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从知识的灌输到态度、技能的培养*

2018-02-06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毒品危害青少年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几年,我国毒品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滥用合成毒品问题比较突出,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是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吸毒人员层出不穷的问题。学校是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合适场所,也是主要场所之一。自开展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以来,我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成效初显,但仍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空心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理念、思路、机制和方式方法,提升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实效。

当前,中小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大多局限或停留在毒品知识的传授阶段,说教意味过浓,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到高中二年级,反复将吸毒危害、成瘾原因、毒品犯罪形势、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毒品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学生对毒品知识的知晓率来达到预防吸毒的目的,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单纯的知识灌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现行的毒品危害的宣传是不太相信的。2017年《毒品易感人群搜索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前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引起警惕。

夏国美的研究显示,第一次吸毒时,72.1%的人是在对毒品的危害有所知晓的情况下吸的,20.3%的人是在对毒品的危害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吸的,只有7.6%的人是在对毒品的危害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吸的。[1]可见,第一次吸毒时,大多数人是在对毒品的危害性有所知晓的情况下吸食的。这些青少年不是没有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不是不知道毒品的危害,那么,他们为何明知是毒品,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还要去尝试毒品呢?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只强调知识灌输而忽略态度、技能的培养有关。许书萍研究发现,根据掌握毒品知识的多少并不能预测大学生是否会进行毒品的尝试;对毒品的认知虽然会对尝试毒品的行为产生影响,但可能还需要态度、情感等中介因素发挥作用。[2]龚洁等研究发现,对待毒品的不正确态度增加了青少年使用毒品的风险。[3]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倾向,青少年之所以明知是毒品而去吸食,与他们对待毒品的不正确的态度有关,包括对吸毒的危害认识不深刻,对政府和学校的禁毒宣传教育表示怀疑甚至否定。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曹洁频等研究表明,除了毒品相关知识缺乏外,拒绝毒品的技能不足是青少年滥用毒品的重要危险因素。[4]因此,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除了知识灌输外,还应注重改变青少年对待毒品的不正确的态度,并培养拒绝毒品的技能。

从毒品预防教育的总体目标——“青少年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5]可知毒品预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能力教育,也就是说,应当培养青少年识别毒品(识毒)、防范毒品(防毒)、拒绝毒品(拒毒)的能力。有学者指出,当前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应从对毒品认知转向行为拒绝。[6]结合总体目标,笔者认为,毒品预防教育的分目标有三个:一是灌输毒品的相关知识,二是培养对待毒品的正确态度,三是训练拒绝毒品的技能。相应的,可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引导青少年学会识别毒品、吸毒工具和吸毒人员,知晓毒品容易出没的场所;其次是教育青少年深刻认识吸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以坚定对待毒品的正确的态度;最后是训练青少年拒绝毒品诱惑的技能。

一、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掌握毒品的相关知识

(一)引导青少年识别毒品、吸毒工具及吸毒人员。

1.识别毒品和吸毒工具。当前,青少年容易接触的毒品是冰毒、海洛因、麻古、K粉、大麻、“止咳水”“奶茶”“神仙水”等。因此,需要对此一一讲解,使青少年掌握这些毒品的俗称、形状、大小、颜色、包装等。比如冰毒,吸贩毒人员又称之为“冰”“肉”“牙签”“钻石”等,是一种白色透明晶体,与普通冰块相似,其晶体有大有小,大的像冰糖,小的如味精。街头零售的冰毒一般用小塑料袋盛装。这些有关冰毒的基本知识都需要一一讲解。吸毒工具是吸毒行为的衍生品,结合各种吸食方式用到的工具讲述如何识别吸毒工具。以“溜冰”(烫吸冰毒)为例,需要用到“冰壶”、打火机、锡纸等工具。“冰壶”制作简单,用一个矿泉水瓶、两根吸管就可以组装。

当然,以上关于识别毒品、吸毒工具的教育,并不一定需要青少年准确分辨出是哪一种毒品,以及吸食毒品的哪一种工具,只需要他们在面临同伴或朋友引诱吸毒时,知道摆在面前的可能是毒品,就基本达到了毒品预防教育的识毒的目标。

