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初探
2018-02-04常铁洋赵世强
常铁洋 赵世强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综合管廊切实改变了城市市政管线检修时道路反复开挖的局面,有利于防灾避险,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2015年,为了带动全国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积极性,财政部、住建部先后分2个批次选取了25个试点城市开展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并给予中央财政支持。政策的支持以及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综合管廊迎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建设热潮。
综合管廊前期建设一次性投入大,城市需具备较为良好的经济状况才能承担管廊的建设投入。同时,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落后,现有或规划管网规模较小,此时盲目建设综合管廊将无法实现管廊的良好效益,是对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
1 国外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历史及起因
1.1 欧洲综合管廊建设历史
1832年,法国巴黎为了降低霍乱蔓延的风险、控制霍乱疫情,改善城市环境,于当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城市综合管廊,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当时管廊收纳了自来水管线、通信管线、压缩管线和压缩空气管线等[1]。1861年,因综合管廊具有极大便捷市政管线维修的作用,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英国伦敦展开了综合管廊的建设,其管廊收纳了煤气管道,上、下水管道。目前,伦敦市已具有22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1893年,德国汉堡建设了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汉堡市分析总结了其他国家管廊建设的经验,考虑并设计添加了综合管廊的引入、引出功能,此创新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综合管廊的发展[2]。1959年,德国于布白鲁他市建设了收纳瓦斯管和自来水管的综合管廊。西班牙最早的综合管廊于1953年建设于马得里市。瑞典、芬兰等国家综合管廊的建设特点是将管廊建设于岩层中,减少了管廊的工程造价。俄罗斯最早的综合管廊建设于莫斯科、彼得格勒、基辅等大城市的新建或改建道路之下,除不含煤气管外,其他各类管线均有收纳。同时俄罗斯研制了预制构件现场装拼。至今,莫斯科已建的综合管廊长度已达130km[3]。电流。
(8)焊接工艺:
① 施焊原则:小规范(小线能量输入),多层多道焊接(薄层快速焊)。控制焊接层间温度在150℃以内。
② 内壁充氩保护:在点焊前将管子两端用纸板封堵形成气
1.2 日本综合管廊建设历史
20世纪20年代,因关东大地震后东京都的复兴事业,日本开始建设城市综合管廊。此后,因战争等因素,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陷入了一段停滞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各城市新建、扩建道路,日本再度开启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1961年,日本颁布了《共同沟特别措施法》用以指导规范日本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此后,随着综合管廊管理部门逐步设立完善,日本城市逐渐增大的人口密度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日本进入了综合管廊建设快速发展阶段。至2016年,日本已建设了2057km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4]。
1.3 美国综合管廊建设历史
1970年,美国于怀特·普莱思恩市建设了美国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美国因存在城市集中度高、公共空间用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政府不断推进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穿越束河的纽约市综合管廊,总长达1.55km,管廊收纳了电力电信与自来水管线[2]。
综合上述,各国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起因包括便捷城市市政管线维修、缓解人口密度压力、提高公用空间用地效率、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城市建设需要等因素。
2 国内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筛选及地铁建设经验
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历史较短。我国最早的综合管廊于1958年建设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下,随后大同、天津等城市进行了小规模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1994年,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管廊于上海市浦东西区张杨路建设,之后杭州市城站广场综合管廊、济南泉城路综合管廊、深圳大梅沙-盐田坳综合管廊、中关村西区市政综合管廊、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等管廊项目纷纷展开了建设,但此时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2015年以来,我国财政部、住建部先后2个批次筛选了25个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用已通过试点城市的示范,带动全国范围内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发展。2016年2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印发了《2016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用以规范指导2016年各城市申报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工作,最终于2016年筛选了15个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其中指南中主要包括试点申报评审流程,评审内容,实施方案编制3部分内容,评审内容包含了资格预审与竞争性评审2部分内容。资格预审内容中明确了城市申报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门槛性指标包含城区常住人口、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长度、入廊管线种类等。实施方案编制中涉及城市地质水文条件、人口规模、行政区划、2013~2015年财政收支规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审批情况、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区域的地下管线规划或布局情况等竞争性指标。综合上述,国内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筛选的主要评审指标包括人口、行政区划、财政收支、现存及拟建管廊长度、入廊管线种类、现有及规划地下管线情况等。
地铁为城市地下构筑物之一,与城市综合管廊同属于现代基础设施,且具有与综合管廊相同的前期一次性投资额大的特点。我国对于城市申报建设地铁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因此,考虑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参考已设立的影响城市地铁建设申报的指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我国城市申报建设地铁需满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城市总人口、城区人口,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四方面的基本条件,上述指标可总结为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客流量即地铁建设的实际需求性4类指标。
3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指标
综合上述国内外综合管廊建设经验,参考国内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影响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分为城市经济状况、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发展程度、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实际需求性4方面。
其中,城市经济状况包含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城市地方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4个指标。GDP、人均GDP、人均GDP年增长率可较好地反映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地方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反映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决定该城市是否有能力承担综合管廊较大的一次性建设投资。
城市人口规模包含城市总人口、城市年末常住人口密度、市区总人口3个指标。通过上述3个指标可较好地反映城市的基本人口情况。
城市化发展程度包含城市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总行政面积的比例、城市道路长度3个指标。城市综合管廊是城市市政设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城市市政设施的基本情况。城市化率是直观表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总行政面积的比例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密度,可反映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密度等建设发展情况;综合管廊绝大部分建设于城市道路之下,城市道路长度反映了城市交通、市政建设的发展程度。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实际需求性主要体现在目前城市市政管网的基本分布及运行情况。具体包括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建成区供气(含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管道密度、建成区供热管道密度、建成区总用电量、建成区天然气供气总量、建成区集中供热面积等指标。城市建成区管网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该区域市政管网的密集情况,区域内管线种类越多,密度越大,管线情况越复杂,建设综合管廊所能发挥的效益也就越大。
4 结语
随着支持综合管廊建设的政府文件相继发布以及各试点城市管廊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即将步入综合管廊大规模建设阶段。然而,为了保证综合管廊实现其应有的良好效益,避免盲目建设,在建设城市综合管廊时,应首先考虑该城市是否适宜建设综合管廊。应从城市经济状况、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发展程度、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实际需求性4方面的评价指标入手,先在城市水平上进行甄选把控,防止管廊建设的盲目性,从而推动我国综合管廊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综合管廊项目“百年工程”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