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及治理建议

2018-02-04王晓玲王鸯鸯苗忠梅何佳凝

中国环保产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雨污底泥管网

王晓玲,王鸯鸯,苗忠梅,何佳凝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 100037)

1 我国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

1.1 截污不完善,污水直排入河

首先,由于污水收集管网未做到全覆盖,部分城市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而直接排入城市水体,造成水体黑臭。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城市排水管道密度为10.61公里/平方公里。但日本城市排水管道密度在2004年已达到20~30公里/平方公里,密度高的地区可达50公里/平方公里;2002年美国城市排水管网密度平均在1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排水管网密度是反映一个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这个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第二,管网破损造成污水渗漏污染。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管龄大于10年和20年的排水管道长度分别占总排水管道长度的45.33%和19.56%。由于缺少日常维护,一些排水管道破埙、污水渗漏情况严重,导致水体黑臭。北京、福建等地均意识到管网破损对城市水环境的危害,纷纷出台规划和整治方案,通过实施管网修复等措施消除黑臭水体。

第三,排水体制不健全,导致污水借雨水管道直排或污水随雨水一起排入环境。排水体制的设计一直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讨论的重点。其中,雨污合流和雨污分流均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对于采用雨污合流制的地区,往往存在截流倍数不高、污水处理厂无法接受多余水量的问题,降水量大时,生活污水大多混合雨水直排入环境,而未进入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染。对于雨污分流制的地区,一方面雨水收集后直接排入环境,由于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水质甚至劣于生活污水[1],直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管网错接乱接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生活污水错接入雨水管后,也直接排入环境,造成水体污染。2004年对武汉市主城区部分排水管网进行普查时发现,雨、污混接现象相当普遍,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雨水管中都有污水管道接入,全市主城区内混接区域约占47%[2]。

1.2 底泥淤积,污染物不断释放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不断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同时,当底泥吸附的污染物达到饱和时,也会向水体释放污染物;尤其是当水体受到扰动时,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量还会随之增加,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据调查,我国城市水体中普遍存在大量底泥,而存在黑臭水体问题的城市水体底泥沉积量更多。除底泥中污染物不断释放造成水体污染外,一些生物还会在底泥表面繁殖,如蓝藻类细菌、放线菌等,一旦有有机物存在,这些生物也会释放黑臭物质,造成水体黑臭。

1.3 大量工程措施,降低水体自净能力

我国城市普遍缺水。据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因此,我国城市水体普遍存在生态流量不足、甚至无天然径流补给的问题,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一些地方为了打造城市景观水体,沿河设置闸坝,人为降低水体流动性,甚至导致部分河段断流。一些地方为了行洪,将河道改造成“三面光”,严重破坏河道两岸及河道底部的生态平衡。随着水体生态系统的不断破坏,水体自净能力逐渐减弱,可消纳的污染物量逐渐减少,造成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

1.4 监管不到位,影响城市水体景观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控源截污外,城市水体周边的环境污染也是造成水体黑臭的原因之一。一些城市水体周边垃圾遍地,污水直排入水体。监管不力,一些企业私设暗管偷排、雨季借雨水管偷排污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 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措施

2.1 控源截污,避免污水直排入河

溯源排查,做好截污工作。对于污水收集系统仍未全覆盖、污水直排的地区,优先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提升污水收集水平。同时,查漏补缺,掌握其他入河排污情况。其中,入河排污口是污水进入环境水体的最后一个关键节点。目前,“河长制”已在全国推行,对保障城市水生态环境作用突出。应借助“河长”监管力量,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出发,对直排入河的污水追根溯源,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施截污纳管工作。

加强维护,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对于管龄偏大的地区,应开展管网排查工作,掌握污水管网漏损、淤堵情况,并开展日常修补和疏通,通过提升污水管网收水和输水效率,增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排水体制。排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新城区,可建设分流制排水管网,并配套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对于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改造,应逐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在经费短缺、管网底数不清、改造用地无法落实等情况下,优先提升截流数量、溢流污水调蓄处理等措施,避免雨污混流直排。

2.2 环保清淤,减少内源污染

在控制好外源的基础上,如仍无法改善水体黑臭状况,则应继续削减内源污染,主要方式为环保清淤。对于河道较窄、淤泥较浅的地区,可以在旱季,分区、分段排干河水,通过人工、机械清挖的方式,清理河道淤泥。对于河道较宽、淤泥较深的地区,可以通过驳船,利用超声等技术实施水下挖掘,清除河底淤泥。

2.3 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逐步修复城市水体水生态系统。在保证河道行洪功能的条件下,恢复河道内部及岸边带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护岸建立水体与岸边带生态系统的流通通道。拆卸不必要的闸坝,提升城市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富氧几率。种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提高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能力。配套人工增氧设施。当水体本身流动性差,常处于缺氧或者厌氧状态时,应在城市水体增设人工增氧设施,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避免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物质,导致水体黑臭。

2.4 加强监管,保障治理成效

除开展外源截流、内源减少、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外,加强日常监管才是长久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关键。在具体监管事项上,一方面通过定期摸排,坚决杜绝偷排漏排情况;一方面加强“散、乱、污”监管,避免沿河商贩、商户垃圾、污水直排入河。在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上,一方面通过信息公开、设立标识牌等方式,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一方面建立“回头看”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保证治理成效。

3 结语

我国城市水体黑臭是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监管要求不配套造成的。由于治理工作在“十三五”才纳入国家监管范畴,治理手段、保障措施等还需不断摸索。应认识到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施策和系统治理的理念,才能实现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整体转变。

猜你喜欢

雨污底泥管网
市政管网雨污管道工程施工的质控对策研究
吉林省延吉市雨污分流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利用理念的市政雨污分流改造对策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研究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织起一张共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