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下提高体育学困生能力的思考
2018-02-03张补君��
张补君��
摘要:本文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着重关注体育学困生对体育的兴趣,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此外,本文还就互助学习模式下如何提高体育学困生能力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互助式学习;课堂教学;体育学困生
一、 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一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需。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展了关于“新课程理念下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服务。
二、 体育课“互助学习”的基本思想
分组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教学手段,通过简单的分组,在形式上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师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这种教学形式更多地关注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实施,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互助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互助学习活动为主体这一新教学形式的提出,必将改变原有的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学生单纯接受、按部就班、机械练习的学习方式,从而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学习方式。成员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不仅有利于沟通和增强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努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氛围和条件,而且也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
“互助学习”形式的基本步骤可归结为:教学设计→目标呈现→集体授课→小组活动→测验评价→反馈,在此过程中要着力强调小组活动的探究性。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在互助学习中,把部分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一改以往只由教师发号施令的模式,师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成了完成教学目标的合作者。
2. 学生关系的相互融合
学生之间的沟通相比师生之间更加容易,通过彼此讨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达成共识,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互相帮助、彼此激励、通力合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体育锻炼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3. 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互助学习的情境,用“我们”来替代以往学生只会“我”争第一的思想,这种同命运、荣辱与共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小组其他成员都要成功。
4. 教学手段要追求更新
新型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更新理念、更新知识,教学设计要惠及每一位学生,不能再是一本教案用几年的做法。
5.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通过网络的交流能让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想法,集体的智慧定会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 体育学困生及产生的原因
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缺”:即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少兴趣。他们不属于伤、病或残疾的学生。调查表明,体育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10%~15%,因此解决这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尽管体育学困生的个体认知、情感等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困难起因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都表现出练习不充分、消极的心理状态。
当然除了学生自身内在的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外在因素对其的影响。教学相长,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教师自身的教学热情、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无一不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体育运动特有的竞技性,要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合作与竞技,必定会造成学生间体能与心理层面的碰撞,竞技意识的淡漠、意志品质的薄弱、合作意识的缺乏,也会造成体育学困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
四、 体育互助式课堂学习基本模式的实施环节
1. 确立小组长
在互助式学习中小组长的选定至关重要,要求其首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亲和力,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不一定要最好的)。人选可先通过无记名投票,再经教师适当调整来确定,按现在班级学生人数,小组成员由6~8人组建为宜。
2. 合理的差异性分组
任何一个班级学生间的差异肯定是存在的,如何达到平衡分组,关系到授课任务能否在各组间有效地完成,大致可以按照体能互补、性格互补、志趣互补等实际情况来定,让体育学困生不受异议地归入到各小组。
3. 引入预习,提前合作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做到组间成员相互沟通、分工明确。例如进行中距离跑练习,首先通告要跑的总米数,组内成员则通过异程接力的形式来共同完成,要求各组经过商议提交各组成员分别要跑多少距离的名单。此举既可提高实际授课时的学习效率,又可让学生根据自身体能的实际情况来齐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体能较差的学生也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团队努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4. 去竞技化,增強娱乐性
竞技化的体育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抹杀了许多人参与运动的积极热情。在互助学习中,组间的竞争都可以组的形式开展,例如立定跳远可以采取组内成员接力的形式,用总远度来评定;跳绳可以采取组内成员总个数来评定;篮球教学比赛可以规定技术较差的学生采用合理的走步、持球来培养其运动的兴趣;健美操、武术教学中,在各组教学完基本动作后,可以发挥各组的智慧自我编排并进行汇报演出,展示自我、培养自信的心理。endprint
5. 合理打分,完善评价机制
体育成绩的评价不应是简单地用一根皮尺、一块秒表来评定。应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体育学困生的成绩评定要结合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团队间的协作配合等,通过区别对待真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五、 互助式学习对体育课教学的影响及反思
经过这两年的“互助学习”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
1. 加强了师生间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地位
体育教师在许多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被边缘化的,然而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与学生思维间的碰撞不仅只在知识层面,也会在情感层面,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体育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学困生洪某体重近200斤,1000米耐久跑对他来说就是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山,一次,我换了一个项目,取来2公斤的实心球让他投掷,一投近10米,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他可高兴了。这时,我对他说,实心球能掷这么远,下面我们一起合作对付耐久跑,你只要先跑完全程就是成功,如今他已从最后一名慢慢地能超越班上7名男生了,因为他通过体育运动体验到了乐趣和满足感。使他在活动中激发起了兴趣,心情舒畅,非常快乐。
2. 培养了学生的利“他”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通过“互助学习”的组内合作强调互帮、互学,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了个人责任感;通过组间的竞争激发了团队荣誉感、增强团队凝聚力。有位女生马某体质瘦弱,标准的学困生,在平常教学中我对互助小组长及成员有这么一个要求,可以说是一个导向吧,组内成员成绩落后的更要帮助,否则你个人成绩再出色,我认为不是真正的成功,组员间没有因为马某成绩差而看不起她,我和大家经常鼓励她:“没关系,你在课中仔细听,认真练,很快就会进步的。”互助小组的成员同样采用鼓励的态度,每次跑步总有同伴会主动地去陪着、拉着甚至搀扶她跑,渐渐地她从同伴的行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她的体育成绩一点点地上来了,800米耐久跑能跑完全程了,我趁热打铁再次给了她肯定,同时当众表扬了她。从此以后,她的学习兴趣浓了,意志力增强了,体育成绩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很难能可贵。
3. 激发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以往教師的一言堂,被师生互动、学生互助所替代;以往教师的训斥、惩罚,同学的指责、嘲笑,被教师的关心、学生的帮助所替代;教学情境的改变,自信心的增加、成功感的建立;能力强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能力弱的学生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比如篮球课三步上篮教学,学生以互助小组为单位成体操队形站立,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顺序做徒手模仿练习,体会“一大、二小、三跳”的动作要领,练习数次后过渡到运球的跨步上篮球练习,每组总有几名学生较快地掌握该技术动作,他们在我的分工下承担起了各组的小老师,帮助本组中学困生完成练习,互助小组在各自的场地上让学生随意运球从不同角度练习三步上篮,各个场地几个学生围在一起教本组的学困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解放了自己,巡回指导,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困生掌握动作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六、 结束语
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使体育学困生在体育品质、运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在互助式课堂学习中结合自主练习、合作探究活动激发学困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体育活动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洁,等.“互助学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3.
[2]http:∥sports.sina.com.cn,2009年03月25日中国体育报.
作者简介:
张补君,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