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2018-02-06冯育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冯育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体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过程与国内外族际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数次使用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并以此来阐释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更是28次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次单独使用“中华民族”概念,把中华民族同“中国人民”“全体中华儿女”“全体人民”等概念并列使用,并第一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的报告及纳入《党章》。这样的使用频率和表述方式,是前所未有的,给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高度和新内涵。就概念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状、内涵与结构及未来建设或发展等进行全面阐释,进而产生的若干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念,是这些观点和理念的集合。

一、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生成背景

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下的政治过程,通常都基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横向与纵向的综合考量而理性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尤其如此。这一思想的生成,是应国家建设之需、民族复兴之要,是党的中华民族观之深化发展,亦是对民族政治演变形势的准确把握,还是对国内民族政治理论不同论见的回应与吸取。

(一)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封建大门,并予沉睡之中华民族近乎亡国灭种之一击起,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自我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根本追求和一切奋斗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经由历史上之众多文化集团相互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逐渐得到国人的认同,并把中华民族与整体意义的国家政治共同体相联系,进而以中华民族来整合全民力量,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具有现代民族国家性质的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与这个民族国家深契一体,还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及至一个以中华民族作为民族代表和主体成员的新生民族国家在世界东方屹立起来。经过近70年持续奋斗,这个民族与其国家,成为世界头号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而今,走向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拥有了伟大复兴之最光明前景,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成为强烈夙愿。在此背景下,惟有一体建构的中华民族,才能成为集聚国家力量,推动民族复兴之最为有效的文化标识和政治标识。与此之际,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孕育而生,并成为引领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工作持续推进的根本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集结发展

《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的革命、独立和解放的实践过程中,渐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华民族观。

1.阶级斗争理论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民族理论的指引下,党把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认为中国要实现“真正的统一民族主义国家和国内的和平,非打倒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是永远建设不成功的”,主张“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1]故而形成了一种阶级斗争理论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

2.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抗战爆发后,党随即呼吁“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2]也就是在这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的观念逐渐产生,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形成。党开始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来统领“中华各民族”。

3.多元一体结构的中华民族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实践,肯定中国内部多元民族的存在,对56个民族进行识别与政治承认。但是,这种识别与承认的背后逻辑,不仅是为了构建和谐族际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故此,在基诺族被识别后,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并得到党和国家认可与援用。

这些在实践中变革发展的中华民族观,指导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和民族工作;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走进新时代的历史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与升华,集结发展为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三)国内外民族政治复杂演化的现实驱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得源于中华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及其记忆与经验”,与“56个民族在通过中国革命摆脱内外压迫获得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于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同”的交织融汇,[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较好塑造,党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初步构建。

但是,急剧转型和快速现代化的社会,促使人们的交集不断加深的同时,也向着分散化、独立化和原子化方向发展,群体意识曲张、结构层次复杂、利益多元多样、信息媒介串流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趋势,国内外民族政治演变形势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多元民族的族体意识趋向强烈,那些原本是历史和语言共同体的文化民族,越来越具有了政治民族的某些属性,多元化不断彰显。另一方面,民族问题与诸多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在保有复杂性、敏感性和变动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结构性、时代性、国际性等一些新特征。

20世纪末以来,一些分裂势力在国外敌对力量的扶植与支持下,制造宗教和人权掩护下的“疆独”与“藏独”活动,提出荒诞的“香港民族论”和“台湾民族”之说。“英国人迄今还在指责中国对西藏殖民。”[4]在台湾地区亦有人妄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中华民族。”[5]这些罔顾国家和民族现实,制造分裂的言论,都是在试图扭曲全国各族人民共生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根本性质,是一种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极端行径。在此情景下,为有效应对系列挑战,协调处理民族政治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创新推进,并渐至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四)民族政治理论不同论见的回应与吸取

在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结构和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原有的民族理论亟须作出更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国家治理需求,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研究应时而生,且日渐成为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乃至社会学和民族法学等多个社会科学的焦点视阈。譬如,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构建中华民族理论,[6]“顺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7]“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使其共同凝聚起来”[8]等诸多理论思路涌现出来。此时,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的论争仍然存在,例如,中华民族是“复合体”还是“实体”的争论,抑或主张放弃“中华民族”一词,[9]乃至一些国外研究,是非颠倒地指责中国国家治理,认为我国的相关政策和举措未能有效增强新疆等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10]

