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霞客游记》与文学的关系

2018-02-04张诺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徐霞客文学

张诺

摘  要:《徐霞客游记》是古代著名的地理专著,是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历实地考察留下数量庞大的资料,再由后人整理而成。从文学的视角去审视可以发现它与文学的关系其实密不可分。它不仅有记录历史的真实性,也有着极强的文学性,是一部科学性与文学性并兼的作品。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文学;徐霞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徐霞客游记》在我国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主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当地的地理、地质、水文状况以及对植物的细致观察,内容宏赡,篇幅浩大。徐霞客首先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而广为人知的。《徐霞客游记》因其极丰富的地理学价值,历来被人们视为一部卓越的地理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将其列入了“史部·地理类”。它在科学史上,尤其是地质学,植物学等方面成就斐然,却很少有人讲其去文学相关联做探讨。

《徐霞客游记》与文学是否存在关系这一问题其实早有定论。《徐霞客游记》早在手稿时期,名气已经很大,在当时人们将其作为优秀的山水游记,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钱谦益称其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称《徐霞客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鲁迅对这部作品同样评价很高,有“独,鹤,与,飞”四字为题跋。这些文学评价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不仅仅是记录古代中国地理状况的专著,还有着很高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

从文学体裁上看《徐霞客游记》采用日记体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带领读者感受大好河山。记游类的文学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迹以及抒情性和文学形式的状物抒情描写。单从作品本身来说,以上特点它都具备,且能将文字提炼地更为简洁精炼却不失韵味,这也是这部作品文学性的表现。以《游黄山日记》中的一日为例: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时间是“初二日”,一路随作者的视角转换地点。仅一百多个字,写出作者一天行程,且山势险峻,道路艰险也全部道出,无分毫的累赘。以日记体的方式进行叙述,行走过程与阅读过程并行,读者也跟随着情绪与作者感情一起层层推进。奇险的景色与未知的行程,很容易造成一种神秘的氛围,作者以日记体方式叙述,则仿佛是带领读者进行探险一般。

独特的作品风格可以展示出一个作家的文学水平。从作品风格上来看,徐霞客坚持的原则是写实与求真,然而笔力非凡的作者在作品对真实的描写中还展示出文学的色彩,即天然质朴、不事雕琢的气质。《徐霞客游记》中充满了严谨求实的学者之风,却并非毫无生趣。朴素的描写中仍有强烈的审美享受,展示出作者天才的艺术感染力和创作造诣。仍以《游黄山日记》为例: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僧一群从天而下……

作者在雪后登黄山,已感叹黄山之奇,又见到山中怪松,高矮各异,作者对此甚是惊喜,最后一句则更是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功力:雪后山险,山中的僧人行路迟缓,“冉冉”二字可见僧侣步履平稳,心境超然。而山险则由“从天而下”淋漓尽致展现给读者。潘耒对作品曾有“排日编次,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这一评价已经十分独到的点出《徐霞客游记》的文章风格。

小说,诗歌和散文等题材的作品中常常会塑造出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徐霞客游记》并非小说,却富故事性,并非诗歌,却有优美质朴的意境。在作品中,作者并非着意描写,而读者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作者精神的感召,在心中勾勒出作者的形象。这样的文学感染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作者所遵从的真实描写的感知,这种感召人心的力量正是其与文学割裂不开的一个有力证据。徐霞客是怀抱着探险和记录的愿望出发,与单纯的观赏游玩不同。雪后一人拄杖登山,山中遇大雨,江中遇险滩等都是途中常见。作者除坚韧的意志外,还有对理想自然的饱满热情。

除了作者个人形象在作品中十分突出之外,《徐霞客游记》里还塑造了为数不少的僧众形象,虽多记录只言片语和一二动作,晨昏诵经,种地耕田,他们出没于深山之中,在作者的描绘下也颇有几分超脱世俗的意味。他们身上有着很强真实性,打坐念经,在山中修行。然而,作者笔下的僧人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性,他们不会沾染世俗里的功名利禄,恪守着内心的准则,在作者行游过程中扮演者帮助者与朋友的角色,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们的形象特点突出,这样就为作者笔下的这一人物形象蒙上了文学的色彩。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简洁精炼,洗尽铅华,没有过多繁缛的修饰,融奇崛于平淡之中,笔下文字即是眼前之景亦是心中真情。作品中不少写景的优美段落,比如《楚游日记十六》里:

是夕月明山旷,烟波渺然,有西湖南浦之思。前一夕,江涨六七尺;停一日,落痕亦如之……其上有大树一株,正当崖顶。更有上崖一重内峙,有庵嵌其间,望之层岚耸翠,下挈遥江,真异境也。

这样的景语与情语相融的文字在文中并不少见,又如“其室三楹,东向寥廓高远空旷,室前就石为台,缀以野花,室中编竹缭户,明洁可爱。”这些段落语言清丽动人,诗意盎然。徐霞客语言文字简洁,他又是富有文学素养和天赋的人,作品极具可读性,文字简朴而真诚。

徐霞客有超人的意志,因而能见他人所不见之奇景,闻他人之所未聞之奇事。他毋庸置疑可称得上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兼有科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审美,《徐霞客游记》至今能够吸引读者,不仅在于它包孕着历史的真实,更因为它还包含着文学里感召人心的力量。它是一部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带有文学色彩,富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徐霞客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RIGHT TO ROAM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徐霞客志在四方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