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尽致展现

2018-02-06郑忆石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郑忆石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上海 200241

170年前,一本不足1.5万字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面世,它昭告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理论地平线的诞生,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其批判特色。这里的“批判”,指《宣言》通过系统分析和理性反思,对现代资产阶级、既往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本质的揭示。

一、实践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的双重性

《宣言》的实践批判表明了批判的现实性,它立足于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资产阶级予以批判,肯定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揭示其存在和发展的局限性与暂时性。

《宣言》的实践批判首先体现在,它对资产阶级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能动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终于那个人不走,她的手摆在金枝眼下。女人们也越集越多,把金枝围起来。她好像在耍把戏一般招来这许多观众,其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胖子,头发完全脱掉,粉红色闪光的头皮,独超出人前,她的脖子装好颤丝一般,使闪光的头颅轻便而随意地在转,在颤,她就向金枝说: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彰显了民主战胜专制、法权战胜特权、平等战胜等级、统一战胜分散的胜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1]33。它建立了民族国家,实现了社会形态由旧向新的转变,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日甚一日地消灭着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1]36,于是,先前各自孤立的各个地区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法律、阶级利益、关税的民族国家。它为个人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解放,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它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1]33-34,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赞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1]34,从而使得“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34-35。

赣南灯彩文化是我国灯彩文化中最具特色且最为久远的文化之一。在产业文化理念下,赣南灯彩文化的发展策略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实现灯彩艺术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使灯彩文化能够适应现代旅游需求,促进其发展。

在经济上,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显示了自由战胜依附、竞争战胜怠惰、积累战胜挥霍、贪财欲战胜享受欲的胜利:“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1]34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36;它不满足于历史既有,而“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不囿于地域限制,而“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1]34,“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1]35,从而使得世界的角角落落都随之灵动起来。

认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时代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更深入地钻研已故领导人毛泽东的遗产,以寻求清理党员队伍的灵感”[1]的有效方法,是国外媒体看待此次群众路线活动的一个重要观点。当然,从这一角度出发认识“群众路线”活动,显然带有强烈的表面化和片面化倾向,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甄别。

在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文学*这里的“文学”是广义的,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同样,自然科学上的每一个成果,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独立的发明创造,也不再专属于某一个国家。,显示了进取战胜保守、理性战胜盲从、科学战胜愚昧、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它打破了在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基础上形成的墨守成规、恐惧变革的消极思维方式,代之以竞争、进取的积极思维方式;它打破了盲从、等级、特权的观念,代之以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的观念。各地区、民族、国家的精神产品进而相互融合,形成了世界文学:“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35

女医生姓库,我们都管她叫库医生。库医生说,现在床位很紧张,只能给我们临时加张床。并且还亲自领我们去了病房。王姐则抓紧时机,聊起了我的病情,问:库医生,是不是像我妹夫这种情况不多见吧?库医生说:气管异物常有,像这么长时间的好像还没听说过。王姐又问:那像我妹夫这种情况咱院应该能做吧?库医生说:蒋院长既然敢收,就应该能做。

封建社会主义站在王公贵族的立场,疯狂咒骂和恶毒攻击资产阶级。可怜的贵族老爷们,因沦为暴发户的手下败将,无力于政治斗争的他们,唯一的抗衡工具便只剩 “文字斗争”了。于是,说些不祥预言恐吓新主宰,唱曲咒歌影射当权者,写点辛辣文字讥讽有产者,或者发点谩骂文章声讨资产阶级,便成为他们追忆流年的最后绝唱。这些“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1]54的东西,虽然偶尔也会让资产阶级如鲠在喉而极不痛快,但是,东流之水毕竟遮掩不住。因此,完全枉顾历史进程,一厢情愿地倒转历史车轮的封建社会主义,只能被人嗤之以鼻。为了赢得民心,封建贵族们会装模作样地关心工人,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挥舞,以吸引和召唤人们跟进。然而,每当人们紧随其后,就会“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1]55。

只管办,不管经营。不少合作社雷声大雨点小,经营不善,不了了之。东部某省一基层干部说,他曾经办过两个合作社,但是目前已经名存实亡,想注销都很困难。

《宣言》的实践批判主要体现在,它对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的揭示。

在经济上,资产阶级没能克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37。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与其迅猛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愈益凶猛地、周期性地威胁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愈益证明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增长到与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不能相容的地步,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开始突破这种障碍时,“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1]37。正是由于资产阶级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剥削,而不过是以公开的、直接的、露骨的、无耻的剥削形式代替了由宗法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形式,由此形成的经济危机和贫富差距,使它难以摆脱以往历史上所有剥削阶级的命运。