在理论界或其他某些领域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存有不同见解或分歧的时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全面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政治定位,有力地回击了各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争论。同时,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成果,也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政策视野并被吸取。如理论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一些理论观点,就被吸收进入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习近平重要讲话中。[11]也正是在此次会议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二、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容

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主要集中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内涵和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一)重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结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结构,作为一个理论点,肇始于费孝通1988年在香港的Tanner演讲。费孝通综合运用民族过程论、生存空间论和人类起源学说等多个论点,以一体的中华民族来指称“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全体人民,而其“所包括的56个民族是多元”,这一多元的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当时巨大的学术和理论突破,提出后随即得到学界和官方的认可,成为分析中国族际结构最具体且最充分的理论模式。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13]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14]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对“有人把‘汉族’等同于‘中国’”,或是“把自己的民族自外于中国”等一些有悖于历史事实的不当言论,[15]习近平在此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重申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结构。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16]而且,古今之中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这种历史演进特点,也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17]习近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结构的这种阐释:第一,再次肯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多元性,而且多元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一大优势。第二,肯定了多元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突出贡献。第三,表明了多元的民族在分布、文化、经济、情感等方面向着一体迈进,造就了一个经由自在、自觉,且走向自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明确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

以民族为一大家庭的理念,古已有之,尽管那时并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但“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等思想理念,却自春秋战国伊始就产生了,并影响着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家统治格局。当古之“中华”与“民族”两个概念,经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理论及其实践影响后,立即被近代思想家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而国家内部原有之苗、藏、回、瑶、汉等各个民族,也随之被整合与容纳到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各民族都被看作是“兄弟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这一思想理念,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比作一个大家庭,以“大家庭”的形式来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质及其内在关系特征。2014年,习近平在迎接台湾地区连战一行时,道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台湾“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的心声。[18]尔后,习近平又于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9]同时,尽管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家庭里,成员如似石榴籽那般多,各具特色、斑斓璀璨,但这并不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体成员生活于共有精神家园内,并凝聚一团。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大家庭并非一个抽象的亲情隐喻,而是一个由各个民族构成家庭成员的实体。”[20]

本质上,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已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升华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种思想,既强调要尊重事实存在的多民族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的独特性,又要促进更高层次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性。

(三)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一体

马克思指出:“小农社会就像一袋马铃薯,现代的市民社会并没有完全改变这一特点,仍然是一盘散乱的鹅卵石。”[21]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权的整合下,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为纽带逐步构建起一种超越“鹅卵石”般机械团结的有机团结。但是,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2]这种有机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戮力同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就是力量”思想的新时代彰显。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23]在此过程中,习近平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一体作了具体阐述。

1.提升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须“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共生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家庭内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2.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成员的相互认同与交融。民族不过是人的类生活本质不够完善的一种共同体存在形式,当“我者”与“他者”相碰触时,“自觉为我”意识和区隔思维往往会成为人之常情。故此,为求得共同体的团结一体,就极有必要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模式,“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进而使全体成员相互认同与交融。[24]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强化共同体团结。“一个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体不可逾越和必须坚守的底线。为此,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5]

(四)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梦

就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及其国家建构而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和政治宣示,还是中国民族国家建设和制度变迁历程的真实写照。”[26]中国共产党在其产生后日渐发展为领导中国民族革命、民族独立、民族建设,以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核心力量与主心骨。这也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27]今天,中国共产党继续强有力地领导着中华民族奋斗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8]在接下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全面阐释了这一民族复兴梦想。

1.系统阐述了民族复兴梦的基本内涵与主旨精神。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9]这一伟大梦想,绝非一族一民之梦想,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有梦想,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港澳台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时光”。

2.党是实现民族复兴梦的领导核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0]同时,党的十九大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1]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复兴梦的核心领导力量,既是历史与人民的双重抉择,也是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五)科学诠释国家统一原则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党在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过程中,并没有照搬苏联的民族联邦制和民族自决制,更没有援引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民族熔炉政策,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中华文明历史传统,构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原则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种制度范式后来经由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到强化。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文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故此,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下实行的,亦可称为“单一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2012年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全面诠释了国家统一原则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32]具体而言,第一,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和看待民族问题,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第二,指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三,强调构建区域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经济社会模式,通过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对口支援、转移支付、精准扶贫、自我能力提升等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的全面小康。[33]