2.识别吸毒人员。由于吸食毒品的种类和方式、吸毒史长短、个体差异等原因,吸毒人员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想要一眼就能识别出吸毒人员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识别吸毒人员不做硬性要求。只要青少年能够通过识别毒品和吸毒工具,认识到身边可能存在吸毒人员,进而提高警惕,就基本达到了识别吸毒人员的目标。

(二)引导青少年知晓毒品易出没的场所。毒品易出没场所,即容易接触到毒品的场所。缉毒实践表明,酒吧、歌舞厅、KTV、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是青少年最容易接触毒品的地方。近年来,吸毒场所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一些宾馆、酒店、洗浴中心、网吧等也涉毒,对此也需要提高警惕。

1.酒吧、歌舞厅、KTV等娱乐场所。许多新发生吸毒的人员是在娱乐场所亢奋的氛围带动下接触并吸食毒品的。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禁毒专项行动的不断深入,娱乐场所的毒品被打压,而“溜冰”需要“冰壶”、锡纸等工具,目标大,容易被举报,所以,量贩KTV一类的正规娱乐场所几乎看不见冰毒了,但“摇头丸”之类可以口服的毒品目标小,隐蔽性强,对此仍需要提高警惕。

2.宾馆、酒店等旅店业场所。正是由于公安机关加大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毒品的消费转入了更为隐蔽的场所,向出租屋、旅馆、宾馆、酒店、公寓、别墅等地转移,由此给打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在,住宾馆、酒店需要身份证登记,如果有曾被抓获过的吸毒人员使用自己身份证登记入住,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有警察来查房,这让他们非常苦恼,于是吸毒场所变得更加隐蔽,几个毒友凑钱,租个出租屋,就成了毒窝。然而在未被抓获之前,不少人仍会选择在宾馆、酒店聚众吸毒。部分地理位置优越、价格适中、监管不严的快捷酒店、连锁宾馆、招待所等旅店业场所,逐渐成为涉毒重灾区。[7]对此,青少年应提高警惕,尽量选择安全、规范的旅店住宿。

虽然吸毒场所越发隐蔽,但是,很多人最初接触到毒品仍是在娱乐场所,逐渐成瘾之后,才慢慢从娱乐场所退回到宾馆、出租屋等地。也有不少人是在娱乐场所被勾搭上之后,再去宾馆、出租屋等场所进行毒品滥用。因此,青少年应尽量少去娱乐场所,尤其是那些不规范的、环境较差的娱乐场所。

3.网吧等其他场所。网吧一度也是毒品经常出没的场所,这是因为通宵玩网络游戏容易犯困,一部分人喜欢用兴奋类合成毒品(比如冰毒、麻古)解乏。随着网吧管理的规范化,网吧里毒品已少了很多,但青少年仍需要对网吧可能涉毒提高警惕。近年来,大麻在年轻人群体中滥用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8]在一些网吧的包间里,就有可能存在抽大麻的人。“城中村”治安状况复杂,监控不到位,吸毒人员比较青睐这类鱼龙混杂的地区,所以,尽量少出入这些地方,尽量不要因为贪图便宜、方便而租住在这些地方。

毒品看似离正常人很遥远,其实可能就在人们身边,所以,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否则,很可能因为抗拒不了朋友的言语引诱而尝试第一口毒品。那些毒品知识相对缺乏、鉴别毒品能力偏弱的人,要想避免受到毒品侵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那些容易接触到毒品的地方。

二、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培养对待毒品的正确态度

(一)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

1.加强毒品危害性教育。面临群体吸毒情境下的同伴诱惑,只有在深刻认识吸毒危害的前提下,青少年才能坚定地拒绝尝试第一口。许书萍研究发现,大学生毒品易染与毒品知晓数、毒品吸食方式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而与知晓的毒品危害数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的拒毒能力和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呈显著相关,即对毒品的危害性了解得越多越深刻,则拒毒能力越强。[9]这说明毒品危害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深刻地认识吸毒的危害,在群体环境下,一旦他人现身说法强调毒品所谓的神奇功效,比如“吃了可以减肥”“吃了马上就不痛了”“吃了可以缓解压力”“醉了吃一点马上就精神了”“吃了性欲很强的”,青少年就容易对先前大脑中已有的关于吸毒有害的认识产生怀疑,反而认为政府和学校关于毒品危害的宣传是危言耸听。[10]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之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如果学校宣传吸毒有害,青少年应当拒绝毒品,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会反面思考:“既然吸毒危害这么大,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吸毒?”“很多明星吸毒,但他们不是好好的吗?”2017年《毒品易感人群搜索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90后、00后关注的第一位毒品问题就是明星吸毒。鉴于近年来明星吸毒事件常发,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在新形势下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吸毒的危害已迫在眉睫。

