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
2018-02-04曹小林
曹小林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 621000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地形地貌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地质灾害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发生,对当地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现有数据来看,我国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几类,这些灾害的发生都将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将首先对这几类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防治策略。
1 现阶段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灾害
1.1 崩塌
崩塌主要是指重力作用下,比较陡的斜坡(坡度在60 °~70 °)上出现母体崩落、滚动并堆积在坡脚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常见于新构造活动频度及强度比较大的地区,如:强震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暴雨比较集中的地区等。
1.2 滑坡
滑坡主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斜坡自身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岩体或其他碎屑沿着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相比较来说,滑坡对于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在相关新闻事件中,房屋被砸埋、通信设施被切断、道路出现杂物拥堵等状况并不鲜见,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1.3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指山区沟谷中,在暴雨、雪融水等的作用之下,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滚落而下的状况。常见的泥石流形态可以被分为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三类。若某地山体比较陡峭、水资源较为集中且上游有大量的固体物质堆积,当这些区域短期内有大量的水流来源时,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泥石流。结合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泥石流的出现具备一定的周期性,通常集中在暴雨较多的夏秋季节,针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也应结合这一特性来展开。
2 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地质条件等因素都会对地质灾害的出现频率及强度产生一定影响,而这些因素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大都存在难以预测、不可更改的特性。以我国的自然特点来进行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热带和寒温带两大气候地带的过渡地段,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在这两点内容的影响之下,这些地区必然会出现夏季多高温暴雨、冬季较为寒冷干燥的状况。在这样的气候特点长时间的作用之下,旱涝灾害、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出现的频次自然会有所上涨。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境内分布着多条不同的地震带,当某一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时,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会有所升高。从数据上来看,在四川等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他环境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也相对比较高。
2.2 人为因素
结合现有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状态之中,而除了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之外,人为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都没有将过度开发、开垦等对环境的影响重视起来,而人为的搬运、挖掘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导致地质灾害多发。例如,由于煤矿开采而引起的地面裂缝、塌陷、由于过度开垦而导致的泥石流、滑坡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同样会导致地质灾害出现,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那么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之下,地质灾害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会更为严重。
3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对于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对这一工作的开展成效产生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自身职能,切实的将这一工作重视起来。
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展开能达到预期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及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助:(1) 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结合上文中的内容,过度开发、开垦是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那么这样的状况必然会越演越烈,最终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在原有的管理办法中增设责任制,由开发单位或人员负责恢复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面貌。(2) 政府应做好针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上文中已经提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对于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政府应周期性的向当地居民宣传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及针对部分可预估的地质灾害应如何判断。通过此类宣传工作的展开,地质灾害对当地工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能够大幅降低。(3) 成立环境地质灾害专项基金。除了采用一定方法进行预防之外,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也是衡量当地政府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这一点来说,政府可以组织成立环境地质灾害专项基金,以此来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中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这一基金还可被用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资金,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各不相同,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相关研究工作自然能够更好的展开。
3.2 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中也将涉及到大量的人员、单位和企业,因此,相关负责人员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发展需求等做好规划,以此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展开能更好的达到预期。
在实际工作之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完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充分考虑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地质环境是一种资源,针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地质环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状况对当地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进行预估,并在这一因素的限制之下完成开发、开采等工作,避免不加节制的开发导致地质灾害出现。(2) 针对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以预防为主,并与避让及治理相结合,针对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以“谁诱发谁治理”为原则进行规划。对于前者来说,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难以进行精确预估,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确定防治规划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针对此类灾害的预防上,将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避让办法和治理方式当作辅助手段,以此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侵害。对于人为因素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来说,“谁诱发谁治理”原则的应用能有效控制过度开发状况的出现,进而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3) 以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为目标进行规划。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当地政府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应急响应速度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也能更为精确。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之下,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实际工作中引入更多的专业人才,确保这一体系的建立能满足社会需求。
3.3 合理利用高新技术完成地质灾害防治
不能针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预估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后出现大量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的主要原因,针对这样的状况,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通过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展开的有效性。结合现状来说,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卫星云图等技术都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而为了确保这些技术的应用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关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数据观察和探究。由于传统技术的限制,许多自然环境数据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探测和记录,而通过上文中提到的遥感技术、卫星云图等技术的应用,相关人员将能实时的针对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数据进行监测,在深入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展开的有效性将能得到更好的保障。(2) 利用互联网技术展开灾后救援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的响应速度关乎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这一点来说,网络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升灾后救援工作展开的效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之下,救援人员将能更快的掌握地质灾害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信息,并结合这些内容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救援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我国现阶段常见的地质灾害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合理利用高新技术三方面对具体的防治策略做了论述。总的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影响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及发展现状等改进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办法,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影响。
[1] 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35(10).
[2] 张卫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6(22).
[3] 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4] 倪晓辉.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及防治措施[J].建设科技,2016(17).
[5] 戴玲.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2017,15(28).
[6] 张森林,崔立东,赵建,等.陵川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华北国土资源,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