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世的名城

2018-02-05高菁菁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秋瑾乌篷船绍兴

高菁菁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坐在大巴上初访绍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汩汩渠水,以及远方薄雾中绵延的黛色群山。此刻的绍兴与江南许多小城的样貌如出一辙。 提及江南,我经常会想起鸾歌凤舞、商贾云集的秦淮河畔,在那里笑声与歌声交织;有时我也会想到一条烟雨空蒙的小巷,在那里相思与遗憾缠绵。似乎世间所有最快乐与最悲伤的事都凝结在江南。

当我从车上下来,亲自用双脚丈量绍兴的土地时,我逐渐领悟到良辰美景之外回转在城内的简朴而复古的韵味。越城区的长宽约莫不过十里,四条环城大街将它包裹起来。其间,隐藏在浓郁树冠中的有鲁迅故里、秋瑾故居、沈园等一处处名胜古迹,临近水渠的地方,白墙黑瓦的民居疏疏落落,几条乌篷船泊在岸边,穿着拖鞋的老人正在河边搓衣服。

绍兴有别于其他江南古城的,便是缱绻在城里的深厚的人文气息。许是上古时期大禹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这方水土,抑或是越王勾踐建都绍兴卧薪尝胆,使这里人杰地灵。纵览华夏五千年,不论是吟诗弄墨的风流雅客,还是胸怀天下的铁血志士,皆曾荟萃于此,正如毛主席所言“鉴湖越台名士乡”。

城区不远处便是人烟稀少的山脉,漫山遍野都被植物染上了翠色的墨汁,脚下每一株绽放的小花都是一个娟秀灵动的生命。满眼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让人仿佛感受到东晋的谢灵运徜徉于钟灵毓秀的山水之中,松花酿酒春水煮茶,山水诗派应运而生。我们身着汉服于兰亭曲水处饮酒赋诗,在树荫下用毛笔在石矶上恣情书写,想必当年王羲之也是在这山中水畔大宴宾客,微醺中信笔挥毫,一阕《兰亭集序》流传千古,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文人的造访,使山中风景皆流淌着灵秀的悠悠古韵,而文人也正因遇到了此山此景才吟诵出那些千古名句。绍兴城边,人与地的交融孕育出了古代文学的累累硕果。

时光跨越了千年,绍兴城仍不改芳华。辛亥革命前后,这里依旧是英雄的故乡。游览前,从鲁迅笔下的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等意象中,我领略到了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先生著《呐喊》时已然游历过仙台、东京、北京等地,而小说的字里行间仍流露着浓浓绍兴味儿,从咸亨酒店的茴香豆到鲁镇的社戏,足见故乡情结已扎根于先生心底。探访鲁迅故里,从井然有序的深木色家具中不难看出先生严谨庄重的家风,百草园如往昔般朝气蓬勃,松软的菜地中长着一排排圆乎乎的菜,我不禁脱口而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三味书屋的竹门内,正中的牌匾下面便是那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像,刻着“早”字的书桌静立在书房中。鲁迅生在绍兴,长在绍兴,为父亲买药,刻苦读书,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后来这种责任感逐渐演变成深厚的家国情怀。最终,鲁迅成为景区门前那四个浑厚有力的金色大字——民族脊梁的代表。同时,他也把绍兴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与鲁迅同时期的还有“鉴湖女侠”秋瑾。故居和畅堂是她曾经生活、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秋瑾应邀主持绍兴大通学堂,为民主革命培养人才。想当年,秋瑾就是在这座白墙黑瓦的住宅内夙兴夜寐,伏案攻读经史书籍,奋笔写下忧国言志的诗文。生长在绍兴,革命的一腔热血在绍兴翻涌凝聚,最终也在绍兴古轩亭口从容就义。她在提审供词中写下流传百年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她的一身侠骨和刚烈的民族气节长留绍兴,经久不衰。

绍兴不但有江南如梦如诗般的浪漫,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名流志士。它在时代的风雨中历尽沧桑,却依旧颔首静默,深沉不语。乌篷船仍在沟渠里摆荡,绍兴是名士心中永远的故乡。endprint

猜你喜欢

秋瑾乌篷船绍兴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作品集
乌篷船
乌篷船,一袭烟雨枕江南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乌篷船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秋瑾与吕碧城的闺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