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多层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03彭巧胤
彭巧胤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找准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途径、资源配置”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通过纵横交错的运行机制组织实施,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四位一体 多层次 高校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艺术教育从孔子时代开始起源,我国古代提出“六艺”教育,艺术与教育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载体,美育、德育、体育和智育融合构成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地方高校正面临综合改革的浪潮,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始终不够,没有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重少数轻全体,没有实现艺术教育的普及,缺乏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通,都成为制约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随着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密集文件出台,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通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多层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为今后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从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改革中前行,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得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综合改革。
2015年启动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浪潮,是一輪触及地方高校深层次的综合改革。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丰富了地方高校改革的内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生高雅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合了情感教育、形象教育,渗透到了德育、智育、体育之中,涵盖了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是地方高校实现教育普及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构建的融合教育理念丰富了地方高校转型的内涵。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公共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倡导、提醒人们关心和发展人的感性,感性生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理性的规范,越来越需要启迪开发,人的感性是人类活动的最深层的动力性根源,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必然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催生全新的实效性的大学教育模式①。
2.创新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构建。
中国高校美育的传统是将艺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辅助,造成艺术教育始终缺乏独立的发展空间。现代化美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均衡发展,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载体和内容,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渗透到大学各个专业各个学科,涉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关系到如何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方面的关系,实现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涉及如何找准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挖掘地方文化、区域文化创作产生更多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涉及校园艺术氛围、家庭美育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如何发挥艺术师资、艺术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以上所有关联都不是杂乱无章地进行的,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科学配备教育资源,创造更好更高效的资源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构建。
3.服务国家创新人才战略举措。
当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今世界主流共识,艺术教育的内容就是艺术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评价传达给他人,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一种生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向全体非艺术专业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植艺术创造和创新能力,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差异很大,一些高校对美育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对象研究不清晰。
面对“90后”甚至“00后”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童年成长在中国美育发展的启蒙阶段,由于城乡差异、东西差异、区域差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艺术熏陶、艺术素质教育差异很大,东部地区一线城市的高中毕业生和西部农村高中毕业生的艺术素养能力不同。但是,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时习惯大而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艺术课程惯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也是少部分艺术特长生的专属。对教育对象没有分层分类研究,没有找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使教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错位,无法实现教育资源与教学对象的有效匹配。
2.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一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研究不足。有的高校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有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形同虚设,开设课程方面仍然大多属于兼职,有些课程老师没有讲义、同学没有教材,有的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开设几门艺术选修课,有的认为组织几场高水平的演出或晚会就是开展艺术教育。这种模糊、偏颇的、错误的认识理念指导的艺术教育,必然会造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理念相脱节的情况,造成艺术教育理念无法得到落实。endprint
3.组织实施体系很薄弱。
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基本设有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隶属于人文学院或艺术类院系,或者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或文化教育中心等,挂靠在某一部门如人文学院、艺术系、校团委等,在人事、财务、教学管理、艺术团指导等方面权限差异很大;少数地方高校成立了独立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人财物、教学、科研等均有自主权。有的学校艺术教育还停留在普通的竞赛上,比赛中的队伍无法获得专业人员的点评指导②。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4.资源耦合开放能力较欠缺。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地域、经费、师资等局限,在资源的引进、开放理念、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很欠缺,尤其是缺乏具有公共艺术教育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专业艺术教育方法有很大差异,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需要具有群众文化教育特点。现有从事艺术教育的大多是艺术专业师资或兼职从事艺术教育的校内教师,专业师资缺乏群众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又缺乏扎实的艺术实践能力,由于经费缺乏,学校很难从有能力的群众文化馆、艺术类社团聘任兼职教员。
三、多层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逐渐从“以艺术社团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模式,转向了“第一课堂是艺术课堂,第二课堂为艺术社团”的两个新型课堂模式③,如何将一二课堂更有效渗透融合,如何将基础理论传授与传承创新相结合,需要进行一种新的艺术教育体系探索。
1.找准群体特质,分层确定艺术教育培养目标。
