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的影响
2018-02-05李秀华
李秀华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 456250)
心脏骤停会引起泵血功能消失,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缺血缺氧,多表现为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扩大,意识丧失,严重时甚至出现死亡。心脏骤停常用的抢救方法为心肺复苏,但有研究指出,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经心肺复苏抢救后依然会因大脑的缺血缺氧造成死亡率上升[1]。笔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脏骤停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鹤壁市浚县人民医院109例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进行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脑电图等均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中途转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29~67岁,平均(47.81±4.11)岁;心脏骤停时间为1~8 min,平均(4.11±0.32)min。观察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27~68岁,平均(47.31±4.23)岁;心脏骤停时间为1~9 min,平均(4.42±0.37)min。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依据《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进行心肺复苏后,给予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呼吸机辅助、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2.1 观察组 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将降温头盔及降温颈围分别戴至患者的头部及颈部,采用亚低温仪进行降温,维持温度33~35℃,维持时间24 h。24 h后缓慢升温,恢复至正常体温。
2.2 对照组 给予传统头部冰帽降温法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采用大脑功能评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4]。良好转归:功能独立,但伴有轻微残疾;中度残疾:功能独立,伴有明显残疾;不良转归:功能不能独立,伴有严重残疾,或者植物状态;死亡。②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降温时间: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进行评价[5]。APACHEⅡ评分包括急性生理学评分、年龄评分以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大项,共计71分,分数越高死亡率越高。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降温时间。③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3.2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良好率为43.64%,高于对照组的20.37%(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脏骤停复苏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APACHEⅡ评分与降温时间比较 观察组降温时间、APACHEⅡ评分在心肺复苏后3、7 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骤停复苏患者APACHE Ⅱ 评分与降温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低血压2例,高血糖3例,心律失常3例,电解质紊乱4例,肺部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对照组低血压4例,高血糖5例,心律失常5例,电解质紊乱6例,肺部感染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极为危重的急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引起心脏骤停的病因较多,常见的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原发性心肌病、瓣膜病等[6]。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主要的急救措施,但心肺复苏成功后,仍然有部分患者因大脑缺血缺氧性损伤而导致死亡[7]。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患者大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脑保护方法为亚低温治疗,亚低温能调节患者脑部的血流量,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及自由基的生成,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降低神经元的凋亡及坏死,同时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部坏死面积,对于降低颅内压及脑水肿亦有积极的治疗作用[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降温时间、复苏后3 d和7 d APACHE Ⅱ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能够快速降温,对脑代谢及耗氧量降低效果更为明显,且对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刘胜利[9]、牟志芳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氧自由基,降低神经元坏死,降低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杨志华.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6):127-128.
[2]李春盛,季宪飞.2010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4):253-256.
[3]李海娜,兰超,李莉,等.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1):58-61.
[4]谷强,张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4):1179-1182.
[5]薛继可,冷巧云,高玉芝,等.急诊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28-34.
[6]曹春水,黄亮,吕农华,等.应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2):128-131.
[7]唐从耀,黄欣,张晓瑜,等.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00-2001.
[8]张婷,胡蓉峰,张加群,等.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A):28-30.
[9]刘胜利.亚低温治疗对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5):1537-1539.
[10]牟志芳,董跃福,李勇,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