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的原则与功能*

2018-02-06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官公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2017年1月5日,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荣誉仪式规范(试行)》,[1]设置了入警宣誓仪式、授予(晋升)警衔仪式、表彰奖励仪式、因公牺牲民警送别仪式、公安英烈缅怀仪式等7种仪式,并对每一种仪式进行了具体规范,进一步强调了仪式活动对培育人民警察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仪式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公安院校作为培育人民警察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应当注意发掘仪式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的特定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加强预备警官职业养成教育,增强公安预备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对“仪式”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仪式是与日常行为有所区别的特定行为,“多数仪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目的性,而且带有象征意义”。[2]涂尔干认为,仪式“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通过举行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和统一体的情感,同时个体的社会本性也得到了增强”。[3]可见,仪式具有特定性、目的性、象征性、集体性等特点。仪式作为一种载体,传递着某种信息,承载着连接主客体的功能。从行为层面来讲,仪式教育有助于规范个体行为;从精神层面来讲,仪式教育能够增加情感体验。既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又可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因此,仪式教育成为公安院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仪式不仅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也是每个公安院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公安院校仪式除一般仪式的特点外,还具有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等特点。公安院校开展仪式活动具有专门性规定,不但具有开展各类仪式活动的光荣传统,还具备保障开展仪式活动的长效机制。基于此,公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重视仪式的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仪式教育。公安院校仪式教育是指在预备警官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程序化、规范化活动,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实现某种意义或效果,尤其是在职业精神塑造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教育活动。

公安院校仪式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仪式教育,即警务化管理中的仪式规范教育。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明确了公安院校要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通过《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对学生的生活、行为、训练进行管理,培育预备警官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作风。在警务化管理中,包含列队口号行进仪式、课前报班仪式、中队点名仪式等常态化的仪式教育。二是重要节点仪式教育,尤其指新生入学及毕业生离校时的重要仪式教育。新生开学典礼包含多重仪式,如入校宣誓仪式、授装仪式、授旗仪式,以及军训动员及成果汇报大会仪式;毕业典礼包含学位授予仪式、入警宣誓仪式等。这些重要节点既是学生成长发展、抉择前途的第一课,又是学校迎来送往、承前启后、弘扬和传承学校精神理念的舞台,在这些时间节点开展仪式教育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专题仪式教育,不仅包括地方高校举行的党日活动仪式及各类文体活动仪式,还包括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誓师大会及安保活动出征仪式、公安表彰奖励仪式、警务社会实践启动和总结仪式等。开展专题活动无疑是进行仪式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即将参加重大活动时敲响警钟,在各类活动中结合公安主题,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深度总结,都有助于预备警官职业精神的培育。

二、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的原则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公安院校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在实际活动中可能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可能存在仪式目标不明确、仪式组织不协调、仪式形式不丰富、仪式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为避免制约功能发挥,增强针对性,公安院校开展仪式教育应秉承以下原则。

(一)既要重视仪式教育,又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首要原则是从思想上理清形式与内容、载体与目标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良好的形式有利于内容的开展;适合的载体也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仪式是特定的形式和载体,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推动作用。公安院校仪式教育是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激发情感、深化认同、提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可忽视仪式教育的重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围绕内容和目标来做文章。马克思曾提到,“如果……是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那么形式……就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了”。[5]仪式教育不是无意义的活动,如果不对其主题和目标进行定位和规划,单纯的走形式就没有必要了。由此,不是所有的学校活动都可纳入仪式教育的范畴,不能把仪式教育泛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前期策划阶段明确开展仪式教育的目标,并把目标始终贯穿于仪式活动之中,即整体上通过仪式教育提升预备警官的综合素质。

(二)既要利用仪式教育,又要使仪式教育适度、适量、适合。这一原则是指要在系统中认识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优化结构就会产生最佳功能。因此,开展仪式教育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用仪式教育触动心灵,唤起激情,产生共鸣,激发预备警官为人民公安事业奋斗的决心。公安院校开展仪式教育要注意在程度上适度,在数量上适量,在内容上适合。仪式教育太过简单随意,则不能触及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仪式教育太过繁复,则会影响主题的阐明。随意开展的仪式教育不但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甚至还可能因为过于频繁的仪式教育影响公安院校学习工作业务的正常开展,最后蜕变为一般性的日常活动,丧失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和震撼作用。因此,在仪式教育的程度、数量和内容上都要有明确的设计和规划,保障仪式教育切合实际、契合主题,切不能只重数量,不讲质量,只走流程,没有实效。

