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网融合”资源回收模式探索

2018-02-04王云立赵斌杨静武晓燕曹雅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收运垃圾分类

王云立 ,赵斌 ,杨静 ,2,武晓燕 ,2,曹雅 ,2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天津300191;2.天津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技术工程中心,天津30019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垃圾围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数据,中国每年产生近10亿t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t,建设垃圾5亿t。同时,住建部调查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33万hm2。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中央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解决人民大众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中央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和精神,都是在要求加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找出解决“垃圾围城”和“垃圾围村”的办法,那么解决这一棘手现象的根本途径是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处理体系。因此可以看出,资源再生利用与垃圾分类收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 再生资源行业转向国内固废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行业纷纷开始结构调整,过剩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大宗商品需求日渐萎缩,加上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影响,国内再生资源主要品种价格全面下跌,平均跌幅超过50%,废钢甚至跌到白菜价。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较重,再生资源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行业进入有史以来最艰难的阶段,导致大量行业企业停工或退出,退出率接近20%,至少有200万农民工不再从事再生资源行业,回到农村待业[1]。过去的两年里再生资源行业持续低迷,行业前景堪忧。

2018年1月1日,国家作出明确的顶层设计,颁布了洋垃圾禁令,意在通过倒逼方式加快国内回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2]。而对国内再生资源行业的回收体系来说,洋垃圾禁令带来大批需求,将刺激回收在标准、规模、供应周期等方面的改善,最终将指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大步转型。

2 垃圾分类收运势在必行

我国2015年的人均垃圾产生量约为1.13 kg/d,全国范围内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了4.28亿t[3],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t,且仍保持着8%~10%的年增长率[4]。我国城市垃圾长期采用混集混运、笼统堆积、填埋的处理形式。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占地面积已达到5亿m2,约折合5万hm2耕地。中国的耕地面积有1.33亿hm2,相当于全国每666.7 hm2耕地就有0.25 hm2被用来堆放城市生活垃圾[5],很多城市已经找不到土地用于垃圾堆放和填埋。显而易见,生活垃圾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在居民的身边生成堆积,不断压缩人们的生存空间,“围城困局”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6]。在此情况下,由国家出台生活垃圾的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解决我国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3 “两网融合”关键点

资源再生与生活垃圾收运长期以来维持并行不悖的状态,在这两种行业息息相关却又并存的模式里,拾荒人员在两个行业中充当了重要角色。随着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越来越艰难,属于再生资源的垃圾一旦全部流入生活垃圾网络,将给原本就自顾不暇的终端处置设施带来更艰难的负荷。对再生资源行业与生活垃圾收运进行“两网融合”则成为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解决“垃圾围城”的关键。“两网融合”强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垃圾清运体系的融合协作,由于两系统来源一致,两者存在较大的可融合性,同时两者对来源的一致消耗,可以提升再生资源回收效率,达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7],化解“垃圾围城”的尴尬。

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两网融合”是再生资源行业推进改革创新之举。促进两体系合二为一是符合绿色导向的发展之道。现行的再生资源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城市空间和人员严重不足,“两网融合”是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关键矛盾的高效之举[8]。要实现体系的重构,在拥挤的城市中,重新安排空间和人员极为困难,是不可行的,但将再生资源嫁接到已成规模的垃圾清运体系中,则可大大缓解这一难题。

3.1 “两网融合”面临问题

3.1.1 垃圾混合收集和运输

生活垃圾堆积问题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我国民众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水平尚浅,而且普遍持观望态度。大部分公众习惯于对生活垃圾混合投放,即把厨余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垃圾混装,并随意处置。在过去的垃圾清运过程中,环卫系统只负责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缺失分类收集和运输的环节,有些试点社区分类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仍然是混合运输,出现“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参与垃圾分类的民众的热情。

3.1.2 加工利用产业链不完整

长期以来,再生资源行业只关注生活垃圾中可高值利用的部分,如线路板等,其处理产业链中没有承接低值可回收物的加工利用。前期分类仅仅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再利用,因此一旦后端的加工利用不能全覆盖前端分类出来的可回收物,分类也将难以持续。

