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2018-02-04路会军
路会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举实例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能直观表现出所学知识的规律,还能培养学生在面对大量事实时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师要重视给题目归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一类题的方法,不仅不用单纯地去记忆规律,还要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单纯的模仿与记忆,通过实例练习,形成建立于理解之上的记忆才能是深刻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例;总结规律;解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8 )04-0027-0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什么,只要能够引起兴趣,就会乐在其中,即使付出再多也不觉得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由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数学老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解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只要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且能总结…规律的题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如果难度太大就会使他们感到压力,望而却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给题目归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一类题的方法,学生对此种方法乐此不疲。
如数学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题目:一个乘法算式,其巾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5倍,商( ),余数(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则它的体积( )。这类题目经常以填空或选择的方式出现。有的学生被这种题搅得头晕脑胀,不胜其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而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目呢?笔者认为应该追根溯源,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小数乘法”,其中学习了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后,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根据125×8=10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12.5x8=
1.25×8=
0.125×8=
12.5×0.8=
1.25×0.8=
0.125×0.8=
这道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掌握情况,但同时也可以根据这道题目归纳出乘积的变化规律。横看第一排和第二排,可以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当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时,积就扩大或缩小倍数的乘积倍。学生看着具体的题写得数还并非难事,难就难在脱离具体数量后的题目了。如,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乘积扩大了多少倍?如果把问题再加深一步:两个因数,一个扩大10倍,另一个缩小2倍时,乘积会怎么变化呢?对于类似这样没有给出具体数量的题目,学生更会感到无从下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如果这类题用字母来表示数,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为了降低难度,笔者示范性地举例来说明。如5×2=10,5扩大10倍是50,2缩小2倍是1,于是50×1=50,10扩大5倍是50,所以这道题的乘积扩大了5倍。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举个不同的例子来计算,并把很多不同实例列举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结果学生发现,无论这两个因数是多少,乘积都扩大了5倍,积的变化只跟这两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有关,跟两个因数原来是多少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其中的一个算式的结果就可以代表任何一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在举例过程中,有的数比较大,或者有的不能被2整除,教师要加以启发点拨,学生归纳总结,举例时数要尽可能小,还要能整除,以便于计算。最后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举例,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推算出结果。教师授之以“渔”,学生便有了吃不完的“鱼”。
这种用举实例解题的方法不要怕花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去理解、消化,因为这不仅仅只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还培养了学生在面对大量事实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不仅不用单纯地去记忆这个规律,还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记忆也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记忆。学生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举实例的方法来解决。
一、利用公式解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3倍,宽扩大2倍,面积扩大多少倍?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5倍,面積扩大多少倍?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扩大4倍,面积扩大多少倍?
4.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10倍,高缩小2倍,面积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5.一个长方体的长不变,宽和高各扩大4倍,体积扩大多少倍?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缩小到原来的},那么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7.圆的半径缩小2倍,则周长缩小几倍?面积缩小几倍?
8.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扩大6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2,体积怎样变化?
9.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几分之几?
10.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之比是4:5,底面积之比是3:7,圆柱与圆锥高的比是几比几?
类似这样的题目不胜枚举,并且随着年级升高,学到的公式越来越多,问题的难度也逐步增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用举实例的办法解题,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第10小题:可以假设圆柱体的体积是4立方米, 底面积是3平方米,则它的高就是4÷3=4/3米,再假设网锥体的体积是5立方米,底面积是7平方米,那么它的高就是5÷1/3÷7=15/7米,于是得到网柱体和圆锥体高的比是4/3:15/7,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28:45,问题得解。这样解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降低了难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学生有了这个法宝,再也不怕这类题目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二、应用题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达乙地用5小时,返回时速度提高20%,这辆车返回时少用几小时?
对于本题,有的同学用工程问题解决,5-[1÷(1/5×20%+1/5)]=5/6(小时)。可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解决方法不好理解,那么,可以举实例来解题。假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0千米,去时的速度为100÷5=20(千米),回来时的时间为100÷[20×(1+20%)]= 25/6(小时),回来时比去时少用5-25/6=5/6(小时)。由于路程、时间是已知的具体数量,而学生对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极为熟悉,所以用列举具体数量的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答。
2.一辆汽车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可以假设这段山路为80千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80×2)÷( 80÷20+80÷40)=80/3(千米)
3.某校籌集到一笔资金,可以买300张课桌,或者可以买600把椅子,如果用这些钱购买成套的桌椅,可以买到多少套?
可以假设这笔资金共6000元,列式为6000÷(6000÷300+6000÷600)=200(套)
三、余数的变化规律
A÷B=8……5,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那么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很多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理所当然地认为商不变是8,余数也不变仍然是5。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错了,如果举例的话,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例如85÷10=8……5,85和10都扩大10倍,变为850÷100=8……50,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余数也扩大了10倍。
以上几个类别的题型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虽然它们的知识点不同,但它们有着相同的解题思路,这是它们内在的联系。这类练习培养了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经验和体验。学生通过解答这类题目,也感受到了其巾的奥妙,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是美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符号美,图形美,同时也体现在规律美。很多结论的得出都是对大量的实例进行的规律性总结。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承载着这样一项伟大的使命,我们每个教师都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