2.科学宣讲毒品危害性。当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仍然滞后,存在宣而不教、内容陈旧、流于形式、缺少互动等问题。多数中小学只是在很有限的的时间里(每学年约两个课时)向学生传递简单、零碎的禁毒知识。许多教师非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在教学中只是一味“恐吓式”地强调或者过分渲染吸毒的危害,仅仅反复强调吸毒是有危害的,但却不能合理解释危害的原理。[11]如此多次简单重复地讲述,不仅不能降低学生对毒品的好奇心理,反而有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猎奇心理。[12]2017年《毒品易感人群搜索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与60后、70后和大部分80后更关注吸毒的危害不同,90后、00后关注的前三位问题是明星吸毒、大麻在中国合法化、吸毒是否会上瘾。有专家指出,90后、00后不关注毒品的危害并不代表他们知晓了毒品的危害,他们中大部分人对毒品的危害缺乏深刻认识。[13]因此,毒品危害性教育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要科学地宣讲其危害性,让青少年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切身地体会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

(二)毒品危害性教育的具体方式。

1.分类教学,区分不同毒品的不同危害。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吸毒的危害,需要讲究毒品预防教育的方式方法。吸食海洛因的危害显而易见,“恐吓式”的毒品预防教育(渲染、吓唬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面对合成毒品的诱导式推销,如果我们仍固守“恐吓式”的毒品预防教育不变,这块阵地迟早会被“新潮”的毒品亚文化所攻占。[14]因此,现行毒品预防教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宣教内容在具体的宣教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

不同种类的毒品,其滥用的危害性有很大的不同。以海洛因和冰毒为例,综合比较吸食此两种毒品的危害会发现,海洛因与冰毒略有不同,海洛因滥用者极易产生皮肤菌的感染,如脓肿、败血症、破伤风、肝炎、艾滋病等;而冰毒则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中风,长期使用会致脑器官病变(冰毒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因此,在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区分不同毒品的不同危害,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引起逆反心理,不相信毒品的危害。[15]在形式上,旧的说教式的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呆板,效果欠佳,应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2.分类教学,区分不同毒品的不同成瘾性。从毒品的概念上看,毒品有成瘾性、危害性、非法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三者彼此相互关联。成瘾性是毒品的本质特征,吸毒成瘾所致的一系列后果直接体现了吸毒的危害。深刻认识吸毒成瘾及其后果,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深刻认识吸毒的危害。成瘾是通俗用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语是“依赖”,药物依赖分为生理(或躯体)依赖和心理(或精神)依赖。吸食海洛因和冰毒都会成瘾,但是同样是成瘾,两者有很大不同。吸食海洛因会产生很强的生理依赖,而且毒瘾发作的表现(戒断症状)非常明显,对吸毒者的身体伤害很大。吸食冰毒虽然产生的生理依赖小,戒断反映不明显,但是心理依赖却很强烈,这种“心瘾”会让人不能自控,一次又一次地寻觅、吸食冰毒,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与传统毒品相比,很多人对合成毒品的成瘾性的认识严重不足。2013年,一项对吉林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7%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毒品成瘾的原因,4%的被调查者竟然认为吸毒不可怕,自制力强就能轻易戒掉。[16]可见,即使是认知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于毒品成瘾性的认识也严重不足。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已经吸毒成瘾严重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成瘾性。据徐小良对105名吸食合成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调查发现,高达8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必戒除”,可见大多数因吸食合成毒品而被强制隔离的戒毒人员还处在合成毒品无危害、不会成瘾的错误认识之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能够戒除或一定能戒除”毒品,可见吸食合成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戒断毒品存在盲目乐观的态度。[17]以上调查表明,合成毒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即使是已经成瘾严重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也很难认识到它的成瘾性,更不用说绝大多数从未沾染毒品的青少年了。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从未染毒的青少年。当前,青少年正面临合成毒品的侵袭,毒品预防教育中如何合理讲解合成毒品的成瘾性问题,对于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合成毒品的危害进而主动远离合成毒品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讲解合成毒品的成瘾性问题时,需要把握三点:第一,分析“心瘾”的运行机制,①让青少年明白“毒难戒”的原因,深刻牢记“一日吸毒,终身想毒”;第二,分析吸毒成瘾的过程性,②指出吸毒成瘾并非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持续吸毒必然成瘾;第三,采用比较教学法,区分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的成瘾性的差异,在比较中突出合成毒品的“心瘾”问题。

