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不是你的错

2018-02-06章淼榕

莫愁 2018年3期
关键词:陷阱心理健康家庭

☺章淼榕

咨询:

几个月前,我接听了一个咨询电话,来电的是一位三年级男孩的母亲。电话那头的母亲一边诉说一边哽咽,断断续续中我了解了她求助的原因。儿子申申在一年前出现一些胡言乱语,比如“我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我现在在哪儿”。父母刚开始一笑置之,认为他只是说笑。然而孩子说这类话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认为自己“脑子不正常”。

最近几个月,申申竟然说:“我感觉自己被控制了,我身体里面有东西在控制我。”父母这才重视起来,他们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些症状竟然可能是儿童精神病的先兆,于是立刻决定找专业机构咨询求助。鉴于父母焦虑的心情,我很快安排了会谈,着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全面评估。

分析:

第一次见到申申,他害羞腼腆地对我微笑。我先和父母单独谈了一下,了解申申的生活背景,尤其是家庭与学校两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初步听起来,申申的生活状况很正常。接着就是我和申申的独处时间。为了让申申放松,我先围绕他的兴趣爱好和他闲聊了一会,等他不那么怯生之后,我拿出OH卡片与他玩起了“游戏”。在温柔的引导下,申申投入了自我探索。他对父母的看法、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情绪认知状况如实呈现。我感觉到申申的现实感并没有问题。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直截了当地问申申:“你觉得世界上有僵尸或者鬼魂吗?”申申回答:“没有,它们只在书上和游戏里。”同时我也察觉到申申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他的情绪和想法较为负面,似乎承载着这个年龄难以负荷的重担。最后,我拜托申申去请他的父母过来,懂事的申申照做了,并且乖乖跑到另一个房间去看书。

我很肯定地告诉申申父母:“孩子的认知很正常,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但是他的心理健康确实令人担忧。”申申父母听后稍稍松了一口气。我开始详细询问孩子自出生以来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了解完所有情况后,我终于理清了思路,原来申申是个典型的“黑孩子”。

“黑孩子”指的是那些在家庭系统中充当“牺牲者”角色的孩子。自申申出生以来,他的家庭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包括母亲患病、父亲丧亲以及因工作外派导致的长期缺位。尽管父母都很爱申申,但是家庭气氛难免压抑,父母也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敏感的申申默默接收着这些“黑色能量”,他的所谓异常表现既是被消极家庭氛围影响的结果,也表达了申申希望被父母关注的愿望。当我把这些结论与父母分享时,他们陷入了沉默,心中充满着对孩子的心疼与歉意。

对策:

之后我与申申父母商量如何帮助申申走出“黑孩子”陷阱,决定采取家庭———个体二元干预模式:一方面专注于家庭三角关系的巩固与平衡,另一方面借助认知治疗法改变个体的消极想法,进而改变其负面应对方式。

令人欣慰的是,长期缺位的父亲已经有所领悟,经过一番周旋调回了上海工作,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妻儿。这一举动让申申母亲安心不少,她感觉到了有力的精神支持,连带身体状况也有了好转。

接着,我对申申母亲与申申分别开展了个别辅导。由于申申对母亲有着很深的依恋,我觉得缓解母亲的焦虑状态,对于恢复申申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面谈中,我耐心地聆听申申母亲讲述这些年独自带养孩子的种种不易,以及孤身一人面对疾病的苦闷情绪,并且适时加以共情与肯定:“过去几年您非常辛苦,能够在自己生病的情况下把申申教养得这么好,您真的很坚强!”等申申母亲心情平复之后,我慢慢引导她放下抱怨,走出过去的阴影,用心规划三个人的美好生活。

在与申申的对话中,我深入了解到他以“黑孩子”自居缘于错误的内归因——“都是我的错”。在这种心理重负之下,申申出现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也就不足为奇。当务之急是改变申申的不当归因,解除他的自我束缚。于是,我反复告诉申申:“这不是你的错,是爸爸妈妈对生活的安排不够妥当,他俩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申申听后泪流满面。他的心结在咨询中慢慢打开,逐渐乐于学习正面的思维方式,整个人也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经过数月的家庭——个体二元干预,申申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明显改善,奇怪的想法与言论逐渐消失。这个心理咨询案例让我认识到:“黑孩子”是一个极其常见的心理陷阱,走出这个陷阱不止需要孩子进行信念重建,更需要依赖父母的觉醒、成长与努力。

猜你喜欢

陷阱心理健康家庭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陷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