三、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深刻意蕴

(一)肯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实现新生政权的统一和稳固,基于国内多民族结构现实和各民族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反对民族压迫与歧视等理性考量,创造性地构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一套政策体系,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经过近70年的实践,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逐步凸显出来,各少数民族取得较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效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大幅度提升。

然而,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内外及社会各界围绕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发出了诸种不同声音,或肯定,或批评,或质疑。针对此种情况,为有效统一共识,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并郑重强调:“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34]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为我国民族政策理论起到了较好的正名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

(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自信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渐成体系,对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与边疆治理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就当前国内外民族政治形势及其发展的需要看,还不是十分完备,其中内容更多地仅是关涉中华各民族,而对于实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论说却显得较为薄弱。而要实现“用中国的民族理论话语解释‘中国民族’,摒弃‘仰视’西方理论的理念和惯性。”[35]就当既要有理论自信,也要有理论创新。毋庸置疑,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产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这种自信与创新。

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在展望新时代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视域下,从各民族最高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视角,对民族工作理念和民族问题解决方针,作出了更为新颖且更符合现实需求的诠释。在承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繁荣发展等诸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以往不同的民族交往、民族互嵌,以及更高层次的民族结构、民族认同和民族复兴等全新理念与思想。可以说,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境深远、内涵深蕴,完整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成长和自觉认同的最根本和最基础的理论支撑,释解了长期以来存于理论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困惑及其中矛盾。

(三)推动“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升华

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数次使用,以及把这一概念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直接推动了民族政治理论中的“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升华。当然,这并非简单的词汇变更,而是具有深层次的理念更新,不仅是一种理论升华,更直接有助于政治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相较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共同体意味着“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目标的实体。”[36]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为“强调‘共同的’民族实体意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使命、共同的前途命运。”[37]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味着中华文化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是中华各民族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益于党和国家以共同体形式来加强当代中国的民族整合与社会整合。

(四)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建设

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结构、团结一体和民族复兴的深入剖解,不仅全面揭示了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实然”状态,还饱含着“应然”期待。这种“应然”期待,直接促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被提上政治日程,并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引。

在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时代建设,应当包含着这么几个基本向度:第一,以党建为引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8]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意识,意即全体社会成员“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9]“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0]最终实现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第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体成员的交往交流交融,情融意合、和合与共,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五)促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新潮

截至目前,国内学界产生了四次关于“中华民族”的大讨论,即从梁启超的新中华民族主义、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及其古史辨,再到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至今下的诸种论说。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以往关于中华民族的诸种论争,促使政界、学术界将讨论的重心转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来,同时也促生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新潮。

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建设的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概要而论,这些研究的取向大致包括:民族国家、共同体或本体视角下的中华民族意涵剖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化和多元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进路、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政策。这一系列的研究及其成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考与认知,也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工作创新推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

[2]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

[3][21]鄢一龙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2.

[4]王义桅.西藏问题的中西十大认知差异[EB/OL].环球网,2014-02-24.

[5]史式.“中华民族”称谓的由来和演变[EB/OL].新浪网,2013-05-19.

[6]周平.再论中华民族建设[J].思想战线,2016(01).

[7]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8]马戎.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前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9.

[9]都永浩.华夏——汉族、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

[10]TIMOTHY GROSE:Embracing Islam in Neidi:“the‘Xinjiang Class’and the dynamics of Uyghur ethno-national identity”,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5 Vol.24,No.91,101-118.

[11]张会龙.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内容与价值[J].探索,2016(03).

[1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13]江泽民.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EB/OL].人民网,1992-01-14.

[14]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国家民委官网,2005-05-27.

[15][3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读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

[16][17][19][23][24][32][3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中国民族,2014(10).

[18]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2-19.

[20]郝时远.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

[22][25][30][3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6]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6.

[27]习近平.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EB/OL].人民网,2016-07-01.

[28][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36.

[35]李生.在民族理论前沿问题中彰显理论自觉与政策自信——兼评民族理论前沿问题系列研究论文[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36]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A].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C].北京:三联书店,1998:75.

[37]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3).

[38]习近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EB/OL].人民网,2016-07-01.

[39]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

[40]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 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J].民族论坛,2014(06).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