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关键技术探讨
2018-02-04张国生
张国生
摘 要:大斑病是威胁玉米健康生长的常见病害,始终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问题,不仅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还使我国玉米产业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防治大斑病一直是玉米种植人员的心病。本文就此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症状进行简要概述,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探析。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2161
玉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虽然我国玉米种植范围很广,但是由于病害的影响,使我国玉米产量大大降低。影响玉米生长的病害有很多,大斑病就是最主要的一种。因此对大斑病防治方法的分析十分重要,通过分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症状,找到防治大斑病科学有效的方法。
1 大斑病的发生症状
大斑病的主要症状是危害玉米的叶子,在玉米生长的整个阶段都可能会感染上该病症。但是一般情况下,在玉米抽穗的后期病发几率较大。大斑病是从玉米的下部叶片开始蔓延。在病发的初期,主要表现为叶片上会出现一些小斑点。在病发严重时,甚至整个叶片都会枯萎。如果种植区域的湿度较大,受病叶片还会生出灰黑色的霉状物,这也是人们所经常见到的受病症状。受病的玉米叶片呈现灰黑色,玉米果穗干瘪下垂。说起大斑病的病原就要分析玉米种植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地区的发病因素各不相同,例如:在东北,引起发病的主要产生于种植区域散落在田间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在第二年温度、湿度都适宜的时期产生出大量的分生孢子,从而传播到各个玉米植株上,形成病症[1]。
2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并且每年都在逐渐上升。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病害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大斑病就是玉米种植中的常见病症,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极大地阻碍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因此,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种植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使用恰当的方法,从根本上防治大斑病带来的危害,从而保证玉米的质量,促进我国种植业健康向好发展。
2.1 选择抗病品种
要想防治大斑病,就要从源头抓起。首先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要精心挑选优良品种,选择自带抗病特性的品种,玉米品种质量的保证是防治大斑病最有效的手段。选择自交系的新品种是防范大斑病大规模蔓延的最主要的方式。近年来,玉米自交系丹598的成功培育,为今后大斑病的防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种植需要来选择优良品种,在病症频发的地区要选择抗病性极强的品种;还要注重对玉米品种进行合理搭配,以免玉米品种单一,使玉米大斑病从源头上得到防治。
2.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提高农业治理水平。这需要从几方面来注意:要合理的调整播种期。在玉米播种期的选择上,应适当早播。施足基肥,做好施肥培土工作。适当减少耕种区域的湿度情况,使玉米植株更加健康;要科学合理的施肥,玉米的种植应以有机肥为主,将多种性质的肥料结合起来进行有效使用。使玉米生长期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就是玉米植株的种植空间,在种植空间的选择上要施行宽窄行种植的方式,使田间能够接受到良好的通风和光照,从而提高作物的抗病性;也要注意合理的轮作,在种完一茬玉米之后,要将田地间清洁干净。对于患病秸秆要及时清除,尽量避免将秸秆做为肥料来使用,控制大斑病的蔓延。
2.3 喷洒防病药物
通常情况下,我国玉米都是采用密植的方式种植。因此,在药物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应的药物和药物使用方法。还应注意在发病率高的地区要及时进行喷洒药物。并且,药剂要按照玉米发病情况合理调整比例,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药物,按照合理比例喷洒。
2.4 施行測报制度
对玉米大斑病进行有效防治,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预测播报制度。不仅可以对种植人员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还能够极大地促进玉米养殖业的发展[2]。在大斑病高发区,要选择专业的人员来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发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要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实时通告。一经发现田间的病株,而且病态有蔓延的趋势,并且近期湿度将增大的情况下要及时播报。
3 结论
随着我国种植业的不断发展,玉米防病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玉米产量仍然受到病害的严重威胁,大斑病就是危害玉米产量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科学有效的防范大斑病对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都是至关重要的,防治大斑病除了采用一定的药物方法外,还要注重种植期间田间的管理和培育初期品种的选择,总之,防治大斑病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
参考文献
[1]于舒怡,李海春,周如军,等.辽宁玉米大斑病流行检测及原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7):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