”。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惠民政策落空,要做到真正的为家庭贫困的农民带来实惠,防止一些村干部利用公权瞒报、少报、报填虚假信息、公利私用等情况发生。

(二)逐步消解农村贫困文化,打破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

1.重塑价值观,为脱贫致富提供动力。处理文化问题,不论是先“立”再“破”还是先“破”再“立”,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防范由于原主体文化的变迁出现“文化的真空”现象发生,即没有传统的旧文化,也没有新文化的引领。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精神,人的现代化。因为农村中一直奉守的是墨守陈规的落后观念,要打破陈旧观念,发扬积极精神,不断的突破传统旧的价值观带来封闭的思想,不断的超越自我,改造身边的环境创造幸福生活,要树立“劳动致富光荣”的思想。第二,培养法治精神。因狭小的“熟人社会”里什么是都是以“情”来处理事物带来的不公平,否定了公共空间和公共法则的存在,直接造成对法律法规的漠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往原则立足与“法治、公正”,所以必须培养农民现代性的价值观,克服经济活动中的“人情”关系、无规则竞争等不良习性。最后,培养农民现代化的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培养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

2.加强宣传教育,为积极致富创造氛围。由于南疆地区大多少数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所以在宣传方式上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宣传教育,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方法。例如在宣传接受新知识时,有的宣讲员就以《古兰经》里的经文做出合理的解释,“众人啊,我把你们造成男人和女人,又把你们造成了众多的种族和部落,以便你们相互了解。”这段经文不是说真主创造不同肤色和种族是为了便于识别;而是说不同种族和部落生存环境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创造出不同的文化,要教民们在“相互了解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既发扬了积极进取的思想,又合理更为自然的让大众所能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家都积极争取靠劳动致富的同时,良好的氛围激励着南疆农民们你追我赶的干劲。

3.坚持文化扶贫,保持长期有效。一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扶贫是一项巨大工程,它对突破旧的价值观和创造新的价值观涉及到人们的文化领域,甚至包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因此在文化扶贫的工作中最忌“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要把文化扶贫当作移风易俗的文化建设工程。“访、惠、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下乡、援疆支持培训等帮民惠民的举措;科技人员、宣讲人员、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争取做到想民在先、利民优先、问民从先、为民争先,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经常搞下访活动,让领导干部到基层去“接地气”,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

参考文献:

[1]钱宁.贫困文化与西部贫困问题[N].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02

[2]伍德勤.伊斯兰教对旧中国穆斯林的影响[C].几年《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2009.09.01

[3]王宝珍.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研究[D].石河子大学学报.2014.06.01

[4]热依拉.南疆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以和田地区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04.22

猜你喜欢

南疆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南疆木棉红似火
饸饹面“贷”富农民
南疆最美是春天
筑梦南疆
南疆干部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