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8-02-06钟喜生
钟喜生
摘要:本文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对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现今,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单方向知识传导的模式,转换为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模式,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其不仅是然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重要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把握住小学生的兴趣点,让其思维得到发散,从而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质量。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去向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第一生产力”,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去向来进行相关的设置。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感觉再学习中有趣,就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佳手段。
比如说在进行小学数学低年级“同样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教师可以这么来创设问题情境。小红家里饲养了四只可爱的小兔子,她到市场上给小兔子买了四个大白菜。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多”的问题,可以通过简笔画在黑板上,把兔子和胡萝卜串联起来。再向学生提问,兔子数量与胡萝卜是否有关系。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一般对于小兔子、小猫咪都有着一种保护欲以及好奇心的,通过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取向来设计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
二、通过旧中引新,来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具有强烈的连贯性,其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着一定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适当的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学到新的东西的时候,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通过结合旧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减少对于新的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比如说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题目来进行相关问题的情境的创设。比如说有八个苹果,每个盘子中放四个,其需要几个盘子,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先是对除法进行巩固。教师在进行问题的创设,有13个苹果,每个盘子中放四个苹果,一共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说三个盘子,有的学生会说四个盘子,这种问题形式的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很好的显示出问题情境的效果。
三、通过循序渐进,来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在问题上的逐渐深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本质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知识的的全部。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比较困难的知识上,有一个很好的功效。同时,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学习能力,还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的目标更加明确。
比如说,在进行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让两个学生在讲台钱面对面进行行走。教师让其他学生细致的观察两个学生行走的过程,并结合演示提出相关问题。其他学生经过讲台上两名学生的演示,对于相遇的问题已经有了实际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在配合实际的问题,能够逐步加深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应当有“梯度”。比如相遇问题涉及几个方面,同向走还是背向走的,为什么要同事间进行,他们相遇的位置是否在全过程的中间位置。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上,会更加的流畅。
四、通过问题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根本因素,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揭示、呈现矛盾及应用矛盾,将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展给学生,创设有意义的矛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审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題情境:小明家有四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和妹妹,如果小明在家做分饼干的游戏,创设以下具体情境(1)有8个饼干,在全家平均分,每人能分几个饼干。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快的在纸上写下2个饼干。(2)如果现在只有4个饼干的话怎么分呢?这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的回答出一人一个饼干。(3)那如果现在仅有两个饼干的话怎么分?这个问题学生会有明显的迟疑,经过思考后学生会答出两个人平分一个饼干。这样问题就转换成了将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怎么表示。这时候,学生学过的知识已经不能用于解决此类问题了,就需要教师引导新的表示方法,即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通过制造悬念,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生学习贵在有疑问,并且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精心设计一些“新”、“奇”、“特”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在独立探索新知方面的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上来。在学习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时,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度量单位来测量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如何量?学生会指出无法实现测量,那么教师设置悬念,有没有更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呢?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请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并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就将问题的出处隐含性的告诉学生,并为下一节课保留了悬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有效的问题情境,还是需要我们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心的认知水平,来进行合理的设计。这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思维,并促使他们综合素质实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7):101.
[2]蒙炳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思路[J].新课程(上),2017(06):164.
[3]许木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05):90-91.
[4]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92.
[5]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36):154.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高楼镇纸碾小学741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