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宪法宣传教育的根本遵循

2018-02-07

中国司法 2018年6期
关键词:普法宣传教育依法治国

发 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把学习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十分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在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在2018年1月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上,在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等多个重要场合,对宪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在宪法的性质、地位和权威方面,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强调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在宪法的发展方面,强调要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宪法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强调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在宪法的实施方面,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强调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在宪法的宣传教育方面,强调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强调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强调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强调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在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方面,强调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强调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列重要论述,涵盖了宪法内容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宪法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感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论述精辟,抓住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和重点,是新时代宪法宣传教育的纲领、旗帜和灵魂,为新时代宪法宣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深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列重要论述能够有力提升政治站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也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列重要论述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宪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当前,应当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宪法宣传教育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新时代宪法宣传教育的总体要求

新时代的宪法宣传教育应当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应当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深刻认识到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深刻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然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坚持宪法宣传教育与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新时代宪法宣传教育的主要举措

2017年5月,经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这是与中共中央、国务院“七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七五”普法决议相配套的一个重要文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标志性举措。实行“谁执法谁普法”不仅明确规范了国家机关的普法责任,也是全民普法理念和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制度机制上为新时代的宪法宣传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应当建立健全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在清单上明确宪法宣传教育是各个国家机关的共同责任,不仅在本单位本系统进行宪法宣传教育,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活动对社会公众进行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宪法宣传教育新格局。

一是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制度。2016年经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应当落实好这个意见,把宪法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崇和维护宪法。

二是落实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应当落实好这个大纲,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宪法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实践体验,做到宪法学习大中小学一个也不少,课内课外一个环节也不漏。

三是推动宪法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宪法精神进基层活动,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向基层延伸,实现全覆盖,让宪法“抬头看得见、用时找得着”,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并注意把宪法宣传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努力使每一天都是“国家宪法日”。

三、坚持宪法宣传教育的宏大叙事与具象表达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新时代宪法宣传教育的方式创新

新时代的宪法宣传教育,一方面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法律性,另一方面也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在把握法治建设规律和现代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完整、准确、专业、权威、大视野、大题目地叙事,又要具体、形象、生动、直观、有故事、有细节地表达,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宣传宪法。

一是更加注重运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讲好宪法故事。深入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需要同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紧密结合起来,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成果和宝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更加注重运用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案例弘扬宪法精神。我国现行宪法是人民的宪法。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九大确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宪法不是高居庙堂、束之高阁的法律,而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紧密联系的法律。要让人民群众崇尚宪法法律,很重要的是要通过直接明了的宣传,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宪法就是自己权益实现的根本保障,捍卫宪法的实施就是捍卫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一个案例胜过十次说教。应当充分运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事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依法处理的过程变成生动深刻的全民宪法法律公开课。

三是更加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宪法宣传教育形式。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大的增量。当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成为年轻人、知识阶层等群体获取信息第一渠道的时候,互联网思维应该成为从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标配。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以用户为中心、内容为王、体验至上、众筹众包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当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宪法宣传教育中时,会带来很好的效果,使宪法大主题“微”传播,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实现可视化、可量化、可分享、可互动、可体验。

四是更加注重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新时代的宪法宣传教育,需要借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力量立心铸魂。当前,应当更加重视宪法文本的价值,倡导原原本本学宪法,在公共场所、在基层单位应当免费赠送宪法文本。让法治文化有形呈现,建好用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组织向社会免费开放。充分利用宪法宣誓和国家宪法日,增强宪法的仪式感,并考虑在节庆、升旗仪式、学生成人礼等活动中,增加宪法元素,设置适当的程序礼敬宪法。

猜你喜欢

普法宣传教育依法治国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普法
普法
普法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