3.分层教学,避免内容简单重复。当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区分教育对象的年龄,由此导致一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在重复听着同样的教学内容。这种简单重复性的教育,不仅枯燥乏味,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构建一个逐层递进、相互关联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笔者参考2003年《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尝试性地设计分层教学。首先,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常见毒品的名称和外观,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其次,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毒品及吸毒工具的俗称和外观,进一步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认识一些吸贩毒分子引诱青少年吸毒的常见手法,学会拒绝毒品的基本技巧。再次,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毒品的种类、性质,深刻认识吸毒的危害,学会批判性地看待毒品的“神奇功效”。最后,高等教育阶段按照《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要求,在新生入学后和毕业生毕业前各开展一次毒品预防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毒品预防教育应当在中学毒品预防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入,[18]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毒品概念的三重属性(非法性、成瘾性、危害性)、毒品的代际划分(第一代为传统毒品,第二代为合成毒品,第三代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在理解毒品成瘾机理的基础上,全面、深刻认识吸毒的危害。

4.与批判合成毒品的“神奇功效”相结合。鉴于当前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是合成毒品的侵害,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合成毒品的危害十分必要。合成毒品大多具有兴奋性和致幻性双重作用。毒品亚文化宣称,合成毒品可以使人社交能力增强,自我感觉良好;可以提升人的性欲,延长性交时间;可以产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幻觉;可以快速减肥;可以马上醒酒,等等。这样的宣传,对于很多人而言,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导致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吸食合成毒品不仅没有危害,反而有很多好处,从而放松了对合成毒品诱惑的警惕,被人欺骗、引诱,甚至主动去吸食合成毒品。因此,深刻认识合成毒品的危害必须与批判合成毒品的“神奇功效”结合在一起。

人们担心批判合成毒品的“神奇功效”可能会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诱发他们尝试毒品。应该说,这样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毒品预防教育的这一阵地,政府、学校如果不去占领,毒品亚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笔者认为,将吸食毒品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包括所谓的“神奇功效”及其背后的毒害作用)全部呈现给青少年,尤其是对有很强认知能力和一定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应当不夸大、不虚构,传递给他们真实、科学的毒品信息,并结合案例法、比较法等,从科学机理上全面深入地分析讲解,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合成毒品的真正危害。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司法部禁毒局(D.E.A)组织发起的“Just Think Twice”项目。该项目以“准确提供毒品信息是做出健康决定的前提和希望”为理念,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网站(www.justthinktwice.com)上准确的毒品信息,批判地看待吸毒行为。

5.与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等结合。分析青少年的吸毒原因,往往涉及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这表明毒品预防教育仅仅包含毒品本身的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要将毒品预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性卫生教育等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开展教育工作,从青少年的知识、能力、道德、个性等各方面进行培育,[19]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水平,从而使青少年能够深刻地认识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危害,从根本上自觉远离毒品。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唤醒青少年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引导青少年感悟生活、珍爱生命,摆脱吸毒的低级趣味。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法律素质,使青少年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坚决拒绝毒品,敢于同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缓解压力,避免以毒消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性卫生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意识,拒绝多性伴、性滥交等高危的性行为,深刻地认识到吸毒容易感染性病、艾滋病等的危害。

综上,深刻地认识吸毒的危害,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分类分层推进教学,并与批判合成毒品的“神奇功效”相结合,与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等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毒品预防教育,不仅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毒品知识,还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自觉遵守法律,珍惜生命,远离艾滋,拒绝毒品。

三、识别吸贩毒分子的动机和伎俩,训练拒绝毒品的技能

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应当能够让青少年学习并掌握解决毒品问题的基本技能,其中之一就是掌握面临毒品诱惑时拒绝毒品的方法和技巧。