(三)既要规范仪式教育,又要鼓励仪式教育的丰富和创新。这一原则是指注重协调与整合,不断使仪式教育推陈出新,丰富多元。公安院校开展仪式教育,不仅要强化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更要使学生发自内心产生认同。仪式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认同不认同、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因此,开展仪式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协调仪式组织者和参与者,整合仪式开展的各类要素形成合力,使其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设计仪式教育活动时,既要注重传统组织者的经验,又不能忽视仪式参与者的诉求。要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设计出符合公安院校大学生特点的仪式教育活动。一方面,仪式教育不可无规范无流程;另一方面,仪式教育不可僵化局限。仪式操作应当严谨认真,各种仪式教育的流程应该明确,包括仪式场所的布置、参与人员的着装、仪式教育的具体流程等,均应细化。仪式流程应准确恰当,时间紧凑,科学安排,形成一定的模式。同时,又要善于跟随主题的不同进行丰富和创新。在形式上,仪式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情感氛围的营造好坏。要充分运用感染性元素,从视觉场景布置,音乐声线配合,标识口号宣传以及各类行为要素上形成呼应,使仪式教育的情感激励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因此,要使仪式教育的效果突出有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既是目的者又是参与者的主体性,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在情感体验和精神激励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公安院校仪式教育凸显的功能

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特色鲜明,是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秩序感和归属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增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当发挥公安院校仪式教育的六种功能。

(一)角色定位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仪式使教育对象产生身份标识感,以预备警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1.仪式教育使教育对象(即仪式参与者)认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仪式参与者中的积极分子通常认为自己在做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容易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许多人对军人、警察等职业的最初向往,可能都包括曾想象过自己穿上制服时英姿飒爽的身影,不少考入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公安院校学生自入校起就配发人民公安藏蓝色警服。警服不仅是公安队伍“精气神”的体现,更是警察执法身份的重要标识;不仅是庄重干练、英姿飒爽的形态展示,更是责任与担当的态度展示。当穿上藏蓝色警服的那一刻,学生心中不由得充满了紧张兴奋之情,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共和国的预备警官。通过服装、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等直观的形象变化,使学生迅速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从而转变角色,快速融入到新队伍之中。

2.仪式教育使教育对象明确警察这一职业身份的荣誉和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要扛起重担,比普通群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公安院校开展入学教育时,设有入校宣誓仪式,全体新生庄严宣誓,“我志愿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预备警官。我保证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严格按照人民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公安事业接班人,时刻准备着接受党和人民的召唤,为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这样的宣誓仪式威严神圣,使同学们明白这一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不少公安民警在从警多年后,仍能回忆起自己入校、入警时的宣誓情景,在遇到艰难考验时也会回想起这些过程。正是这庄严的仪式使他们加深了对自己使命的认识。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教师代表、新老生代表的致辞与寄语,也在提醒着每一位公安院校大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二)价值认同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仪式将既定的价值观传递给教育对象,使其切实认同并自觉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1.仪式教育有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涂尔干把信仰与仪式相联系,认为二者是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有仪式存在。[6]信仰是积极参加仪式的前提和基础,仪式是强化信仰、夯实思想基础的重要形式。人民公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院校十分重视培育预备警官忠诚信念、爱国为民的价值理念。以某公安院校西藏班为例,在党日活动中开展“言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设置“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在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中设置“向祖国告白”仪式;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开展党员手抄党章等仪式活动,其目的都是在强化“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一核心内容。

2.仪式教育有利于教育对象践行公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执法者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①公正廉洁是预备警官将来在履职中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通过安保活动出征仪式和总结仪式、警务社会实践启动总结仪式,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把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预备警官的行为准则,有效履行义务完成使命。为使“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贯穿于预备警官的思想和行动中,公安院校从校园环境中张贴的标语,到开展各类活动时举行的仪式,目的都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精神传承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仪式唤醒教育对象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纪念之情,达到加深记忆、延续优良传统的效果。

1.仪式教育有利于传承公安英模英烈精神。在仪式创设的情境氛围中,参与者会把自己的情绪、感觉带入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去体验仪式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强化信仰、共享情感。在公安院校缅怀先烈仪式中,庄严肃穆的特殊氛围,似乎带领同学们又回到了公安英烈们在一线奋斗拼搏的时刻。在移情作用的感召下,预备警官更易感悟到公安英烈们的事迹,更能体会他们的付出和不易,更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树立“神圣感”,产生同频共振效应,积极向英雄靠拢,传承英雄先烈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公安英模精神”。公安院校更应响应号召,弘扬和培育公安英模精神。在邀请公安英模作报告的活动中,设置学生向公安英模敬礼献花等环节,使他们感受到为公安事业奋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树立起对英模的崇敬和向往之情,自然便于传承英模精神。

