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2018-02-06高政锐
高政锐
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开始带着八个小学生学《论语》。他们分别来自二年级和四年级。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带着这些孩子把《论语》基本读懂,并且全文背诵。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论语》属于上古语言系统,无论是文字,还是句法、语法,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况且,作为传统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篇章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它的文字背后,参杂着复杂的政治、伦理、礼法及哲学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并使孩子们有所得,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我选取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杨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这部关于《论语》的注本享誉海内外,为众多读者所认可。此外,我还参考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前者是著名的文献学家,他的本子主要从历史和文献角度切入《论语》,精彩之处颇多;后者是著名的哲学家,主要从哲学角度解读《论语》,充满了深度和高度。同时,我也重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在后期带着学生做句读时,多采用这两部书的材料。
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吸引住这些孩子,力图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把他们带入《论语》的语境中。面对枯燥的极富理性的文本,我尽量将其转化为新鲜有趣的语言,更多时候,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释文本的本义。这种转化与阐释在初期的学习中,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当讲“学而”篇第五章时,原文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一句,这是讲贵族如何治国理家,与孩子们的生活离得太远。为了讲明白什么是“敬事”,我举了解放前国民党某报纸的一个例子,由于编辑的失误,将“美国大使到上海”印成了“美国大便到上海”,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孩子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所谓“敬事”,就是做事严肃认真。更抽象的问题则需要更具体的事例进行阐释。“学而”篇记载了有若的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强调守信的同时,他们都反对毫无原则、单纯而不加思考的诚信。有若的意思是,应该讲的诚信一定要讲,但从另一角度说,由于某些特殊甚至不可抗拒原因,不讲诚信,也是正确的。我举了“尾生抱柱”的例子。尾生高为了遵守诺言,宁可被淹死也不离开,实际上是一种愚信,不值得提倡。以此回观有若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正确意思了。
《论语》内容纷繁多样、精彩纷呈。每一章有每一章的精彩,自然每一章有每一章的讲法。有的篇章偏重于字词、语法、句法的讲解;有的篇章则立足于历史与礼法;有的篇章则直指现实,千百年后的中国,并没有和孔子的时代有不可逾越的隔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背诵,孩子们基本能够走进甚至融入《论语》,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形象逐渐在孩子们的心中立起来,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彼此的立场,历史与政治语境中的话语,孩子们基本能够理解。在此基础上,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开始对《论语》进行具有思辨性质的解读。
《论语》是伦理性的,更是哲学性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这种哲学性的讲读与分析看似不可完成,但现实却令人惊讶。某次课,我在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颇感困难。“和”是矛盾的对立于统一,“同”则只看统一而忽视了对立。但这些抽象的哲学语词,孩子们能接受吗?这时,一个叫杨双祎的小女孩告诉我,她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磁铁,同极排斥就是“同”,异极吸引就是“和”,问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讲“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句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和”是孔子所提倡的,为什么“为了和而和”而不加节制却不对呢?一个同学说,“东施效颦”不就是“知和而和”吗,他们的例子比我的还要精彩。
在《论语》讲到第五篇以后,我加入了句读的内容。我把朱熹“四书”和刘宝楠《〈论语〉正义》中相关内容拿出来,去掉标点,让孩子们来重新断句。句读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们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于它的某种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断法的不同含义,使得孩子们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把不加标点的一长段话读下来,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学《论语》,到底有什么用?
学习《论语》能够深化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对阅读的思辨性训练,以及对作文的多维思考及材料运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某次课上,我提到了大庆2013年中考作文《付出与收获》,一个孩子立即告诉我,用《论语》可以阐释这个问题,孔子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先付出艰苦的劳动,然后再收获,不正是“付出与收获”的主旨吗?实际上,对《论语》的全文背诵,不间断地进行消化与理解,看似是浪费时间的笨功夫,实际上却是学好语文的捷径。阅读量、理解力与表达力,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得到极好的锻炼与提升。
学习《论语》更能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未来主导我们时代的,一定是那些善良、诚信与友爱的人。《论语》所强调“仁”的思想,它所宣扬的恭、宽、信、敏、惠,正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基石。我的《论语》班有一个叫刘睿昂的小男孩,他的单纯、可爱可以感染每一个人。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外出跑步,捡到了一部苹果手机。天太冷,手机冻上了,无法开机。他回到家,用自己家的充电器给手机充电,然后找到了失主,最终把手机还了回去。很久以后,他妈妈才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当我问他感受时,这个孩子想了想,引用孔子的话说,“智得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不但做了一件好事,而且知道为什么做好事是对的,这就是学习经典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学习中、生活中应用《论语》,这是学以致用的最佳方式。高德泽是我的儿子,2016年他上二年级,开始跟着我学《论语》。某一天在家,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他缠着我陪他玩拼图,我随口说我不会。他立刻脱口而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畫。”这是孔子批评冉求的话,力量不够,干到一半再停,什么没做就停了,能对吗?用的太贴切了,能够看出,孩子已经理解这句话了。侯杰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他聪明而自信,面对他妈妈对他的批评,他引用孔子批评季康子的话,“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妈妈您要正确,我当然不敢不正确。王悦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在一篇关于孝道的作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老师非常认可这种行为,觉得她的思想和眼光超越了许多同年龄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我非常支持孩子们这种实践,即使用错了,问题也不会太大,总会有一个纠偏的过程。
2015年以后,我陆续又开了几个《论语》班,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关于教学的反思也越发深刻。首先,面对《论语》这种经典的学习,只读不讲是不会有效果的。目前,仍然有很多读经班,把重点放在背诵上,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观点是不靠谱的。《论语》的文字、语法极其复杂,个别语句需要与其他篇章进行交错互见,才可能得出一个公允的结论。只靠诵读,恐怕永远也不会明了其中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或许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离了文言的体系,无论读多少遍,我们也无法体味文本深处的精髓。
其次,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内心是纯净的,成人眼中的难题在他们眼中未必难。他们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他们所暗含的对问题的判断力,有时候令人吃惊。这或许使他们这个年龄段某种能力的真实体现。他们不但能够学懂《论语》,而且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如果《论语》真正在他们心中扎根,他们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论语》班学生开始陆续毕业了,课上完了,但学习并未结束。他们需要反复背诵,不断揣摩,不断应用。当然,不只是他们,每个学习国学的人,都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