(一)帮助青少年识别吸贩毒分子引诱他人吸毒的动机。吸贩毒分子引诱他人吸毒的动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赚取毒资。发展更多的毒友,为将来兜售毒品找市场,以赚取钱财、毒资。二是拉人做伴。自己由于吸毒而失去家人、朋友的关系,感到被孤立,于是就想把他人拉下水,好跟自己做伴;或者是看到别人不吸毒(与自己不一样)感到不舒服,心理别扭,想拉别人一起吸毒。三是分享“快乐”。为了所谓的“友谊”,和“哥们”或“姐妹”一起“享受”毒品带来的“快乐”。四是诱骗女性。利用毒品去诱骗女性,以便奸淫,有的甚至用毒品长期控制已成瘾的女性。许多案例调查发现,吸贩毒分子引诱他人吸毒,常常是以某一种动机为主,其他几种动机并存。

(二)帮助青少年了解吸贩毒分子引诱他人吸毒的伎俩。吸贩毒分子引诱他人吸毒的惯用伎俩有多种,如果欺骗他人不成,他们就以嘲讽、甚至威胁的手段进行逼迫,比如在众人面前嘲笑什么“没有胆量,不是男人”,甚至用“以后出去不要称我是你的朋友,我们断交了”这样的言语来威胁他人。

1.谎称不是毒品。吸贩毒分子居心不良,谎称“冰毒、麻古、K粉不是毒品”,试图抓住他人的认知空白进行恶意误导,混淆视听。或者用更隐蔽的手法,将毒品以奶茶、咖啡、茶叶包等包装掩饰,这种手法在娱乐场所比较常见,需要提高警惕。

2.邀请免费尝试。几乎所有染毒的人第一次都是接受了吸贩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等到上瘾后,就不得不用高价钱来购买毒品。所以,青少年必须谨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免费”的背后是恶劣的欺骗。

3.谎称具有“神奇功效”。吸贩毒分子常常谎称毒品“可以解乏提神、助性、减肥、治病”。其实,毒品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在医学上有兴奋、麻醉、止痛等功效,如有的可以暂时解乏提神,有的在使用初期确实能够提升性欲、延长性交时间,有的可以抑制食欲,有的能够止痛。但是,毒品并不是合法的兴奋药、性药、减肥药、止痛药,滥用毒品会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不仅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精神萎靡不振、记忆衰退,最终无法学习和工作,而且损害消化、呼吸、血液、免疫、生殖等各个系统,导致人体营养不良,体重显著下降,身体逐渐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瘦状,性功能减退,有的阳痿,有的是完全丧失性欲,[20]甚至导致死亡。

4.谎称“不上瘾”。不管是声称“合成毒品不会上瘾”,还是辩称“偶尔吸一次不会上瘾”,都是吸贩毒分子利用人们心存侥幸的心理诱骗其尝试第一口。毒品,不管是传统毒品还是合成毒品,吸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然后慢慢地染上毒瘾,因此,决不能心存侥幸心理,以为自己意志力坚强而不会上瘾。大量带着血和泪的案例清楚地告诫人们:毒品是万万试不得的。

5.鼓吹“时尚、有钱”。鼓吹“嗑药、溜冰、打K、飞叶子是时尚、前卫、有钱的象征,现在流行玩这个”。这明显就是幌子,吸贩毒分子之所以这么鼓吹,就是想引诱他人去吸毒、堕落,然后卖毒品给他,从染毒的人那里赚钱。吸毒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钱财散尽、妻离子散。

(三)帮助青少年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

1.了解毒品真相,减弱好奇心。识别吸贩毒分子引诱他人吸毒的惯用伎俩,不听信吸毒能解脱人的烦恼和痛苦,不听信吸毒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不听信吸毒可以治病、减肥等谎言。如果有病,则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药物。不要滥用镇痛、镇静、减肥、止咳类药物;不要以为吸毒是时尚;不轻信谎言,对各种诱惑保持警惕,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在毒品问题上,应当增强自制力,控制好奇心,因为在此问题上面临的实质是生与死的选择。

2.谨慎交友,主动远离毒友。交友要有原则,青少年包括在校学生,谨慎交友,不要结交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以免误入歧途。在交往甚密的人中若有一个人吸毒,则往往容易受到感染而吸毒。如果发现身边的朋友在吸毒,首先要劝他停止吸毒,要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这样劝说完全是为他着想;如果他不听劝诫,继续吸毒,就要主动远离他,甚至与他终止人际关系。