3.1.3 基础设施不兼容

由于两网长期分离运行,大部分地区分别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点与生活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隶属于公共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按规划统一布局设置。而再生资源回收点不同,难以进入社区设点。整体来看,大部分地区均缺乏专业或综合性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不能将传统再生资源回收点和垃圾收运点进行功能整合。同时,从“两网”资源共享的视角看,环卫系统的垃圾房、垃圾清运车辆等设施、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资源回收,两个系统的融合仍需要从基础设施开始进行统一设计安排。

3.2 “两网融合”原则

遵循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稳妥地推进转型升级;发挥服务民众的作用:为民众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综合平台,按照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规划设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考虑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根据各地区经济水平、资源条件、产业特点和系统自身的发展基础,选择贴合地区情况的转型升级模式,避免重复建设所导致的资源浪费[9];积极推进系统内外融合发展:以项目为交流平台,加快推进系统内外、不同区域之间网络的对接与融合,实现同步发展。

4 “两网融合”优势

从世界范围看,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如日本、瑞士、德国,90%以上垃圾都进行回收和无害化焚烧处理,而这其中垃圾分类并高效回收利用则是关键。因此,“两网融合”可有效减轻垃圾处置压力,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结合当下,我国大力推进以国内资源代替进口废弃物,并将于2019年年底前逐步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此举意在大幅提升国内再生资源行业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提升回收率,进一步解决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环境问题。

当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突破两个系统中不配套的缺陷,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就可逐步实现。这一举措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减轻垃圾终端处理负担,促进国内资源循环利用的必经之路。同时通过整合环卫和资源回收两个系统,可以减少空间、人力、设施的重复投入。最终促使再生资源行业向综合环境服务的转型升级。

5 “两网融合”实施建议

5.1 建立专业垃圾分类-资源再生产业链

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和环卫,将原有再生资源回收从业者融入其中,形成专业回收队伍,通过前期保洁员入户收集,居委会同步指导,促进居民主动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10]。各类回收企业则在后端提供个性化分类服务,可回收垃圾交给回收类企业,餐厨垃圾交给专业的厨余垃圾处理公司,其他垃圾则通过环卫直运[11]。

5.2 加大行业税收政策优惠

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促进优惠政策覆盖更多“两网融合”环节。垃圾回收与资源再生两个环节在运营上仍需要政府主导参与和扶持,在财政投入、税收等方面要有相应的措施刺激行业发展。优惠政策如果只偏重于某个环节而忽略产业链中其他环节,则不能促进“两网融合”形成专业化、闭合性的产业链。如果财政补贴可以参与到多个环节,可以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流入[12],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3 建立完善前端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体系

初期可以鼓励措施为主,对大部分城市垃圾分类进行推广。但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一定要有一套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因此仍需同步制定相应的强制性惩处措施。同时探索垃圾收费制,向产生者付费模式进行过渡,探索实行分类计费,按量计费。引入生产者付费制度,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回收废旧物资,采用相应的经济补贴措施,促进塑料袋和玻璃瓶等低值的可回收废旧物资和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的分类及回收利用。

5.4 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回收

利用手机APP如现有的微信等平台建立“互联网+”社区垃圾回收模式,对居民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积分和预约上门回收。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采取定时定点分类收运方式,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提供便利。鼓励引导居民将分类后的垃圾直接投入收运车辆,逐步减少固定垃圾桶,提升前端资源回收效率,惠及后端再生资源企业,促进“两网深度融合”。

5.5 建立两网大数据系统

我国大多数城市为中小城市、城镇与乡村,可回收利用资源相对分散,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垃圾多级分类目录标准,促进可回收资源进行适度集中处理。由政府出资主导建立大数据系统,配合分拣系统录入当地垃圾分类后的品种和总量,再由后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协会建立上游原料及下游产品需求大数据系统,最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对接,以完善供应链,这将有助于更合理地布局相关企业进行集中处理,达到“两网融合”的最终目标——垃圾减量化及资源化。

6 结语

“两网融合”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进而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垃圾分类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垃圾来源与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做好整体设计,系统化分析,统筹性兼顾全产业链,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相关制度,明确其中各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发挥环卫部门与再生资源企业优势,推进两网合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分类有助于减量回收,但本身不等于减量。不产生、少产生垃圾,才是最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目的。通过实施强制分类、产生者付费等制度,倒逼指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直接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

猜你喜欢

收运垃圾分类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员量化考核指标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