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2-05蒋春丰卫晨曦
蒋春丰,卫晨曦,章 威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 210037)
1 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江苏省地属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有长江、太湖、淮河、沂沭泗四大水系交汇,省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大部分河道水系融会贯通,其中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纵贯全省,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宝湖、邵伯湖和太湖6大湖泊,成为江苏省跨流域调水的骨干河道。同时,江苏处在南北气候过渡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江苏省水资源有着明显的特征。2017年江苏省平均降水量1006.8 mm,折合降水总量1026.4亿m3,比多年平均增加1.09%,入境水量(不含长江干流)达到547.1亿m3。但江苏省过境水较多,受到水利工程和资金方面的限制,可利用水量并不多。2017年,江苏省水资源总量为392.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95.4亿m3,地下水资源114.5亿m3[1]。
江苏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水结构也有着明显差异。第一产业是江苏省的用水大户,用水总量280.6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达到247.8亿m3(占第一产业用水量88.3%),可以计算得出,农田灌溉占江苏省总用水量的53.2%左右,林牧渔畜约占全省用水总量的7.0%。
从不同流域来看,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生产和城镇环境各方面用水量都比较多,高达238.6亿m3。而长江和太湖流域用水量总和(分别为107.1亿m3和120.2亿m3)都不及淮河流域总用水量。从不同区域来看,苏北地区用水量最多(192.2亿m3),占总用水量的41%,位列第二的是苏南地区,用水量为172.3亿m3,苏中地区用水量仅占总用水量的22%(102.4亿m3)[2]。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工农业用水竞争加剧,加上南水北调新建工程水量北送要求提高,可供利用的农业用水量将进一步降低,加大了农业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一般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减少,农业用水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急切问题。
2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2017年入省境水量(不含长江干流)547.1亿m3,出省境水量210.5亿m3,但仍旧属于缺水省份。苏南地区水质型缺水和苏北地区资源型缺水并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南部地区降雨量丰富而北部地区干旱少雨,同时水资源污染也很严重。
由于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影响,江苏省不同城市农业水资源状况相差悬殊。总体上看,地下水分布区,地下水资源相对充足,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可以基本保障农业灌溉的需求。江苏省北部地区地表水缺乏,需要依靠超采地下水进行灌溉,目前受到地下水压采、限采政策影响,苏北地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2.2 地表水蓄水能力严重不足
江苏省虽然有着丰富的过境水资源,但本地水资源总量只有392.9亿m3,全省总用水量达到465.9亿m3,省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地表水资源总体不足,根据《2017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地表水资源量仅有295.4亿m3,年径流深289.9 mm,比2016年减少51.2%。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使得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大大加剧,水资源的优势变为劣势。
2.3 集成节水措施应用率低,水资源被浪费
江苏省乃至全国仍然没有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农业灌溉体系,缺乏有效合理的灌溉管理和调配,农田多数情况下灌溉量过高,导致农业水资源严重浪费。江苏省在2005年以前仍旧以漫灌、串灌等粗放型用水方式进行农业灌溉,2005年后将科学用水的概念引入农业用水,高耗水的农业逐渐由传统的漫灌、串灌等粗放型用水方式向滴灌、喷灌等集约型用水方式过渡。
江苏省农田灌溉耗水2017年为191.2亿m3,耗水率达到77.2%,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3.5%。用水指标数据表明,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27.0 m3,短期内农业仍是高耗水产业,苏北地区现代农业起步晚,进程慢,地区水资源短缺,集成节水措施应用率低,水资源浪费情况比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严重。
2.4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造成水资源浪费
目前,江苏省农业种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生产者对标准化生产的认知度还不够,并没有节水意识,也没有使用科技种田的主动性。在江苏省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年龄50岁左右的中年农民,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维的制约,文化科技素质也不高,环保节能意识差,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掌握并不到位,并不能够有效节水。同时,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部分地区仍然延续着漫灌、串灌等粗放型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浪费。
3 对策分析
3.1 综合节水措施并举,提高用水效率
3.1.1 加大农业节水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江苏省农田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到202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39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达到340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8.8%和50.0%[3]。目前,江苏省节水工程形成粮食作物以管道灌溉为主、蔬菜以喷灌为主、水果苗木以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农业节水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的推广普及,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水资源灌溉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3.1.2 加强用水计量收费管理
按照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080号)要求,自2017年开始,江苏省全面开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颁布了《江苏省农业用水价格核定管理试行办法》,旨在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落实精准补贴节水奖励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为彻底改变“大锅水”的局面,江苏全省积极进行农业水权分配和农业用水管理,逐步实施分类水价、阶梯式水价政策,做到用户节水有奖励、浪费加价收费。此外,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实现管理上的节水。
3.1.3 实施高效的节水技术
常见的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有地下渗灌、微灌、滴灌、喷灌、涌流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等。江苏省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选择与该地区自身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条件完美匹配的工程节水技术,然后大力推广实施,有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江苏省应积极发挥区域协同效应,苏南地区应将其先进的科技化、专业化农业用水技术传播到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北和苏中地区也应该加强节水技术引进和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全省在实施高效节水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可持续发展。
3.1.4 推广应用激光平地技术
地面灌溉是江苏省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因此土地的平整度直接影响灌溉用水量和灌水均匀度,平地技术成为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关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激光平地技术可以实现节水9%左右。水浇地应全面实施激光平地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确保实现“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将农田灌溉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59的目标。
3.2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加灌溉供水量
水源综合情况显示,江苏省2017年水资源总量392.9亿m3,总用水量465.9亿m3,总耗水量260.0亿m3,耗水率55.8%。水资源供需之间仍然存在缺口,其中耗水大户农业灌溉缺口最大,除了节流,开源也是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3.2.1 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地下水
2017年,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 g/L)为114.5亿m3,比2016年减少30.2%,与多年平均基本持平。2017年末浅层地下水比年初增加了11.4亿m3,各流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淮河流域增加最多,为8.2亿m3。同时,根据《2017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江苏省当年全面完成地下水禁采任务,压缩地下水开采量6000多万m3。到2020年,受到深层地下水压采控制目标的限制,全省深层地下水农业供水量仍旧呈现减少的趋势,但仍有一定的开采潜力[4]。
3.2.2 开发利用城市再生水
根据江苏省政府要求,到2020年,苏南等排污量超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地区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处理规模的30%。而江苏集中充沛的污水为再生水开发利用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因为农业用水量巨大,且水质要求一般不高,国内外不少地区使用城市再生水进行农田灌溉[5]。目前,江苏省灌溉一般直接由河道取水,因此全省必须转变思维,努力挖掘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潜力,并将其推广至条件适宜的大中型灌区。
3.2.3 开发利用雨洪水
根据相关研究和经验,扩挖加深一二级河道能够促进雨洪水调蓄工程建设,增加雨洪水的调蓄能力。根据区域气候和地理条件,江苏省可以将汛末雨洪水和干流生态退水作为蓄水水源,在有条件时可以利用水库、塘堰等蓄水水利工程作为灌溉水源,缓解农业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3 核减灌溉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除了开源和节水外,要实现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农业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还需要核减灌溉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本着以水定地的原则,江苏省应严格控制总灌溉面积,合理调配农业种植结构,最大程度地实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优势和劣势来配种农作物,选择最适宜的灌溉模式,把农业灌溉用水降下来。
4 结语
江苏省农业水资源缺乏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才能逐渐缓解的问题。通过阐述江苏省现阶段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节水与开源并重、核减灌溉面积与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等对策,希望能为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有效助力,从而提高省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进而提高省农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