3.在娱乐场所要提高警惕。不要进入治安复杂的场所,不要轻易涉足舞厅、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在娱乐场所,要防止有人将毒品偷偷放入饮品中,即使和熟悉的人在一起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特别小心朋友带来的朋友。尤其一些年轻女孩,一定要牢记,在娱乐场所与一般的朋友、熟人聚会时,酒水饮料只要离开过视线,则宁可倒掉,也尽量不要喝。如果要喝娱乐场所提供的饮品,最好选择密封包装的,并自己亲自打开;如果是喝娱乐场所现场调制的饮品,最好不要让饮品离开自己的视线。当然,如果是跟家里的长辈,以及特别熟悉的朋友、同学去娱乐场所,无需如此警惕。

(四)帮助青少年认识吸毒高危情境,训练其拒毒技能。

1.认识吸毒高危情境。比较典型的吸毒高危情境有:(1)酒吧、KTV、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周围人在嗑药,自己也处于兴奋情绪之中,判断能力会下降,加上群体压力,很容易会尝试第一口;(2)朋友家里,自己处于空虚无聊或压抑、焦虑等负性情绪之中,可能应朋友邀约尝试一口;(3)酒店宾馆里,自己处于醉酒之中,可能应朋友邀约吸一口冰毒醒酒。

2.掌握拒绝毒品的技巧。拒绝的技巧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第一,直接拒绝。说话时必须语气坚定、果断、简单有力,并且言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不要因为直接拒绝朋友而感到不好意思,须知吸毒贩毒是违法犯罪行为。第二,间接拒绝。如果觉得直接拒绝朋友拉不下脸,或者没有勇气直接拒绝朋友,可以找个理由拒绝,如“我肚子疼,要去厕所”,或者“有急事,得赶紧回去”等。如果发现有人吸毒,应果断报警。如果受到威逼利诱而无法脱身,应冷静机智地与之周旋应对,趁人不注意时,悄悄地告诉可信赖的人,或拨打110。当遭到毒贩、毒友逼迫并威胁时,不要紧张害怕,要第一时间告诉家人、老师、警察。

在拒绝过程中,如果被朋友不停地引诱、劝说,有一个“救命30秒”方法,即让自己先想30秒钟,再决定是否要尝试。这个方法需要基于平时的拒毒训练。平时反复训练之后,大脑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面对毒品的诱惑时,条件反射式地用30秒钟进行一连串联想——吸毒违法,吸毒会上瘾,吸毒最终会家破人亡。这些联想会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毒品沾不得,不能继续留在原地,趁自己头脑清醒,马上离开危险境地,赶紧逃离吸毒现场。

3.训练拒绝毒品的技能。毒品预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教育,能力教育相关理论强调“体验式学习”。[21]当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虽然设计了一些拒绝毒品方法和技巧的内容,但并不全面,而且很少把拒毒技能训练引入到教学中,没有认识到技能训练对于巩固毒品知识、培养拒毒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推行体验式学习方法,设计拒毒训练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在面对毒品诱惑时,学会在同辈压力面前,练习说“不”的技巧。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毒品,训练方案的设计可以从拒绝烟酒开始。根据需要,利用逼真的毒品实物、吸毒工具及其他道具模拟真实吸毒情景,组织学生依据吸毒高危情境、同伴引诱说辞等自主设计情境剧本,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拒毒技能。

四、甄别毒品易染人群,完善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对象的不同,毒品预防教育可被分为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两类。一般教育是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毒品预防教育。特殊教育是以毒品易染群体(又称为毒品易感群体、易染毒群体、吸毒高危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毒品预防教育。所谓毒品易染群体,是指因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原因,在面对毒品诱惑时自控力薄弱而容易尝试、沾染毒品的社会群体。[22]由于毒品易染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演变为新滋生的吸毒人员,因此,对这类群体的毒品预防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甄别毒品易染人群。一般认为,一个人是否吸毒主要与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社会人口学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研究显示,家庭贫困、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群体,吸毒的发生率越高。二是生活应激暴露,如童年负性经历(童年期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等)、急性生活事件(失业、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慢性生活应激(工作压力、婚姻冲突等)。三是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社会联系、社会冲突等。四是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敌对等负性情绪。[23]