于是,同样是在该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简要回顾了《宣言》对既往社会主义文献的批判,认为它在时间上只是止于1847年,因此它“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1]6。由此,马克思恩格斯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理论批判必须随着时代发展、新思潮的出现及时跟进,如此才能有的放矢,更具现实性。由此,马克思恩格斯从自我批判的视角反思了其理论批判。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深入揭露和无情批判资产阶级,它“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揭穿了经济学家的虚伪的粉饰”,“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1]56-57,揭示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等”[1]57,等等。不可否认,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文明国家中人数众多的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在逐渐丧失独立社会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1]56。它虽然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但其脆弱的经济地位又无力抵御随大工业而来的阶级分化,其成员“经常被竞争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1]56。因此,它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无非是以过时的眼光和落伍的尺度,即便“按其积极的内容”,实质也不过是恢复“工场手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农业中的宗法经济”[1]57。而在资本主义已经充分发展的现实下,它无异于走向倒退、陷入空想。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的必然结局便是“在它以后的发展中变成了一种怯懦的悲叹”[1]57。

最后,这种自我批判,还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尤其是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认识中。

松江区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有利于补齐城乡文化短板,改变过去区、街镇、居村三级资源孤岛状态,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效促进分散资源整合和优质资源向基层投射,缩短群众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充分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目标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制度建设。

正是在黄国平的引领下,苏印总厂坚持“以诚经营 创新务实”的理念,践行着关乎印刷的传承工作。会议室中陈列的企业近年来收获的诸多成绩,从专利申请证书,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授予奖项,到客户颁发的勋章,体现的恰是以印刷为主题的不断提升。

二、理论批判:揭示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本质

《宣言》的理论批判彰显了批判的学理性,即运用唯物史观,辨析既往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既充分肯定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每个阶级都是一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产物,因而其理论都带有自己独享的时代特征;又深刻指出只有鉴别不同阶级在历史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才能识别其理论的本质。

《宣言》的理论批判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反动的社会主义。所谓“反动的社会主义”,是指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而动的社会主义。这类社会主义在衡量和批判资产阶级时,或囿于形而上学视角(静止停滞的思维方式),或陷入唯心主义窠臼(以纯粹的人性、人的本质为标准),总是企图开历史倒车。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在国际关系上,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取得了联系战胜孤立、交往战胜隔绝、开放战胜封闭的胜利:“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35它打破了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封建壁垒,开创了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资本主义一体化时代,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2]的新格局。廉价商品成为征服一切落后甚至最野蛮民族“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1]35,迫使落后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将他们卷入世界交往的狂潮,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35。最终,世界形成了以西方资产阶级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有机体;国际分工使原来一国范围内的城市和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变为世界性的城市与乡村、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本主义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36。

在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以金钱崇拜取代一切,造成了新的道德退步。人与人的关系变为单纯的交换关系,“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34;人的情感变成纯粹的唯我所需,将“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1]34;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和尊严,“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神圣光环”,“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募的雇拥劳动者”[1]34,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也“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34。正是由于资产阶级没有消除剥削意识,不过是以物欲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剥削意识代替了守旧的、腐朽的剥削意识,由此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隔膜,因而终将阻碍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站在德国软弱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以德国人勇言怯行的方式,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它虽然也批判资产阶级,却是“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1]59,不仅如此,它还向民众大肆宣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非但一无所有,反而会失去一切”[1]59。因此,它成为德国专制政府及其随从们“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1]59。而它自诩“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的说教,则在显示其超阶级性中,表明它“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1]58。它将社会主义要求与政治运动相对立,将共产主义变成一种实现人性的思辨幻想,希望用“爱的说教”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结果反倒成了资产阶级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1]59。因此,这种社会主义不仅因其开历史倒车而注定是空想,且对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运动具有欺骗性。

二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所谓“保守的社会主义”,是指以改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其人员构成复杂且人数众多,既有经济学家、伦理道德者,也有从事劳工运动和其他社会运动的人,还有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这些“社会主义者”完全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1]61。它相信资产阶级鼓吹的“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致力于将资产阶级“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1]61。它希望巩固这个社会制度,保全这个社会的生存条件,但不要为保全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要求用改良的手段根治社会痼疾。它力图使工人满足于资本主义的现状,希望通过改善工人的某些物质生存条件,换取工人放弃政治革命。由于它对一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都持否定态度,所以它不但根本不可能触动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反而是完全替统治者帮忙的。其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论断: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1]61。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的实际价值,不过是资产阶级欺骗无产阶级的“演说辞令”[1]61。

