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特色

2018-02-0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刘和珍林语堂竹子

【考点直击】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散文语言的鉴赏,要求学生能“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即学生要以审美的眼光来阅读,针对作品“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等给出正确的回答。

【命题走向】

高考语文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个考点上,越来越重视对整篇作品语言风格的考查。这里要注意的是,赏析叙事散文的语言特色,需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上的特点,二是文中人物语言,三是文章呈现出的整体的语言艺术风格。

【解题技巧】

1.要明确相关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说出运用某种语言技巧(如句式遣用,又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二是说出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三是立足全篇(或某个完整的文段),要求鉴赏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艺术魅力。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一文的第6题:“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此题题干已指出“充满生活气息”,答案应据此展开,即: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2.鉴赏时不能仅从形式上考虑,更要紧扣作品内容、主旨和情感,如此才能准确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请看下面的文段与试题:

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而是从树丛里驶出;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敬意!

此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答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的树多(1分),生活环境美(1分)。

解析:上句中用一个“都”字,是说杭州树多;“让树住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作者描写包括树在内的杭州的种种自然景观,意在表现生活环境之美、在杭州生活是种享受。

【真题回放】

(201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爭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答案与解析】

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如动词的选用、修辞的运用。首先,末段的文字既写城里的纤纤细竹,又想象“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二者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褒贬倾向是相当明确的;其次,“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突出了山野之竹勃发着“大气与生机”,以竹喻人、喻生活状态的意味显而易见;其三,本段文字居于全文之尾,照应了上文,而且属于“以景结情”的写法。)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经过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

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地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endprint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

“Social Life in the College”,后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二天做的。劉女士每对自己的英文懊悔程度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可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必不得已之事。

…………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得可惜,却也死得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一九二六,三,廿一日。(二女士被难后之第三日)

(选自《剪拂集·大荒集》,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着重提到了刘和珍深夜笑谈和她的英文作文簿,这样写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语堂倡导散文创作的“幽默”“闲适”“自我”,说“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有人认为本文也具有这一特点,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作者借用这些内容,写出了刘和珍为革命进步事业不知疲倦、抗争到底以及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借此揭露敌人残暴、凶狠、滥杀无辜的罪行。②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赞颂和对敌人凶残暴行的憎恶之情。

(解题思路:“深夜笑谈”突出“她还是说‘不累”,“英文作文簿”凸显“求学的心切”;而此等“才干”惨遭屠戮,所表达的情感不仅有赞颂与痛惜,更把矛头指向了滥杀无辜的执政府。)

2.示例:不同意。本文逸出林语堂的创作常规之外,写他“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并且歌颂为国捐躯的进步青年,显现出另一个林语堂——一个正直真率、慷慨悲歌的林语堂。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立足文本,客观地来看,本文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旨在称颂作为学生领袖的刘和珍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渗透着悲愤与抗议之情,情文并茂,思想深刻。文章足以表现作者秉笔直书、为民立言的胆识与良知,与其后期所提倡的“闲适”“自我”“幽默”文学风格迥异。)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和珍林语堂竹子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大熊猫吃竹子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