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2018-02-06罗少珍
罗少珍
贵州三都水族的村村寨寨,有着蕴含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与沧桑,原始古朴,洋溢着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这里有着被誉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马尾绣。马尾绣独树一帜,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丝裹在马尾上,然后再在土布上进行刺绣。这种独特工艺的形成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尾本身质地较硬,所绣图案稳固而不易变形;贵州常年空气湿度较大,马尾材质不易腐烂和变质,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马尾也不容易因灼晒而破损。水族人经常需要上山砍柴或下地干活,而马尾非常耐磨且不易被刮破,因为马尾毛中含有油脂,便于保持外围丝线的光泽。
马尾绣的工艺十分繁杂。首先要把马尾线制作出来,用丝线(多以白色为主)将两至三根马尾毛裹起来,做成马尾线,状似小提琴琴弦;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根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根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线,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黑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黑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第五步,钉“金线”,在绣品上钉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把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用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人们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第六步,上装钉。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将它们按次序钉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完成了,完工的绣品就像一幅彩色的浮雕,精美绝伦。
在水族端节和卯节时分,水族青年男女身穿青蓝为主色调的节日盛装,男子穿大襟布衫,青布裹头,穿长裤;姑娘们穿大襟圆领衫,青布包头,系围腰,穿长裤,佩戴项圈等银饰。其中,领襟、衣袖都有马尾绣装饰,古朴典雅的马尾绣服饰成为在场众人的视觉焦点,也成为节日场景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水族马尾绣节日盛装和马尾绣饰品不仅在水族传统的节庆穿戴或使用,在日常生活礼仪中更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马尾绣因工序繁琐复杂,费心耗力,在水族人们心目中属极为贵重的物品。水族姑娘在出嫁时,按水族传统的习俗,母亲通常要将马尾绣制作的绣花鞋、背带和围腰等刺绣衣物作为女儿陪嫁的必备品。尤其是马尾绣背带在此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母亲对女儿婚姻最好的祝福和愿望,预祝女儿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早生贵子。
在马尾绣的绣品中有很多世代相传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来自于水族刺绣艺人们口耳相传的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
在水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中,认为穿戴马尾绣的服饰,外出会一切平安吉祥,哪怕只是能看见它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祥瑞之气。用马尾绣的背扇背了小孩,孩子会避免外界一切伤害。比如经典的锦鸡图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说在很久以前,水族先民居住在山高林密、杂草丛生的地方,常常有毒蛇伤害上山劳作的人们。一个聪明的水族姑娘偶然一次发现锦鸡飞啄毒蛇,她灵机一动,回家连夜在衣领、扣子边、衣襟等多处绣上锦鸡图案,这招果然灵验,她试穿着绣上锦鸡的马尾绣衣服,一个人走在深山密林中,毒蛇都误认为是锦鸡飞来了,一点不敢靠近她。
(选自《神州民俗·上半月》2015年第7期,有删节)
★賞析:
水族马尾绣不管图案还是技艺,都充分体现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美好追求,也寓意着孕育下一代的美好愿望。一件件精美的绣品,犹如一朵朵开不败的鲜花,穿越时空,从远古走来,宛如一幅幅静静流淌的“家珍故事”。马尾绣的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刺绣人的深沉积淀,仿佛一串串生动的故事在跳跃,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演奏。
(供稿/刘为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