众多研究显示,“失业、失学、失管”青少年、服刑人员子女、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社会闲散人员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都是毒品易染人群。本文主要关注青少年群体。研究显示,已经遭遇或正在遭遇严重虐待或其他负性经历的儿童是步入成年早期时发生吸毒行为的高危个体。[24]他们有潜在的吸毒心理基础,加之因为逃学、辍学等,没有机会接受针对性的毒品预防教育,以致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深刻,再加上在社会上“混”,受到毒品亚文化侵袭,一旦有机会接触毒品,就很容易尝试毒品。

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班主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对班主任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毒品易染青少年的能力。识别之后,应当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这些学生的价值观仍未成形,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应当对毒品易染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矫正他们的人格偏离和不良行为。当然,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筛选出毒品易染人群之后,学校应当依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兴趣等制定专门的毒品预防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毒品易染人群对毒品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应当完善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创新毒品预防教育的方式,攻心为上,利用情感联想和情绪感染,引导他们的心理往积极的方向转化,引导其转变对毒品的消极认知和态度,达到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内容是毒品预防教育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毒品预防教育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毒品易染群体进行预防教育,内容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

1.突出法律制裁的内容。毒品易染青少年整体认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太了解国家禁毒法律法规,对吸毒行为的违法性认识不深刻。因此,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切实认识到,吸毒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一旦被抓,就要上黑名单(公安吸毒人员动态管控信息系统),这时如果使用身份证,比如住宿登记、乘坐火车、办理证件、网吧上网,将会自动报警,警察会在很短时间内进行见面排查、核准身份、尿检等,由此给生活带来极大麻烦。如果第三次吸毒被抓,极有可能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限通常为两年。从大量的涉毒案例来看,除了以贩养吸外,男性吸毒者容易沦为“男盗”(采用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手段获得毒资),女性吸毒者容易沦为“女娼”(以色相换取毒资),这些行为轻则构成违法,重则构成犯罪。

2.增加戒毒方面的内容。毒品易染青少年大多对毒品成瘾的认识仅仅一知半解,对毒品成瘾的严重后果缺乏具体深刻的认识。有的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吸一次不会上瘾,认为即使吸了,自己可以轻易戒掉。这表明,以往仅仅讲解毒品成瘾机理并不能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毒品成瘾的严重后果。为此,可以在毒品预防教育中增加戒毒方面的内容,包括戒毒的基础知识、不慎染毒后可以寻求帮助的途径等,以完善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在讲述戒毒内容时,应当强调“毒可戒,但毒难戒”的事实,让青少年明白吸毒容易戒毒难,轻易戒掉毒品是不现实的道理;引导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到戒毒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复吸率高达90%以上。要以经典案例、数据、科学道理等来警醒未染毒的青少年,坚定其拒绝第一口毒品的信念。

(三)创新毒品预防教育方式。除了教育内容之外,教育方式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也很大。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方式过于简单,可能导致毒品预防教育最终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应当注重形式创新,探索多元化教育,避免千篇一律地鼓噪说教。

1.案例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描述个案吸毒经历,分析个案的吸毒成瘾过程,将吸食毒品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所谓的神奇功效及其背后的毒害作用)全部具体形象地呈现给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批判看待吸毒行为,劝诫青少年不可尝试第一口。

2.“互联网+”禁毒教育。除了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网络、“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宣传阵地,通过制作并播映宣传片、微电影、音乐、戏剧等影视文化作品,生动地揭示毒品的危害。

3.校园主题活动。举办禁毒微电影、心理剧、唱歌、演讲、征文等各类比赛活动,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展现教育内容,把毒品预防教育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替代直接灌输的方式。

4.实践教学。带领青少年走进强制戒毒所、监狱,直观了解吸毒被强戒、贩毒被判刑的后果,聆听戒毒人员背后的故事,或者组织戒毒人员、涉毒罪犯走进学校“现身说法”,讲述他们自己如何错误地走上吸毒贩毒的道路,使青少年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此外,发挥流动课堂、专题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教育等作用,提高毒品预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总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分类、分层、分群开展教学,从软件到硬件,从内容到形式,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

注释:

①“心瘾”的运行机制可分为三个阶段:记忆唤醒,产生冲动,实施行动。“心瘾”是一种顽固性记忆,存在于潜意识层面,一旦产生,极难消除。每当吸毒者感到心烦、无聊、压力大,甚至开心、兴奋时,马上就会想到吸毒,这是记忆唤醒环节。一想到吸毒,比如,想到“溜冰”时嘴巴里含着吸管咕噜咕噜的声音,想到壶里浓浓的烟雾,想到嘴里喷出的浓烟,想到“溜冰”后的兴奋、愉悦,就会产生强烈的吸毒冲动,这是产生冲动环节。“心瘾”的唤醒和产生冲动,是一连串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条件反射,不会经过理性思考。冲动产生后,理性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出现:有没有钱买?没钱了去哪里借?借不到去哪里偷、去哪里抢?弄到钱了,去哪里买?怎么避开警察?可能还会想到吸毒的危害、对不住家人、前途尽毁等等。这时候,冲动和理性就在吸毒者脑中发生冲突。如果冲动占了上风,吸毒者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觅毒品,再次吸食。这是实施行动环节。但是,如果理性取得了胜利,这一次冲动就被成功压制住了,直到下一次冲动再产生。一旦有一次没忍住,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溃堤效应”,从此放纵、堕落自己,很难有勇气再去戒毒。这就是“毒难戒”的原因。参见何日辉:《心瘾怎么戒》,载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31127649_401908,访问日期:2017-12-12。

②从未成瘾到成瘾有一个过程,从初次吸毒(初吸)到偶尔吸毒(偶吸),从规律性吸毒到强迫性吸毒(成瘾),这个过程可长可短,与吸毒的剂量、方式、频率有关。最初几次吸毒,停用几天、几周、几月都能控制,存在“半个月不吃也不想”“遇到烦心的事情才会去想”等状况。可能认识不到毒品的成瘾性,反而认为自己与他人不一样,能控制住毒品,然而,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吸毒成瘾有一个过程,时间越长,毒瘾越深,不知不觉就会觉察到自己已经上瘾,出现“想得受不了,每天心神不定”等身心状况,从初始的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偏执观念或被害妄想,然后在妄想支配下,做出冲动、伤人、毁物、自杀或杀人行为,这时已悔之晚矣。从科学角度讲,一次吸毒不会上瘾——达不到“成瘾”的诊断标准,然而这绝对不是吸毒的借口。参见周立民:《毒品预防“治未瘾”理论的内涵及启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夏国美.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调查[J].社会科学,2003(10).

[2]许书萍.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对策——基于大学生毒品认知及易染原因的调查[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6).

[3]龚洁,曾晶,李芳,等.知识、态度、社会规范对青少年新型毒品使用的影响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10).

[4]曹洁频,陈家言,赵艳婷,等.中职生毒品预防教育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7(3).

[5]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的通知[EB/OL].(2015-08-18)[2017-12-12].中国禁毒网,http://www.nncc626.com/2015-08/26/c_128167378.htm.

[6]张晓春.毒品预防教育:从观念到执行力的全面变革[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4).

[7]李云鹏.旅店业涉毒违法行为查缉初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6(4).

[8]周立民.我国大麻滥用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5).

[9]同[2].

[10]周立民.具体初始吸毒原因分析——以助性、解酒、减肥、治病为例[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3).

[11]包涵.当前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模式与缺陷——以北京市禁毒宣传教育为视角[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5).

[12]周立民.好奇心与青少年吸毒及预防好奇心吸毒的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5).

[13]世杰,亚新.《毒品易感人群搜索大数据分析报告》解读[EB/OL].(2017-06-29)[2018-01-09].网 易 网 ,http://gov.163.com/17/0629/10/CO3EGCGQ00234KHK.html.

[14]张年亮.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要科学把握内容的契合度[N].人民公安报,2016-3-7(07).

[15]阮惠风.论毒品预防应确立的几个理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6]刘彦波.高校开设毒品知识课程必要性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9).

[17]徐小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新型毒品相关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1).

[18]周立民.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基于169名高职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5).

[19]王新华,刘永亮.从构建课程视角探讨对青年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6).

[20]周立民.海洛因、冰毒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基于吸毒人员访谈的分析[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7(6).

[21]彭善民.能力追求: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取向[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1).

[22]骆寒青.毒品预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7.

[23]杨梅,高鹏程,廖艳辉,等.物质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6).

[24]Afifi TO,Henriksen CA,Asmundson GJ,et al.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J].Can.J.Psychiatry,2012(11).

猜你喜欢

毒品危害青少年
销毁毒品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青少年发明家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药+酒 危害大
火烧毒品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