尽管较之《宣言》所处的时代,当代资本主义早已今非昔比;尽管《宣言》中的一些结论如其创立者所言已经过时了,但这并不能湮灭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批判的价值:只有避免线型分析方法或单向思维方式,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其本质。

三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谓“批判的社会主义”,是指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资本主义持坚决否定态度,并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1]63的英国法国社会主义,它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主张的社会主义为杰出代表。

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于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发展的初期,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序幕中曾为直接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做过尝试。但是,因实现解放的物质条件不具备和理论的不成熟,它“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1]62,导致它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失败。然而,由于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其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其批判无论对于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性,还是对于无产阶级认识自身的地位处境、促使社会走出资本主义的沼泽地,都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由于这种社会主义仍然囿于“平等、博爱、自由”等人性范畴来论证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此,它虽然看到了这个制度、这个阶级的弊端和局限,却既不能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又无法揭示其存在的历史暂时性,以及为新制度、新阶级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它虽然看到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首创精神;它虽然试图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却找不到实现这一目的道路。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只好建立一些袖珍版的“新耶路撒冷”。为了建造和维持这些空中楼阁,又不得不求助于资本家的善心和钱袋。由于脱离现实条件和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只能停留于空想,而不能引导工人进行真正的斗争。阶级斗争越发展,它就愈加失去了实践意义和理论依据,因而其价值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2]64。

《宣言》对上述各种所谓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表明,对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既要看到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又要看到它们的共同要害,即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和方法论上脱离时代发展、社会现实的静观视角。它启示我们:理论批判的参照系要有现实性,即依据体现着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实践确定批判的价值,否则就是无的放矢;理论批判的出发点要具有前提性,即要从理论背景与现实环境两个维度展开,使理论本质得以彻底释放;理论批判的立足点要有群众性,即批判的结果最终要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并以此作为检验批判的真理性尺度;理论批判的归宿要有建构性,即在批判旧理论中创立新理论,使理论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自我批判:立足现实的不断反思

《宣言》的自我批判表明了批判的开放性,即基于理论发展的逻辑和矛盾,以自我解剖精神,审视考量自身的既往理论,在直面时代中扬弃错误、弥补不足,在推动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中实现理论的自我超越。

《宣言》的自我批判更多地体现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问世后,在数次再版序言中,依据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现实工人运动的实际,不断反思、修正、补充既有理论,甚至不惜推翻既有结论。

首先,这种自我批判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看法和判断。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欧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都有了新变化,表现为:其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两重性。尽管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频发,然而,周期性的危机虽然使资本主义始终处于动荡中,但又通过消灭中小资本、建立垄断资本的方式,促使资本组织形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陷于沉寂。尽管自《宣言》问世后,西欧先后爆发过1848年的德法革命和1871的巴黎公社革命,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在这两场革命中受损,反而获得了新发展,而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料的那样不间断地爆发,反而停顿下来了。就工人运动看,虽然西欧多个国家先后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开展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但在现实中,但在工人运动内部它始终受程度不同的宗派性、独断性、密谋性等干扰,并最终导致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内部分裂;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坚决主张实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但在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人运动中普遍存在着自下而上的改良主义情绪,它的盛行使其最终主导了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第一国际的分裂和中途解散,第二国际的走入歧途,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陷入低潮、走入困境的证明。总之,19世纪下半叶的西欧资本主义,不仅在整个欧洲牢牢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世界范围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表明,它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发展、成熟阶段。这时,实践就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这样一个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资本主义是否会很快灭亡?现实在挑战《宣言》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促使马克思恩格斯重新思考其既有理论并对此作出回应。

于是,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尽管近25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工人阶级的政党也跟着发展起来,工人阶级获得了1848年、1871年两次革命的经验教训),但“《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即唯物史观,作者注)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5;同时,又坦承“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宣言》中“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1]5,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6。由此,马克思恩格斯便基于自我批判的视角,反思了其实践批判。

其次,这种自我批判表现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后来流行于西欧的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反思。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西欧工人运动的开展,先后出现或盛行的英国工联主义、法国可能派、德国拉萨尔主义等社会改良主义理论,在工人运动中影响甚广。众所周知,近代西欧的社会主义理论,自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就是以扬弃者的面目出现的,而其不一而足的形式又表明了各自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理论本质。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欧洲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需要新的思想武器的客观要求,而对先前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批判性辨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满足于这一批判。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培育了自己的掘墓人。由于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剥削,因而在政治上也不可能消除压迫,不过是以资本的阶级压迫代替了封建的专制压迫而已。“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38。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资产阶级在发财致富的同时,生产出一个与这个社会秩序、这个阶级利益相对立的群体,即一个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便一无所有的阶级。这个阶级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生产出了自己的掘墓人。正是由于资产阶级没有也不可能消除阶级压迫,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必然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由此形成两大阶级之间激烈的政治冲突,使资产阶级难以摆脱以往历史上所有统治阶级的命运。

