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2018-02-04汪梦云

智能城市 2018年2期
关键词:联网信息

汪梦云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30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与智能移动终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阔市场应用,互联网的市场扩张与增值已经由早期的迅速蓬勃上升逐渐转变为平稳状态,其原有的以“人人互联”为宗旨的连接模式逐渐转变为“物物互联”、“信息互通”的世界连接新阶段。物联网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物联网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也随着各行各业物联设备与互联网络的普及而逐渐加深。以数字为信息源与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万物的互联互通,为世界万物的连通提供信息化渠道,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与新动能,加快现代化建设向智慧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

1 互联网与物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协议将全球的信息网络紧密关联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互联互通虚拟平台。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冷战时期,受限于传统的电路交换电信网络存在一个致命性缺陷:若是在激烈的战争环境导致正在通信的电路中的某一条通信链路或者通信交换机被损坏或炸毁,则整条通信电路将被迫中断,只能重新拨号改用其他的迂回电路建立新的通信电路,极大地影响战场讯息的传递与通话,延误战场战机。鉴于此缺陷,美国国防部制定远景研究规划,旨在研发并建立一种生存性很强的通信网络。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加快,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了我国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访问到互联网上共享的各类信息与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获取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互联网端获取众多共享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实时发生的事件转化为丰富形象的信息表达,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

物联网,简单来说可以定义为用最新信息技术将万物互联互通的新一代网络平台。1999年MIT的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指基于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等非接触式顺自动获取与识别技术的日常应用,以RFID技术为例,其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自动获取目标对象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可以实现对目标地物相关属性数据的获取,当应用于任一目标地物时即可实现对世间万物信息的获取。2008年IIBM提出将传感器设备安装到各个实际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网络即为物联网,通过物联网络的搭建可以将庞大的地球变成充满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智慧地球”。从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物联网的发展起源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但是又具有互联网技术无法企及的宏观性与微观性,物联网的应用标志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同时也带来了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2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异同分析

互联网与物联网二者具有非常深厚且密切的发展渊源,因此其无论是在标准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二者所诞生的时间不同、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不同,所触发的能力与所接触到的层次不同,因此在相关标准、技术与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标准与技术

从网络结构方面来看,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络结构基础之上的,其通过传感器技术或其他非接触式信息获取技术采集目标地物的实时信息,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与信息传输,在万物关联互通的基础下,人们可以借助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管理与控制。因此,物联网网络结构中的网络节点并非是虚拟的资源,而是实际的地物或人,其所传输、共享的数据由于涉及到实际的万千世界,因此其网络结构的复杂度较互联网而言要高得多。同时,由于物联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因此无论是在数据规范化、标准制定、技术全面性方面与互联网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物联网中最新涌现的技术,如智能芯片、无线技术等仍旧处在发展的初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规范化,以扩大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与影响范围。

2.2 业务应用

从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业务应用来看,互联网的研究对象多为虚拟的资源,其所应对的环境与所处理的事件均为虚拟的,与实际地物产生的关联性较小。而物联网作为万物关联的重要纽带,其网络节点并非是虚拟的资源,而是真实的目标地物或人,其借助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人与物的监督与管控。从成本投入来看,互联网技术的业务应用成本投入主要体现在应用初期网络通信设备与光缆的安装配置,在后期的运维与管理方面则投入相对较小,并且由于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投入与实际效益产出相比则几乎可忽略。与互联网业务应用不同的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关联的是实际地物或人,因此物联网业务应用的前期投入成本巨大,需要配备众多价格昂贵的传感器设备、数据采集芯片等,以提高对目标地物的全方面、精细化覆盖。而在后期的运维方面,传感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量与费用依旧十分庞大,综上所述,物联网的建设成本远远高于互联网。

3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关联关系分析

互联网与物联网作为引领国际信息化潮流的技术,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托、共生共存、协同发展关联关系。

3.1 互联网是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

物联网是通过在目标地物上安装或架设相应的非接触式感知设备来获取目标地物的实时信息(空间位置、属性、状态变化等),然后以互联网络作为共享与传输媒介,实现对目标地物信息的相互传递与相互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发展与腾飞依赖于互联网体系的完备程度,全方位覆盖完备的互联网系统可以为物联网采集信息的传输与通信提供基础的交换平台与重要依托,在基本成熟、完备的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的发展将如虎添翼,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效,否则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将会相对滞后,发展进度将难以满足现代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3.2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衍生与补充

互联网是在虚拟环境下对虚拟资源、虚拟信息进行分配与相互通信,而物联网则是在真实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对真实的世间万物进行信息采集、物体监测、信息共享与交换、地物的控制与管理。从其作用对象来看,互联网所关注到的对象无论是从粒度还是从真实性而言均无法与物联网相媲美,可以说物联网是互联网从虚拟走向真实世界的衍生与延伸,更是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有效补充。

4 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趋势研究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物联网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趋势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渐完善与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我国在物联网方向的应用领域、领域应用深度以及应用所形成的国际影响力均有着大幅度上涨,推动了我国物联网体系建设中各类标准化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例如,我国传感与通信研究人员在对国内外前沿传感与通信科研成果进行精炼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自有特色逐渐形成了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主流技术,并针对相关技术形成具有一定规范化的标准,为国内的普及应用与国外的借鉴学习提供详实的标准参考。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其正逐渐成为社会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与重要推动,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物联网的诞生与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的所有市政设施、人员、事件等以物联网设备设施为采集工具,形成长时间序列下的城市演变过程,可以以数字的形式有效记录城市的发展进程,并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智慧城市的启发式调度与运营,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相较于传统的互联网而言,具有更为细腻的用户体验度与更为精细化的用户系数,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由前期的大成本投入转变为经济利益转换阶段,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不仅可以为起步阶段的物联网提供应用模式支撑,还能借助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共性特征形成新的创新空间,在协同合作下推动双向市场的深入。例如,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开放城市管理数据和能力,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向用户提供公共缴费、气象预警、交通引导等便民服务。目前,应用程序商店中已出现众多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和移动互联网的逐步融合,将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形成“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平台化运营模式。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产品的不断成熟,二者的潜力和成长性正逐步凸显,二者的融合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应用将加速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各个环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潜力将加快释放,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逐步确立,物联网、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加剧,将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猜你喜欢

联网信息
“身联网”等五则
抢占物联网
订阅信息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展会信息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