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2018-02-03周文娟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周文娟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兴起和运用使得微信成了一种重要的新生媒体。把微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它本身具有的即时性、精准性、鲜活性的特征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但微信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建立“五微一体”模式,即走进“微生活”、建立“微平台”、创造“微符号”、提高“微水平”、優化“微环境”,以微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信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92亿,占手机网民的92.3%。由此可见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带动下呈爆裂式增长,在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数据报告中,根据统计9月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768000000人次,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典型用户目前来说是微信的主流用户。微信已经渗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以微信为载体作为研究切入点,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依据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发送图片、语音短信,视频和文字的方式与朋友聊天,同时提供“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扩大交流范围,微信还推出了微信支付、生活缴费、滴滴打车等服务,更加便捷市民生活。微信成了时代的宠儿,高校应当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利用微信载体传播主流声音,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微信的特征。

微信跨越了运营商、软件、硬件的多重壁垒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更方便、快捷的社交工具,微信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即时性。微信作为一个即时通信软件,可以不分时间和场合,只需要零碎的、闲暇的时间和片段就可以浏览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使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对方传达的信息。与其他即时通信软件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花费的手机流量较少,信息传播频率较高,传达的内容量较大,也较直观。

第二,精准性。在微信中,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传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要接收的信息,朋友圈可以屏蔽不愿查看的用户信息。在微信公众号中,用户可以选择关注或不关注,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保证将正确的信息发给需要的人,排除不相关信息的干扰,满足同一范围、群体信息的接收,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第三,鲜活性。微信不仅可以发送文字信息,还可以发送语音、动画、表情、图片、小视频等,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生动、鲜活。全方位、立体化地把人们的沟通方式从单调的、毫无感情色彩的文字升级为用嘴巴发送语音,通过声音可以辨别对方的语气、情绪,便于把握对方的心理,使信息传播更具有感情。

(二)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价值特征。

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1]。

第一,微信的即时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微信传播信息的快速、高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随时传递给大学生,信息发布与获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还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反馈、评论、交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时关注。

第二,微信的精确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信“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实现个性化定制,开展个性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微信的鲜活性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微信可以改变主客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接受既定的知识,可以自由、平等地作为独立主体学习,教师可以把教学相关资料以短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传到班级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发送文字、语音信息或视频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探讨和交流。

二、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天然的优势,它的快捷、自由、开放、多元的特点有利于吸引教育受众、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教育效果。但是,微信自身的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以往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源,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多元化,学生通过微信获取信息比教师更多、更快,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第二,少数大学生价值观念偏差。微信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一方面存在垃圾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导致某些大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微信语言短小精悍,便于理解,造成了大学生思考阅读表面化,深度不够,很难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思想混乱。

第三,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育者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的欠缺,无法准确预测和掌握大学生的信息、心理状态、教育程度等情况,无法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

三、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微信已经逐渐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强大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使微信融入思想政教育领域需要构建一套“五微一体”的模式,即走进“微生活”、建立“微平台”、创造“微符号”、提高“微水平”、优化“微环境”。endprint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求,走进“微生活”。

首先,关注教育客体微信动态,教育者要借助微信走进学生的“微生活”,了解学生的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具体问题,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其次,优化教育内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摒棄无用的、价值观念落后的、枯燥无味的内容,设计有用的、鲜活的、有效的教育内容;最后,及时做出反馈,充分利用微信具有的互动性的特点,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准确预测和掌握客体受教育程度、接受程度并能及时做出反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立“微平台”。

微信作为一个传播大众声音的公众平台,如何抢占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建立“微平台”。第一,创建教学专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教育教学内容、作业安排、课程辅导等相关内容,另外推送主题鲜明、具有价值观引导性的文章、事迹、时事焦点,充分利用微信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第二,发表朋友圈信息,一方面教师通过朋友圈发表动态信息,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点赞”、“打call”、“评论”的方式对学生发表的朋友圈信息进行评价,从而发挥鼓励、解惑、辟谣等作用;第三,建立微信群,把课上讨论的热点或教学内容放在线上,例如运用“微视频”教学,学生利用课下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和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拉近了主客体的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微平台”的建立,改变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局面,发出主流声音,强化主流阵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创造“微符号”。

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教育从课堂搬到了网络,语言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以往的教育以文字符号为主,在微信环境中,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相结合的非文字符号表达形式多样,表达内容生动。教育主体要主动适应非文字符号语言环境,创造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文字符号。

在主客体互动交流过程中,为了符合网络语境,第一,可以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情包”,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物、事件做成表情包,第二,采用具备强烈情感效果的标点吸引注意,比如感叹号、问号等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第三,采用简短的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文字渲染气氛,第四,采用口语化的文字与数字图片、视频相结合,比如人民网采用的漫说“两学一做”,漫说中国式民主等方式,符合客体快节奏、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需求,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提高“微水平”。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价值引领、意识形态疏导,就要自觉利用、操作、控制微信的使用,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微水平”,打好主动仗。

第一,开展微信知识相关理论培训。邀请传媒学、新闻学、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专业媒体人开展讲座,为教师普及微信知识、功能、优势等,让教师对微信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同时,树立明确的微信意识,让教师自觉、自愿地使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提高微信使用的技能。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微信,还要善于控制微信,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微信运用技能。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让教师走进媒体制作中心,亲身体验,提高微信使用技能。

第三,举办微信技能大赛。教师利用微信创作的教育内容、视频、文字和语音等凭借教育课程体现出来,进行评比和考核,以提高“微水平”。

(五)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微环境”。

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要多方面配合,共同监督治理。政府严格实名登记政策,实名注册、网上备案、信息审核等制度;社会整体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规范微信用户的言行,如有违反,禁止再以同样身份申请微信号,或把紧关口,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不相符的言论发表等;师生在使用微信时要自觉遵守道德约束,教师做好榜样引导学生,学生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养成绿色、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2],共同优化安全、文明、有序的“微环境”。

参考文献:

[1]曾令辉,贺才乐,陈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2014(10).

[2]唐超,崔晶菁.“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本论文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微信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