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

2018-02-04吕娟杨青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济带新疆民族

吕娟,杨青

(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所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枢纽作用,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最具地缘、区位和人文优势的核心地带。

一、新疆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分北、中、南三道和中亚、西亚、南亚连接欧洲和非洲。新疆在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边疆屯垦戍边、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一)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新疆是连接我国内地,辐射南亚、西亚、中亚的重要枢纽[3],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便捷、安全,区域国际商贸、出口商品加工、物流通道建设初具规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二)推进欧亚合作的战略前沿

新疆是丝绸之路穿越境内并进行汇集的关键区域[4],就我国古“丝绸之路”而言,它是东西方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是我国通往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波斯湾和印度洋四大海域的陆路通道,也是我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北非各国之间开展合作交流的核心区域,是推进欧亚合作的重要战略前沿。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

新疆自然资源丰富,出口加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扩大开放[4]、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新疆地方文献的特点

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具有一定史料和学术价值的文献,属于某一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5],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资料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新疆地方文献,指反映新疆地区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记录,它不仅记载了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还记载了当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6]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了解新疆各民族的习俗风情、宗教文化起着重大作用,是新疆地方文化发展的缩影与积淀,具有保存传承新疆地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一)独特的地域性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地理位置特殊,位于西北边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其中11 个地区(州)和33 个县(市)位于边境地区。从区域视角来看,新疆则处于欧亚大陆内陆的中心位置,不仅处在中亚、南亚和东亚的交界地点,而且处于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大量珍贵具有区域性的特色文献。

(二)鲜明的民族性

新疆地区区位地理独特,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我国在经贸、文化等方面内外交流的中枢,这种独特的历史性造就了多民族聚居的客观现实,而这种历史性因素和多民族的现实性因素,也使得新疆地方文献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质。新疆地方志、史书和史料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详细记载了新疆的民族历史。从地方志角度来看,这些文献不仅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还包括文化的、生活的,保存着新疆多民族共同开发地区经济、经贸往来的资料,也后者来看,也可以从中看到反映出的各民族语言文字、建筑绘画、宗教历史等内容,既表现出文献的时代性,又表现在其著作形式的多样化,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

(三)多语种性

得益于新疆独特的地理区位从而民族林立的特征,这些地方文献资源不仅囊括丰富的汉文文献资源,还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献资源。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地方文献可向上追溯至汉代,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而从民族性角度来看,这些地方文献由至少三十种民族语言、近二十种民族文字构成。其中突厥文、栗特文、摩尼文、回鹘文、婆罗米文、梵文、阿拉伯等9 种文字用于记载维吾尔文文献,最普遍使用的是回鹘文。这些语言和文字充分体现出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多语种性。时至今日,仍有包括俄罗斯语、乌兹别克语在内的多种民族语言,以及包括维吾尔族、锡伯族等多种民族文字在新疆地区内被广泛使用。

三、新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正是新疆自身独特的区位地理条件和历史性因素,使得其地方文献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多语种性,这形成了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特有优势,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献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文献的研究。

(一)利用地方文献建设丝路西域文献数据库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它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的一千八百年间,见证了亚欧大陆内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新疆地方文献正是建立在这些国家文明、民族文明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全方位的历史交流的基础上,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丝路西域文献数据库的本质是有关丝路文明学术研究的拓展,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具有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多语种特征的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广泛收集、深度挖掘、有效组织、形成一个民族文献资料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新疆及国内外图书馆,政府,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建立牢固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7],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服务;提高文化知名度,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和知名度,实现新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价值。

(二)构建新疆少数民族文献特色资源库

新疆少数民族古籍与地方文献,相对是弱势文献,反映了民族和地区的原生态现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人力、经费、馆舍等条件采取“因地制宜”[8],做到重点收藏保存民族的本色。新疆民族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庞杂。如维吾尔族古代文献《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喀什噶尔史》等,都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数字化,可以为新疆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弘扬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新疆各民族和周边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并使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重新体现其利用价值,让新疆民族文化信息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明。

(三)整合区域文献资源,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血脉”,是实现新丝绸之路战略“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4]的基础。新疆地区内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高校图书馆是本地文献资源的构成作为各类型的地方文献收藏机构,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会体现出不同特点和各有侧重。具体来看,则不仅包括实物文献,也包括口述文献和资料文献。从实物文献来看,博物馆内的历史遗迹是最佳的文献资料,而从口述文献和资料文献则由各类多媒体文件和纸质、电子资料构成。在政府的参与、协调下,文献资源可以实现集聚效应,使各文献机构的馆藏信息得以共享、采购计划得以协调,不仅能够节约采购成本、维护成本,而且更能够进一步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全面实现区域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互补和互通,从而实现区域地方文献保障体系的系统、全面和完整,把新疆各类型图书馆放到全国图书馆联盟的大环境中,形成“新疆图书馆联盟模式”实现信息共享。

(四)整理开发文化资源,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新疆的地方文献资料中详细记载着区域内的历史古迹、文学绘画、语言文字、宗教民俗等内容等艺术文化内容,极具开发价值。整理、开发、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的文化信息资源,构建面向中亚国家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培训,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信息支撑[4],可极大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为新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保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丰富而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总之,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图书馆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信息源。以新疆为重要的中心枢纽,推动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打造经济贸易和文化科技交流中心,完善与中亚地区各国的交流合作,这就需要使新疆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潜力。新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服务性产业,也需要从文献信息资源出发,提供丰富的自然的、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类文献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疆地方文献资源,从而由桥头堡和中心枢纽的点带动丝绸之路沿线以及中西部区域面,推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中西部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繁荣[4]和大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带新疆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