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高下
2018-02-04孙豫轩
孙豫轩
灯光从天花板上轻柔地洒下,画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朦胧起来,用作写生教具的鲜花和水果越发动人,而我却坐在这暖黄的灯光中,愁眉不展。
我面前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一位女郎斜坐在一把沙滩藤椅上,慵懒地眺望远方,脚边是一只长毛的牧羊犬,背景是一片波涛涌动的大海。此时,画布的背景色已全部上好,牧羊犬也画上了毛发,显得生动不少,只是那略显忧郁的短发女郎,我总也画不出原作的感觉——这是我的一幅临摹作品。
我贴近画作仔细分辨,却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对:比例和谐,线条柔美,但总感觉与原作有细微的差别——到底差在哪里呢?
“是皮肤颜色的问题啊!”身后突然响起美术老师清亮的声音。我又惊又疑,条件反射似的把调色板递给了她。
只见她瞄了一眼原作,便自信地拿起画笔在调色板上轻快地滑动、调色。我探头一看,大惊失色——画皮肤怎么能用灰黄色呢?!
紧接着,她又混入了一些绿色。我不禁惊呼:“老师,老师,没有这种肤色啊!”
但她并未作答,只是挑起那灰不灰黄不黄的颜色,“哧——”盖住了我原先涂在女郎手臂上的白色。我倒吸一口凉气,小心脏“怦怦”直跳:老师,您别吓我!
她见我苦着一张脸,淡然解释道:“你拿着原作站在远处比对着看看,是不是和谐了很多?你一直在修改眼睛,其实不是眼神的问题,只是肤色太过白亮罢了。”
这只是我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后来却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皮肤怎么可能是灰黄色的呢?
直到那天的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跑道上抱怨为什么阴天还要上体育课,而我正好弯下腰放水杯。突然,我看到了自己的手臂——平日里浅黄的皮肤在阴天光线不足的时候竟然变成了灰黄色,而蓝绿色的血管也因刚才的剧烈运动在清晰地“跳动”着!我抬头,乌云密布,薄暮暝暝,想必那画中的女郎正是置身于这种天色的海边,而灰黄的肤色更能表现出她心中的忧郁。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绘画的真谛。许多人说绘画很简单,不过是涂抹些顏料罢了,其实不然。颜色的运用十分考验绘画者的功力,或许一点儿细微的差别,便能看出是名画还是习作,构图与笔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后,我开始揣摩名画的细微之处:雷诺阿画少女的脸庞时会点上些许淡淡的柠檬黄和湖蓝来表现阳光在肌肤上跳跃的动感;毕加索会把看似张扬怪诞的人物线条涂得严严实实、工整平滑;莫奈的面作看似雾气蒙蒙、氤氲混沌,笔法却有条不紊,这也是极其贴近现实的——雾再浓,雾巾之物也不会扭曲变形。
细微之处见高下。这些动人的细节彰显着画家对生活独到的观察和对艺术极致的热爱。也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决定了绘画者是一位普通画匠还是一位大师。然而,要处理好这些细节并非朝夕之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或许,这正是人们敬仰那些大师的一个原因吧。
佳作点评
本文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缘事说理,以小见大,在生动的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生发议论,抒发情感,表达切身感悟,阐述生活哲理。文章构思巧妙,欲扬先抑;行文从容不迫,水到渠成。结合绘画学习,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可读性强,真实自然地体现了“我手写我心”,堪称佳作。
(高晓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