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应对“抢人大战”

2018-02-06任采平

浙江共产党员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口竞争人才

任采平

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西安大学生只要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在线落户,深圳提出到2020年引进100名院士、10名诺贝尔奖得主……今年以来,各地揽才新招、奇招、猛招迭出,“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有大学生不禁感慨,“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是人才了,这么多地方抢着要”。

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才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与之前人才竞争有所不同的是,这一轮城市人才争夺战,从西向东演进,从二三线向一线蔓延,从“帽子”、票子向“本子”、房子升级,加上媒体炒作,所以显得声势浩荡、夺人眼球,甚至引起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的“人才恐慌”。

抢人大战背后意味着区域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才结构的不平衡。发达地区抢才,是因为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重大突破的“前夜”,谁先抢得战略人才,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看到“黎明曙光”。中西部地区抢才,是为了避免人才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城市活力下降和经济迟缓。可以说,各地抢才都是不希望自己成为被抽血的城市,抢人才其实抢的是下一轮发展的先机。

这一轮人才争夺,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开始由正转负。随着人口红利的式微,国内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人口拐点,各地通过抢夺高质量的人才资本,“以质量换数量”来弥补劳动总人口数量下降的影响,抢人才的背后也是抢人口。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才争夺,很多城市“一窝蜂”地搞“不差钱式”“零门槛式”引才,背后存在着财力炫耀、政策攀比、同质竞争等问题。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人才无序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一味地“砸钱引才”也会“招来女婿气走儿”,引发本土人才新一轮出走。

经济学家舒马赫说过,“对于人才而言,最适合当地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人才”。西安拼抢的是高校毕业生,广东瞄准的是博士、博士后,上海则重点聚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高峰人才。这些都启示我们,人才争夺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地方产业特色、区域核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精准定位、量体裁衣,实施差异化战略,拿出“非对称性”杀手锏,真正把最需要的人才引进来。否则,对于投入的资源和人才本身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基础,“用”是根本。引进一位人才,就像播下一颗种子,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生态。同样地,人才来了之后,能不能在这个城市干成事、有没有人生出彩的舞台、会不会生活无忧,都是人才工作应该同步考虑的问题。否则引来“金凤凰”不见“梧桐枝”,更是“鸡飞蛋打”“一地鸡毛”。一些地方人才流入激增后,随之也出现了房价飞涨、服务滞后等现象,十分值得警惕。

人才全球化时代,区域人才竞争还要顺应人才流动规律。“才流、人不流”的柔性合作方式,使得新时代人才竞争不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关系。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粤港澳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成功实践,预示着区域人才工作完全可以树立竞合理念,在一体化发展中共享人才资源,在合作共赢中释放人才最大效益。

猜你喜欢

人口竞争人才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人口最少的国家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