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联网+地名服务”新引擎
2018-02-06
近年来,地名工作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不断拓展地名服务领域。随着地名数据体量的不断增大,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越来越迫切,如何更加科学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地名地址数据服务,成为制约地名工作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适度融合。2018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推行“互联网+民政服务”,打造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引擎。因此,为传承保护好地名文化,提高地名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地名普查的成果转化,需要加快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地名工作要借助最新的网络技术和数据资源,构建全新的地名管理新机制,通过建立国家级地名地址信息化中心,实现地名数据采集和服务管理的实时、精准、高效。
一、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的重大意义
首先,有利于主动适应科技强国战略的发展需要。中国正在打造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同时发展的科技强国,地名工作能够提供基础性信息,“互联网+地名服务”能够对点线面地名开展系统性、智能化的信息处理,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汇聚地名数据,打造稳定的信息基石。其次,有利于引领智慧城市的地名管理。建立信息化的地名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该平台运用一手的地名数据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服务,使地名服务更加公开、便捷、高效,减少政府和单位在地名数据库管理方面的运营成本。再次,有利于实现地名信息的全面集聚。互联网+地名服务系统可以解决地名信息零散的问题,实现地名数据和数据库的全面集聚。互联网具有无限容量的特点,可以即时解决地名普查数据无处存放、使用困难等难题。最后,有利于促进地名工作的改革创新。互联网+民政服务系统旨在国家、省、市、县建立四级地名数据库的无缝衔接,可以实现地名工作者、地名专家、地名爱好者、群众等多条路线地名工作的“智慧众筹”。
二、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则
一是标准化。按照国家标准规划,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力求能够在未来连接所有地名服务端,扩展相关服务的支持功能,实现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嵌入性,适应地名产业的发展需求。二是易用性。一方面信息输入端口要实现地名信息迅速上传,另一方面信息输出端口要实现地名信息的迅速查找,保证地名信息人人能够参与、时时能够更新、处处能够查找。三是开放性。平台上的知识和资源实现共享,用户可以享受集约化带来的价格成本优势。对用户来说,地名信息的自主选择权、灵活组合权、交易定价权等都不被干涉,虚拟化、服务器、存储等各种网络服务能够在云平台自由流动。四是高弹性。按照“随需应变”模式提供地名数据云服务,不断地删除和增补地名信息,建成集数据暂存、数据长存、数据恢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名信息服务空间。五是安全性。数据开放将带来安全性风险,需要保证地名信息、信息通道、用户资产等的网络安全,通过技术防止数据的盗用和篡改,从内部应用、外部入侵、自身结构等多方面保证地名云平台的安全使用。
三、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一是总体架构搭建要科学合理。强化顶层设计,地名数据在横向上应包括海域、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及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等12大类地名;在纵向上应包括市级、区县、乡镇、村级地名云平台和人民群众云空间。乡镇以上的地名服务信息系统属于总系统的囊括架构,要与国家级信息系统相契合。村级地名系统是最基础的数据输入来源,应增加该层级的查询和纠错功能。二是分属架构搭建要层次分明。在页面架构方面,以分栏形式进行地名数据区域管理,从地名机构、地名研究、地名管理、地名文化、方舆世界、地名中国、地名大会等方面着手,具体可包括地名讯息、政策法规、地名普查、历史沉钩、趣味地名、旅游名片、重要地名、旅游推荐、美食推荐等,形式上可采用文字、地图、语音、视频、新闻链接等多种形式。在管理系统架构方面,可以包括地名云平台基础管理系统、地名云平台结构建设系统、地名云平台资源管理系统、地名云平台所属空间管理系统、地名云平台通讯管理系统等。三是技术支持要优中选优。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应以云计算技术和Wde2.0、Wed3.0等先进理念与技术为构建基础,以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层面参与为构建元素,深度融合SNS、KNS、WNS等架构的优点,将平台建设成为一个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个性化十足、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运营、完全自定义型的信息系统,实现手机端与电脑端同步操作。技术支持要素应包括地名信息云服务、地名信息数据库、地名信息云环境。地名信息云服务可以分为时空数据服务、空间分析服务、空间处理服务三部分;地名信息数据库可以分为矢量、影像、三维、地名地址、新型产品、动态时空信息数据六部分;地名信息云环境包括私有云IDC和托管云IDC等。
四、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的创新优势
一是智慧平台借力而行。传统网站是层级式、分享型的结构,具有非独立性。相对于传统网站,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采用扁平化架构,可以实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的融合,应用上具有分享性、互动性、自主性特点,能够进行开放式、自定义式的设计,既可以做资源平台,又可以进行工作流程设计。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优势在于可以借网络之力,集合数据;借同行之力,打造精品;借群众之力,资源再生。二是数据应用时空无阻。在线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空中会客厅等平台具有无限容量的特点,能够实现数据无界、资源无界、沟通无界、群众无界、时空无界。三是数据价值交互倍增。在信息系统平台上可以随意切换网络界面,实现地名资源的迅速嫁接,不断延长地名资源的生命线,让信息系统具有全域性和完整性,能够放大每一个地名信息的价值,交互实现地名信息1加1大于2的倍增效应。四是地名需求一站服务。该系统将真正成为一个实名认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时更新、人人参与的智慧平台,所有地名相关问题都可以在此解决,所有地名政策法规都可以在此查询,所有的地名文化资料都可以在线阅读。人们只需在平台上输入关键词,便可以迅速搜索到所需信息和服务。
五、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的初步探索
2018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牵头启动了“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致力于探索建设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智慧可靠的地名服务信息化道路。现阶段,该项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构建了地名数据资源池。通过数据迁移、数据上报、网上抓取、数据更新等手段汇聚全国性的地名数据,初步实现了地名数据资源的物理集中。在信息系统平台上融合地名数据,保证了地名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需要地名资源的个人和单位,可以直接提取大数据资源池里的地名数据,地名资源池作为地名数据的基础空间,实时提供地名的种子数据,运用共建数据资源对比,采用历年沉淀数据和平台实时数据,合理诊断地名地址的疑难问题,为中国地名数据提供统一的决策支撑。二是初步实验了系统的迁移与对接。对中国现有的地名相关网站进行了统计,将现有的地名网站循序渐进地迁移到信息系统平台上,实现地名网站的数据对接,并利用平台打破了时空、地域和部门的分隔,完成了云端系统的地名数据吸附。三是构建了模块的整合优化。借助本地资源,对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借助资源云建设、数据云建设、应用云建设,完成了部分地名信息的汇聚、管理和展示。截至目前,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已投入试点运行,并将于今年年底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