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医教协同实践探索
2018-02-03鄢来均罗向晗邝卫红
鄢来均+罗向晗+邝卫红
摘 要: 在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独立设置中医专业学位的环境下,高等中医院校应积极应对。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为例,探索以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服务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的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 医教协同 中医学 研究生教育 教育实践
近年来,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发生新的变化,要求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按本科学历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按规培要求可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医专业学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独立设置。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与挑战。
一、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四证合一”培养模式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进入“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一种模式、两种身份、三个结合、四证合一”。“一种模式”,即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模式,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相融合;“两种身份”,即培养对象既是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又是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双重身份;“三个结合”,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结合,学历学位授予与职业规培证书发放相结合;“四证合一”,即合格毕业生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要求既符合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在规律,又体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中医專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新问题和挑战
在国家医学教育改革政策变化下,如何有效地实现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理顺各项管理机制、实现多方协同育人,确保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授予质量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是高校、规培基地、研究生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具体难点问题包括:规定学分的学位课程学习时间、规培期间通识科目学习时间与规培33个月的临床时间调配问题;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求、教学实践要求与临床规培间的关系问题;专硕研究生的规培带教老师与本人的学位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专硕研究生的规培结业考核与学位论文、毕业学位授予的时间衔接关系;专硕研究生规培期间待遇与同时规培的社会人、单位人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专硕研究生面临的分流淘汰机制及“四证合一”模式下获得四个证书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差异化问题,即不同基地间的培养质量差异化、同一基地不同科室培养差异化问题;同质化问题,同为中医专硕,如中医内科学与中医五官科学的培养同质化问题;中医专硕规培中中医特色化培养问题等。
三、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规培衔接的实践探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1998年全国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15年首批获准设置中医博士专业学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5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5年8月,学校首批635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培养新模式;2016年、2017年,分别有721、722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至此,学校和基地共有三届中医专硕在校生2080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数量均位居全国中医院校前列。
(一)明确培养目标,统一质量意识。
学校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六个着力”。即发展思路由注重规模结构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培养类型由注重学术学位向学术、专业学位并重转变,培养模式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养成转变,评价指标从注重现有水平向注重发展潜力转变;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着力深化招生选拔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着力健全研究生质量体系,着力加强政策条件保障,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由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模大校”向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强校”的跨越,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
(二)改革招生制度,严格入学门槛。
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培养质量、就业率等科学、量化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招生名额向“四重”(即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倾斜;加大专业学位招生规模,60%的硕士指标用于中医学专业学位;试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分类报考、分别命题、考试、画线、复试、录取。
招生对象为符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报考条件规定(或已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具有中医学学士学位。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复试改革,加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权重,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确保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要求。
(三)完善培养方案,科学制定标准。
为推动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好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相衔接,制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方针,充分考虑中医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多年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特点,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奠定基础。endprint
医教协同背景下,实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推行决定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是研究生又是“规培生”的双重主体身份,这必然要求制定更严谨、更科学的培养标准,重点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化发展要求。
一方面,更严格、更规范的临床实践能力标准要求。入学前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相关本科学历报名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同时按本培养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培养环节,考核合格,通过论文答辩,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审核通过者授予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另一方面,更规范、更科学的培养过程管理要求。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训、临床科研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训为主。培养过程应涵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传统经典传承。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积极吸纳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教学培养。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跟师门诊要求每周不少于半天、每月不少于四次。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联合培养。
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重庆北碚区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7间为规培主基地;深圳市中医院、东莞市中医院等15间为规培协同基地。主基地、协同基地均为我校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较好地满足了“医教协同”政策要求下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地需求。其中深圳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等6间基地被遴选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获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学校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基地、规培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发挥导师在科学研究、思想品德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示范和监督作用。修订《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导师的遴选、管理、培训和考核,明确导师在录取、培养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五)提高学位标准,强化论文导向。
修订《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提高申请、授予学位门槛,申请中医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要求在学期间至少在科技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
全面实施学位论文统计学检查、查重检测、双盲评审(匿名评阅),严格检测和盲评结果的运用,强化师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意识。
(六)完善奖助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中医专硕研究生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生又是规培的住院医生,但首先是研究生。按专业学位研究生标准缴纳学费,并享受在校研究生的奖助贷各项资助。除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外,学校还筹集资金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15年至今,年分别投入500万、1000万元、1500万元,逐步完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体系,学业奖学金按博士、硕士,学术型、专业型等不同学位层次类别,分一、二、三等,对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实现100%覆盖,建立了“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既“以生为本”,又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学校现有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项目近20项,年均总奖励金额超3000万元。中医专硕研究生在规培期间,还可享受到各基地1000元/月以上不等的生活津贴。
(七)把握分流渠道,完善质量保障。
为加强培养质量保障,形成优胜劣汰、合理分流,学校建立了中医专硕分流渠道和淘汰机制。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学年内未能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允许其申请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相关培养要求和论文答辩。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3年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可向学校提出延期毕业申请,延期毕业应逐年申请,最长延期不超过2年。申请延期毕业的有关规定,按学校延期毕业研究生管理规定执行。属申请延长规培期限的,按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规定和培训基地有关要求执行。
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三年内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学校申请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八)改革探索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报考人数持续增长,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的面进一步扩大,2016年,在国家研究生整体报名人数略有下降的大环境下,报考我校研究生的人数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达到2579名,报名人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为选拔优秀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符合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的人数达1475名,在中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硕士生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为2.8:1,中医专硕上线与录取比為1.7:1、全校中医专硕最低录取分数高出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50分以上。endprint
2.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极大地强化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现了临床医学教育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了较明显提升,截至目前,2015级、2016级研究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保持在93%以上。
此外,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强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术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临床实践、跟师学习、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
培养的研究生中医味道日趋明显:招生复试强调中医基本功,课程学习强调经典与临床,规培过程按中医规培标准,规培带教双导师(即学位导师、临床带教老师),临床跟师双导师(即学位导师、师承导师),毕业、学位标准遵循中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3.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完善了研究生学术学风监督制度。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等,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不端学术行为,以制度的力量保障良好的学术学风。
完善了学位授予、导师遴选与管理、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检测办法、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学位授予、论文质量监控、课程教学管理、教研教改研究、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导师管理、学业奖学金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结语
近三年来,为加强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学校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开展《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等广东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立项研究;先后在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培训班上进行经验介绍、在全国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下一步,根据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精神,学校将积极探索开展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5+3+X”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9年制”、“5+3”一体化模式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4〕2号,2014-6-30.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4〕45号,2014-12-11.
[3]李刃.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导师评聘体系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6(03).
[4]龙泳伶.医教协同深化中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02).
[5]张萍.医教协同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5(09).
[6]白娟.醫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与实践初探[J].中医药管理,2016(20).
[7]赵文娟.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14).
[8]卓海燕.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药院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1).
[9]朱磊.全面收费与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
[10]朱磊.新常态下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医教育,2017(09).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 JGXM-MS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