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18-02-06
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顺义区高度重视社区党建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夯实战斗堡垒作用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探索。顺义区民政局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资料分析等方式,对114个社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摸清社区党建资源的底数,排查了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基本情况
在社区党组织建设方面,全区共有114个社区党总支,220个党支部,441个党小组,1689个居民小组以及若干社区志愿者。党员和群众的双向评价结果显示,认为“社区党总支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好”的占97%,认为“支部班子成员表率作用发挥好”的占96%,对社区党组织工作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社区党员结构方面,11458名党员中,60岁及以上党员占47.3%,40岁以下党员占23.3%;大专学历及以上党员占46.4%,其中本科以上达到23%。在社区硬件环境建设方面,95%的社区拥有党建活动场所,92.5%的社区拥有党员教育的电教设备,93.8%的社区拥有能满足党员学习的图书影像资料,97.5%的社区拥有专职党务人员。
主要做法
顺义区在着眼与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方面,探索形成了一套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和领导力的工作体系。
(一)构建规范化治理运行体系,强化党建的引领功能。一是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党员联系居民机制,优化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居民自我成长教育。二是搭建居民参与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三大平台,落实居民自治的主体地位。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都设置了居民议事协商会或党群议事厅,发挥社区党组织在议事决策和民主协商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民主协商。三是以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服务创新。以为民服务和工作创新为两大重点,基本形成“134”工作模式,即建强社区党总支这个领导核心,建好社区党员、专业社工、志愿者三支队伍,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居民问需服务、社会组织孵化、邻里互助守望四大功能平台。
(二)构建多元化队伍建设体系,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建设。依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星级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班子建设方面着重强化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实行履行承诺制度,增强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加强对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专门培训,实现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轮训,推进社区党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三是抓好党组织服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党组织和其他组织资源共享等方式,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主体意识,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践。
(三)构建常态化作用发挥体系,强化党组织凝聚功能。一是突出社区党建龙头作用,开展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党建,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下的“专业化”社区、“枢纽化”群团、“功能化”社团、“协同化”企业、“单元化”自治。二是立足党建工作全覆盖、无遗漏,灵活设置党建网格。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划分服务区块,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小组组长和其他党员骨干担任网格长、网格员。同时,通过建立地缘、业缘、趣缘、网缘等功能党小组,延伸社区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各群体及其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三是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通过线上动员、线下参与,拓宽联系服务群众渠道。目前,已有60%的社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党员学习交流群、“移动课堂”等学习平台,打造“指尖上的党建阵地”。
存在的不足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座谈访谈等内容,可将顺义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认识不够。由于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部分社区以“虚功”做党建,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攒材料、写稿子、应付上级检查上,社区党建工作处于被动应对状态,进一步总结和反思不够。
(二)机制不顺。按现行运行机制,社区兼备居民自治组织和行政组织双重属性,但实际上做工作的是“同一套人马”。社区人少事多责任大,掌握的服务资源少,横向协调和纵向领导的权威性小,对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力不从心”。
(三)人才不足。目前社区党务工作者或党建指导员多数在退休人员中选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对社区党建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组织网络创新办法不多,缺乏吸引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的有效办法,社区党建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区党员多层次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四)共建不畅。一些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社区内隶属关系不一的各类单位党组织和各类党员力量需要进一步整合,对共驻共建的理念和应承担的义务重视不够,不愿或无力顾及社区工作。加之驻区单位与社区没有隶属关系,有效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不少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缺乏制度性的沟通与联系,不能很好履行共驻共建职责。
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一是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对社区居委会通过的重大事项进行最终决策,对社区内各类组织开展协调对话,对社区自治组织开展活动进行引导。二是强化服务凝聚功能,创新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回应党员群众的合理诉求,提高和激发社区公众开展社会活动的自主活力。三是强化文化导向功能,引导社区培育心口相传的社区精神,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公益意识、互助意识和奉献意识,引导居民成长为“权利+义务+素质+能力”兼备的现代市民。
(二)优化社区党建的工作运行体系。一是在纵向上实行“三级统筹”。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着力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统筹的合力。成立党建联席会或党建议事会,实行双向考核机制,从街道层面对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区域党建工作、“在职党员回社区”情况进行评议,同时驻区单位也要对街道、社区的党建工作进行评议。实行党群互动机制,开展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活动,形成更宽领域的区域党建工作合力。二是在横向上实现“两力驱动”。发挥建制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即切实加强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的凝聚力建设,发挥老干部支部的引领作用,条件成熟的社会组织成立联合党支部。发挥非建制性党组织的支撑作用,即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党建资源组成共建联合体。三是在结合点上实现“一体推进”。建设“党员服务驿站”,构筑面向区域内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平台。以驻区单位、共建单位党建资源与社区党组织“双结双建”、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社区“结对互帮”等为载体,开展“一对一”和“多对一”共建活动,形成区域化党员共建链。从区域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点”抓起,延伸到不同层面的党组织互动互促的“线”,形成区域内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联建的“面”,实现区域化党建的协调推进。
(三)强化党员教育以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党员作为居民群众的引导者、服务者,只有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质量才能稳步提高。除了社区党总支组织的培训学习外,还要注重从区级层面和街道层面强化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党务工作者和党建指导员的培训学习,构筑起学做齐动、重在长效的党员教育体系。充分整合区域内资源,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党建载体共享、活动场所共享、人才共享、服务共享、网络平台共享”优势,加大对党员的教育培训,鼓励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切实保持党员本色,发挥党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