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
2018-02-05张倩
张倩
摘 要:她是一名特立独行的女性,她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是胡兰成笔下的“民国才女”,她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总是透露着丝丝苍凉,丝丝忧伤。张爱玲的美学被称为“苍凉美学”,今天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就其《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顾曼桢;顾曼璐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她的美学也因此被称为“苍凉美学”。在她那些苍凉的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着种种无奈与悲剧,本文主要围绕《半生缘》中几位女性的悲剧人生展开阐述,体会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凉气氛以及人物命运的悲哀。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他们彼此曾经都是有缘人,最终却各奔东西,其间包含了太多无奈与惶惑,承载了太多心酸与苦痛。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世钧和曼桢18年的悲欢离合贯穿整部小说,同时辅以叔惠、翠芝、慕瑾、曼璐和鸿才等人的情感纠葛,全面地展示了人物在时代大转型时期沉浮、蜕变的痛苦历程。
1
顾曼璐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她也曾有着自己深爱的男子,但是为了解决家庭的生活窘境,中学还未毕业的曼璐便出来做了舞女,从此走上不归路再难回头,对于她,张爱玲这样描述道:
“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述无不体现了曼璐人生的凄惨与无奈,那一个个“黑隐隐的手印”让她的生活里永远都笼罩着一层乌云无法散去。这样的曼璐让人同情,让人心疼。
曼璐嫁给祝鸿才,原本打定主意跟定他了,只想做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过一份哪怕是粗茶淡饭的安稳日子,但那个“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的鸿才是个吃喝嫖赌的混混,竟然发了财,整日不着家,年大色衰的曼璐则落下一身病,不能生育,备受奚落冷落。这时的她一定是无奈的,是怨恨的,那么卑微不幸的曼璐只能在不安稳中自寻“安稳”了。再加上她的初恋情人豫瑾爱上了曼桢,她彻底崩溃了,她恨曼桢,恨她恨入骨髓。终于,她为了自己将妹妹推向深渊,把曼桢和世钧拆散,囚禁曼帧,使着拙劣的手段让曼桢为祝鸿才怀上孩子,这样的曼璐又是可恨的,让人憎恶的。
2
顾曼桢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且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女性,在她与世钧的爱情当中,彼此都深爱着对方,但是他们的性格里都有着隐忍不发、委曲求全、沟通不良的一面,这也是后来两人误会越来越深,最终无法挽回的主要原因。
种种外在的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使得世钧丧失自我,尽管他一再地说他不介意曼璐身份,但一旦面对压力,他终究还是只能以社会大众的“他者”眼光来看待此事,以致于他对曼桢说“我就根本否认你有姐姐”,曼桢当然无法接受,最后两人闹得不欢而散。这时曼桢又在姐姐的圈套下被强暴,被囚禁,顾太太得知后,“急得眼睛都直了”,但在曼璐的一番巧言开导下也无可奈何,最终同意了曼璐让她们都搬到苏州的安排,以避免世钧来找寻。顾太太终于做了暴发户女婿女儿的帮凶!母爱、亲情,这些历来被赞颂的伦常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遭到了颠覆。这种种的打击使得曼桢和世钧穷途末路,最终分道扬镳,两人再也回不去。
后来曼桢为祝鸿才生下了儿子,好不容易逃脱了祝家的牢笼,想去寻回她与世钧的爱时,世钧早已不在原地,而曼桢也为了照看儿子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嫁给祝鸿才。“她现在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确切的信念,觉得无一不是渺茫的。倒是她的孩子是唯一的真实的东西。尤其是这次她是在生死关头把他抢回来的,她不能再扔下不管了。她自己是无足重轻的,随便怎样处置她自己好像都没有多大关系,譬如她已经死了。”哀莫大于心死!以前那个充满朝气、勇挑重担、沉毅又娴静的曼桢的确已经死了,现在的她只有麻木、呆滞地活着,在不能忍受中忍受,只有唯一的愿望——为了孩子。虽然曼桢生不如死般的生活并非“情欲主宰”下的选择,但这的确是她“自己掘的活埋的坑”。如果说以前的苦难是他人的罪过,而今的不幸则是她自己难辞其咎的,更加令人痛心不已。这的确是最大的悲剧,作者如此写来使得作品愈显高明深刻、彻骨寒心。
总之,《半生缘》成功地塑造了顾曼桢和顾曼璐两位悲剧女性形象,张爱玲透过作品中两人的悲剧人生,揭示了处在于封建主义价值观下的女性走向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封建主义的思想不仅仅是当时女性所面对的一个悲惨的社会现实环境,更是当时女性性格深处的烙印,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鼓励女性要真正走向自我的解放。千百年来的封建主义禁锢了女性的思想,使得她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失去自我,走向自我牺牲的悲剧,这是中国女性的悲哀,即使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也依旧有类似现象发生,这值得我们深切反思。
参考文献:
[1] 陈涛.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04)
[2] 徐杏嫦.浅析《半生缘》的悲凉韵味[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3] 王朝彥.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