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动力、内容与价值

2018-02-06董小玲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规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董小玲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研究生部,重庆 40004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了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且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推进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执政理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指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执政理念。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动力

执政党与执政理念是相伴而生、紧密联系的关系:执政党需要依靠执政理念指导政策的制定;执政理念则离不开执政党的具体落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后者则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方面的限制,必将被人民和时代所抛弃。习近平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必然包含着前者的一般特征,包括:工人阶级的执政主体,一党执政的执政方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和中国特殊的具体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了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推动党的执政理念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理论体系。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62,“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2]342,等等,这些思想在全党得到了深刻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了世情、国情、党情,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体而言,正是在理论和实践双重逻辑的推动下,才会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

(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本源动力

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时刻不忘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以贯之地落实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当中去。以此为动力,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则表现出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外的“随时而变”“随实而变”的特征。执政理念封闭僵化的党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在敢于、善于、勇于创新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前提下,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由此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以往不能解决、解决不了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和立场,始终坚持发展在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最高地位,在回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时代课题的形势下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表明了党的执政理念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等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列宁进一步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习近平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5]这些思想无不深刻反映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必须将与时俱进作为其本源动力。

(二)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三大规律”指的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就统一性而言,三者的相互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脱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入推进,追根溯源地看,必然也离不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就对立性而言,三者从属于不同层面: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条件的不同,致使不同国家在探索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两者属于特殊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则属于普遍规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既看到了“三大规律”统一的一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全面地分析、判断和掌握了“三大规律”;又看到了“三大规律”中对立性的一面,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注意结合世情、国情、党情,认真研究与中国实际相吻合的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6]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成为其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国际国内及党内形势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直接动力

从国际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日益扩大,由此引发的国际贫富不均状况愈演愈烈;政治上,多极化的政治格局愈发明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国家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屡见不鲜,企图“分化”“西化”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上,总体而言,坚持“求同存异”,各国努力继承、发展、弘扬本国文化的同时,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的交融、交织、交互性增强。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只占全球的1.8%,自2010年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党的执政能力持续增强,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中华文化在满足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从党内来看,当前党内不仅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还存在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考验的“四大考验”,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大歪风”。这些危险、考验和歪风都迫使中国共产党必须发展创新其执政理念,在解决克服这些问题的同时展示出共产党人纯洁性和先进性的优良品质。针对国际国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各面形势上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针对不同时代下的历史任务、依据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推动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重点内容

习近平提到:“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7]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执政理念,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

(一)为谁执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章程》的首页就明确规定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在切实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客观实际,推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多元利益格局逐渐显露,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一些矛盾,国家在再分配中发挥作用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江泽民指出:“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9]胡锦涛提到该问题时说到:“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0]今年是改革开放第四十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凸显了人民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最高地位。

(二)靠谁执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筑牢了党的执政基础

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这一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伟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一些党所面临的旧问题,但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必然会遇到一些从未面临过的新问题。针对这些新旧问题,邓小平指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11]江泽民对“靠谁执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明确提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2]摸索式的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由于发展的不充分、不协调而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胡锦涛指出:“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4]2017年10月18日,在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共出现了203次,这一高频词汇集中体现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三)怎样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党的执政方式

由于一些复杂的现实原因和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执政方式并没有及时实现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党执政方式的转变奠定了扎实的制度、思想和舆论基础,促进了党的执政方式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上转变。执政方式的转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体制上:即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的相对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执政方式,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融合,更无法完成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为了适应变化发展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动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为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供了基本思路,由此产生了重大理论成果。在完善执政方式上,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顺应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加强制度规范用以改革领导体制;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清除从人治向法治演进过程中的阻碍力量。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概念第一次得以完整阐述,就其内涵而言,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依次强调执政的科学性、主体性和合法性。习近平将关于执政方式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协同推进。这一发展创新的执政理念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走入了新时代,凸显了与时俱进执政方式的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发展的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创新发展,持续不断地提高着党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内容。

(一)满足了党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以贯之的优良品格,只有在做到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并在新的实践过程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和成熟的重要保障。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总结,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总结为“内乱”。《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要点,正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对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教训的基本总结中得出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分别从执政党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群众基础、主要方式和根本保证等六个方面深刻总结了党执政五十五年来的主要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4]

(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合法性意义

执政的合法性是指执政党凭借其自身力量从国家和社会中所获得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主要体现在:国家和社会对执政党的支持程度;执政党领导的合理性;执政本身的合理性;权力的合法性;治理的有效性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发展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合法性意义。一是指导经济发展,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民人均GDP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二是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标志着我国开始逐步向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前进。此外,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现了我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三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论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明的“文化是生产力”,还是十六大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又或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再到十八大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十九大刚刚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这些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对于文化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理论和实践两种逻辑构成,这意味着该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更好的实践,反过来在实践中又能进一步促进理论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逻辑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勾画描绘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创新发展的执政理念理所应当的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逻辑部分,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难关,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执政理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进入了更高阶段。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党在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固化思维模式,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这些创新发展的执政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深入具体;提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准确把握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分别从方向、主体、方法三个层面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理论成果中既有对以往党的执政理念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推动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长繁衍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规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