深入开展对地方高校“90后”大学生调查,从不同视角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特征。笔者汇总了四川省5所地方高校学生档案,调查得出:近60%学生来自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艺术教育,艺术素养偏低、艺术鉴赏能力偏弱;约30%学生来自二线城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参加过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仅5%左右的学生来自一线城市,基础素质教育扎实,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长期参与艺术特长训练,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具备高级别艺术能力认证证书。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同一所学校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将学生分层分类并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是有效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因此,将培养对象划分为“全体学生”、“艺术特长生”和“艺术尖子生”三个层次,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
2.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结合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组织实施、资源配置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四位一体”的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构建。
(1)培养目标的多层次
根据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需求构建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层次体系,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的进行分层次目标化管理,构建由普及教育到精英教育、由初级到高级的系统化、科学化培养模式。我们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其具备一定艺术鉴赏知识,能自觉抵制低俗艺术,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欣赏者;第二层次是面对艺术特长生,注重艺术技能培训,使其成为艺术活动骨干和企事业单位艺术活动主要参与者;第三层次是面对艺术尖子生开展专项艺术培养,使其能够承担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艺术活动指导工作,成为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者。
(2)课程体系的多层次
根据艺术教育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各个层次的课堂也会有相应不同的体系,由此产生多层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是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必修+选修”课程模块,依托慕课网络资源,以艺术知识和欣赏为重点,“必修课程模块”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1年级—2年级学习期间人人必须修读;“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交响音乐鉴赏》《民间艺术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合唱艺术》《DV制作》等,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第二层次是拓展课程体系,依托艺术社团,以艺术技能提升和艺术传承为重点,开设了《舞台基训》《舞台化妆》《民族民间舞》《声乐知识》《试唱练耳》《即兴伴奏》《话剧台词》《形体训练等》等。第三层次是专长性课程体系,依托高水平竞赛和展演,以艺术创作和专长培养为重点,包括《大型晚会策划和实施》《舞蹈编导》《非物质文化实践》《音乐创作》《视频制作》等艺术创新类课程。
(3)实践路径的多层次
艺术教育实践路径主要包含其艺术课程和活动的实施,活跃校园艺术氛围,大规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实现人人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通过“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艺术活动梯级,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参与面、不同影响力的艺术竞赛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艺术节、迎新毕业晚会等精品活动覆盖影响更多学生;二级学院围绕专业开展艺术活动,让艺术教育渗透到专业实践中;大力鼓励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与的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扩大艺术活动的参与面。第二层级,通过社团组织的各类艺术训练、社团展示和艺术竞赛,搭建小型多样的社团成果展示,开展艺术作品创作,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表演能力。第三层级,瞄准高水平竞赛和展演,抓住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国内外大型晚会演出、区域性代表性文艺表演等,作为艺术专长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艺术作品创新的培养平台。
(4)资源配置的多层次
第一层级为校内资源,为基础性课程和群众性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要尽可能为艺术教育投入经费保障,加强艺术师资的引进和选拔,鼓励校内艺术特长生擔任“小先生”。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开展网络艺术教育活动,将艺术专业教学设施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逐步强化硬件投入。第二层级为地方企业资源,建立稳固的校外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第三层级为政府资源,参与社会文化项目建设和大型文艺活动,进行地方民族文化开发和发掘。学校要探索与地方文化局、艺术团体等部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侧重学生在晚会策划、节目编导、作品创作、非物质文化实践等方面的能力。endprint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路径、资源配置分别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对应,构成“四位一体”的多层次体系,各个层次的划分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每个层次内部都是可以流动的,从而成为动态的多层次体系。
3.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搭建,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艺术教育,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运行机制有效可持续性地实施。
(1)三级领导体系
地方高校探索建立“校级艺术教育委员会—学院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文体委员”三级管理的领导体系,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委员会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方案和研究艺术活动重大事项。二级学院通过组建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院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班级文体委员具体负责班级艺术活动的实施、学生学分汇总和登记等。
(2)三级指导体系
通过建立“校内外艺术专家—艺术指导教师—艺术‘小先生”三级指导体系,加大艺术教育的指导力度。大量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学校艺术教育顾问,负责艺术教育研讨、大型活动策划、艺术课程改革等指导工作。鼓励校内艺术专业教师担任艺术专长课程的指导教师,负责社团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每个班级尽可能配备1名艺术“小先生”负责班级艺术活动的指导,对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3)三级管理体系
探索建立“校学生社团联合会—院系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三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组织实施中的作用,完善健全了校、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校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校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对院系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指导,院系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院系学生社团的管理。各学生社团具体负责艺术活动课程教学活动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四位一体”的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创新了公共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王旭晓.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28-133.
②③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1-52,95-96.
参考文献:
[1]谢相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92-101.
[2]张波.张群.美学视阈中的综合艺术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8-260.
[3]王旭晓.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对以艺术教育取代美育现象的一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28-133.
[4]王英愧.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王左丹.“金字塔”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4(5):163-167.
基金項目:2013—2017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批准文号:P13388)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