在国际关系上,资产阶级没有消除隔绝与分裂。它虽然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建立在对他国和民族剥削与奴役基础上的世界历史,必然是贫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的隔绝,进而导致人类社会新的混乱和战争。

自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殖民者的隆隆炮声和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将东方各国强行纳入资本的世界体系,印度、中国等十几个东方国家相继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但在这一过程中,俄国似乎是个例外。尽管较之其他东方国家,历史上的俄国相当落后,但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为了增强国力便向外扩张,在沙皇彼得一世的主持下推行欧洲化,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使其开始走向世界。1863—1874年,沙皇政府通过在政治、法律、教育、财政、军事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古代向近代的现代化之路。尽管如此,此时俄国仍然不具备彻底革命的社会条件。经济上,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十分不彻底,以致在改革后的几十年内,农民遭受了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奴制残余仍然大量存在,农村的土地大部分仍然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民除继续遭受地主的盘剥外又平添了资本剥削。政治上,仍然保留的沙皇专制本身就是容克地主、资本家、封建僧侣继续对民众实行阶级压迫的政治靠山。

马克思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其关注目光越出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范围而投向了东方社会。通过研究西方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理论,马克思完成了其思想历程的重大转折,结出了新的理论探索之果。*马克思在1873年海牙大会后至1883年逝世前,阅读了大量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著作,写下4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即《人类学笔记》及相关书信。其中,他对俄国社会尤为关注。通过对俄国的社会特性和社会结构的分析,马克思认识到,俄国虽然遭到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但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其传统社会结构尽管在资本主义侵袭下趋于瓦解,但残存的专制主义、宗法关系、种族关系、血亲关系,仍然对它构建新的社会形成巨大威胁。俄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的独特性,尤其是农村公社中公有和私有双重要素的并存,意味着其发展方向不一定是单一的资本主义化,而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如何从东方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全面认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多元性,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急切而又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3.2.1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在X线诊断中,设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证设备一直处于最佳运行状态[5]。

于是,在《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8;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辨析俄国社会的特殊性,“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1]8。既然如此,“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1]8尽管苏联解体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当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后,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只能是“地域社会主义”,它必将导致专制主义和家长制盛行的恶果,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已经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作了反思,即不再将其绝对化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发展公式,而是既强调由于世界性交往,每个民族和国家与其他民族和国家都具有深深的依存关系,因此,世界历史在总体上呈现出依次演进的趋向;又强调在运用世界历史方法研究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时,不应排斥各个民族和国家可能基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各自的具体性、特殊性乃至跳跃性。基于俄国社会已经卷入世界交往、正在发生革命的变化,东方可能先于西方发生革命并形成东西方革命互补的形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8。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同样是对1848年《宣言》中将东方社会排斥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之外的一种反思和纠正。

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鹅鼻山,自诸暨入会稽,此山为最高。晋·王彪之《会稽刻石诗》云:“……”,盖秦皇刻石颂德宜在此山。姚令威《丛语》云:“……”事见碑类。

案例7: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可用“一张报纸依次折至第50次(若报纸厚度为1mm)总厚度会达到多少呢?”。

《宣言》的自我批判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视其理论为永恒真理,而始终视其为求诸现实真知之径。它启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要坚持真理的过程性,认识到它是时代的产物,其理论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不断超越既定现实的、发展着的理论,其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是与时俱进;要坚持真理的具体性,认识到只有切实地将其与各种变化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功能,才能科学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要坚持真理的全面性,认识到要发展其当代形态,要高度重视整个世界和当代人的精神成果,不断拓宽其理论来源,补充其思想活水。

四、结语

《宣言》全面而又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重批判维度:(1)具体的实践批判,结合现实阐述理论,以满足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2)清醒的理论批判,对各种错误理论展开批判,避免工人运动迷路甚至误入歧途;(3)彻底的自我批判,基于理论的相对性和真理的过程性,强调只有开放的理论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这三个批判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横向上,实践批判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现实性品格,理论批判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革命性品格,自我批判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发展性品格。纵向上,离开实践批判的理论批判,是空洞抽象的批判;离开理论批判的实践批判,是盲目肤浅的批判;离开自我批判的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是不彻底(因僵化停滞而变为教条)的批判。只有实现这三者的统一,才是科学的批判。

170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及其发展态势已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书写《宣言》的年代,但不能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由于积累而日趋严重,而治疗痼疾首先要做的仍然是批判,就此而言,《宣言》展示的理论特色,仍然有其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