2.仪式教育有利于传承公安院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缺乏精神传承的高校是不完整的,公安院校也具有各自的精神文化传统。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从华北公安干部培训班到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再到今天,历史的沿革建构了学校的精神,执守“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可靠、专业精通、文武兼备、作风顽强”的卓越公安人才。学校精神通过校训校风体现出来,渗透在各种仪式之中,是整合与维系全体师生的重要因素。从校歌、校徽、校训等仪式符号出发,在日常仪式教育中渗透公大情感,在特殊的情境中重温和体验仪式中展现的学校精神,都能使预备警官感悟到身为“公大人”的自豪。母校的点滴变化牵动着学子的心,有志青年也必将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母校增光添彩,由此,公大精神得以传承,并在今后的从警工作中延续和传承这种精神。

(四)行为养成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惯例化的仪式操练,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工作态度。

1.仪式教育有利于促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使人受益终身。应用心理学认为,人养成一个新的习惯需要21天的时间,称为“21天效应”。公安院校实行早出操晚就寝的一日生活制度,保障学生早睡早起,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公安院校对学生的体态姿势有严格的要求,要求警容严整,警姿端正,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日常的仪式教育和长期训练,才能使公安院校大学生站有站相、坐有坐样,朝气蓬勃、英姿飒爽,行动敏捷、勇往直前,说话做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预备警官应有的姿态和风采。

2.仪式教育有利于促使教育对象树立良好的纪律观念。如果没有高度的纪律准则作为行动的参考,公安院校大学生有可能在日后的公安工作中因自由散漫而违反纪律,甚至错过最佳的侦查破案时机。公安院校日常仪式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警务化管理规定,在纪律条令方面有《警务化管理量化考核办法》《请销假规定》《晚查寝规定》等涉及纪律作风建设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明确的仪式规定,如列队上课、晚点名等,通过“天天有检查、周周有通报、月月有评比、学期有考核”,使预备警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警容严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

(五)规范导向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仪式教育,纠正教育对象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将其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1.仪式教育能够促使教育对象规范个人言行。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感觉,只要穿上制服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安队伍后备力量的形象。这正是仪式符号所带来的规范力量。日常仪式教育还能够培养预备警官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以公安院校课前报班为例,上课前区队成员全体起立,区队长向教师敬礼并汇报本区队应到实到人数、病事假情况,并请教师授课,教师则回礼并宣布上课,全体成员坐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主客体都能积极参与,那么教师更有获得感,学生更有认同感,这一过程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个简短的过程既能使授课教师和同学们打起精神来,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讲授学习阶段,同时也是尊师重道、良好学风教风的体现,长此以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校纪。

2.仪式教育有助于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理性的认识。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们可能会丧失理性判断,陷入迷茫之中,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公安院校大学生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仪式教育有利于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防范和抵制错误思潮,保障大学生思想品行的正确方向。公安院校仪式教育中的安保活动出征仪式、先烈缅怀仪式、公安表彰奖励仪式,彰显了社会正能量,明确了预备警官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良好仪式氛围的感染下,运用启发、动员、监督等教育方法,强化教育目标,崇尚光荣传统,使预备警官通过亲身参与国际国内大事明确自身责任,从而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坚定信仰,树立理想,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六)团体凝聚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仪式教育把看似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股力量,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配置,发挥出团体的作用和功能。

1.仪式教育有利于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团体形态。高度集中统一是公安队伍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中体现,既是思想上的统一,也是行动上的统一。公安院校仪式中常会涉及队列会操的内容,如军训结束后的汇报表演,运动会入场式等。队列会操要求标准性和一致性,威武雄壮、整齐划一,这种集体行为不仅可以强化集体的权威,而且可以强化队伍成员的从众心理。任何个人的小失误都会影响到团队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动作慢半拍,都会在整齐的队伍里特别明显。也许会有人质疑纠结这一些小小的动作其意义何在,其实这正是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公安队伍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做到服从指挥、令行禁止。这是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具备的形态,如若各有打算,一盘散沙,那团队战斗力之差就可想而知。

2.仪式教育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仪式在群体中产生,也只有通过群体才能发挥作用。柯林斯认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将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相联系,可预测出“在不同的情境下所形成的团结性有多大”;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就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7]仪式的群体效应通过相互感染,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公安院校学生在仪式中高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等威武响亮、整齐划一的口号,唱着《人民警察之歌》《人民公安向前进》等雄壮嘹亮、振奋人心的歌声,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事实上,公安院校的大型仪式往往都是群体力量的展现,从区队到中队再到大队,是一个个集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展示。每一个小团队都力图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以严整的警容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内到外塑造团队的综合形象,争当威武雄壮之师,为集体增光添彩。

注释:

①《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载新华网,登录时间:2017-12-01,登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7/c_1119634702.htm。

[1]王旭东.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荣誉仪式规范[EB/OL].(2017-01-06)[2017-12-22]http://www.mps.gov.cn/n2254098/n4904352/c5593117/content.html.

[2]王霄冰.仪式与信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

[3][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8.

[4]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6]同[3].

[7][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7.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警官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猫警官抓小偷
兔子警官抓小偷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布克警官的一天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