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示艺术,彰显精巧构思

2018-02-03胡馨月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判词薛宝钗贾宝玉

胡馨月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一部《红楼梦》,作者就巧用“暗示”的手段,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前后勾连,创出了精巧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一起探究其中的暗示艺术。

1.人物名字的暗示

《红楼梦》中人名谐音,大多都暗示人物的命运,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最为突出的是甄英莲这一人物。英莲,谐音“应怜”,取“应当被可怜”之意。甄士隐抱英莲上街看热闹,遇到了癞头和尚,他说,“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我罢!”这一句就暗示了英怜的命运,奠定了她一生有命无运的悲剧。甄士隐自然是不肯,疯和尚便念了一首专指英莲的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前两句大意是:可笑你对女儿娇生惯养太痴了,看你怀抱英莲,恰似菱花空对着雪澌澌。菱花夏天,雪花冬天,暗示着不久必将分离并永不再见。结果后来英莲落入拐子手中后,几经辗转,进了薛家的门当了薛蟠的小妾,正应了疯和尚的这一句话。后来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薛蟠的大老婆夏桂为她改名“秋菱”,都没有离开“菱”字,也是对这一句话的回应。菱花于夏日开花,“香菱”遇“雪”,喻生不逢时,“秋菱”凋敝,则寓意菱花经霜,命运不长。后来她解除禁忌,扶为正室,但也好景不长,最终难产,在血汗床房挣扎而离开人世。全应了“有命无运”“菱花空对”的暗示。另外,还有贾化即贾雨村,字时飞。贾化即“假话”,时飞即“实非”,贾雨村即“假语存”。冯渊即“逢冤”,秦可卿即“情可亲”,秦钟即“情种”等等,既增添情趣,又具有暗示效果。

2.人物判词的暗示

《红楼梦》在结构艺术上,巧用人物判词的方式暗示人物命运,也是写作的一大创新。其中,第五回,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看到正册中,看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玉带林”反读为“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暗示了林黛玉死亡的故事情节;“金簪雪”说的是薛宝钗,“金簪雪里埋”“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暗示宝玉、宝钗结婚后,宝玉出家,宝钗青春将被雪藏,被埋葬在封建统治下的贾府里。袭人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前有一幅画,画中画着一簇花还有一张破烂席子,暗指花袭人,“席”又可引申为“枕席”,指代男女关系,“谁知公子无缘”暗示花袭人与贾宝玉有缘无分,最后分开没能在一起,暗示了袭人嫁于宝玉好友的结局。

3.特定道具的暗示

在《红楼梦》中,作者创造性地通过大量的道具,暗示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结局。如贾宝玉,其特定的道具是通灵宝玉。这块通灵宝玉在贾宝玉出生之日随之一同出世,一直挂在宝玉的脖子上,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贾宝玉的影子和化身:通灵宝玉失去光泽贾宝玉就会生病发呆,通灵宝玉丢失贾宝玉就会失去灵气与神气。与之相联系的是林黛玉。林黛玉亲手为宝玉做玉穗紧扣着通灵宝玉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这根线便牵在黛玉手中,于是便有了宝玉和黛玉的美好爱情,到第二十九回,林黛玉剪断了亲手编织的那根穗子,暗示着两人感情的不合,结果最终两人一死一疯,与这一道具相吻合。第三十五回,宝钗的丫头莺儿编织金线扣住了通灵宝玉,爱情之线便又牵在薛宝钗的手里,于是便有了下文情节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正是通过这些特定道具的暗示,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情节发展才感觉水到渠成,前后连贯。

4.特定环境的暗示

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然而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还利用环境来暗示人物的命运。例如作者写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这里构成景物的主体是斑竹,竹子,暗示林黛玉那种清高不俗的性格特点。然而斑竹,传说与娥皇和女英有关,点点斑点是二妃抹眼泪印上的,这就暗示着主人处于痛苦之中以泪洗面的悲惨生活;竹子永不结子、开花即死,也暗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再如写大观园,第十七至十八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描写:“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宝玉看到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心有所动,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呢?回忆宝玉见过的与此处相似之景,自然能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曲演红楼梦”中找到,这样就把“太虚幻境”和大观园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大观园正是“太虚幻境”的现实写照。自然,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以及听到的暗示十二钗命运的曲子,就暗示了大观园最终的结局。

5.相关诗词的暗示

除了判词,《红楼梦》一书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有些诗词在文中起到暗示的作用。例如第十七回,写众人在园中赏玩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院泣斜阳”。众人道:‘颓丧,颓丧。”

“蘼芜满院泣斜阳”一句出自唐代鱼玄机的《闺怨》,原诗如下:

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写少妇听到邻居的丈夫归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夫婿,却不知何时才能与他团聚,忧伤、悲凉自然会萦绕心头,难怪连“众人”都说“颓丧”。那么作者又为什么写这一些内容呢?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众人所题这幅对额之处正是后来的蘅芜苑。而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处。联系薛宝钗的命运,自然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诗词的暗示作用——薛宝钗被抛弃、独守空房。

6.人物语言的暗示

言为心声,言透心里。《红楼梦》一书中,有大量的人物语言,话中有话,有暗示作用。例如,第七十回,贾府赏月,贾赦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笑话,但结合贾赦和賈政的关系,我们便能理解说话者的寄予。贾赦和贾政虽是亲兄弟,但由于贾母过分偏爱贾政,从而冷落了贾赦。对贾赦来讲,这必定要心中有怨,于是便用讲笑话的形式,暗示出贾赦心中对目前所处地位的不满和对贾母的一腔怨言。

7.相关细节的暗示

一部《红楼梦》无论人物还是情节,都可以称得上是浩繁,细细探究其中的一些细节,绝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前后勾连,具有暗示作用。例如第十八回和第二十九回两次点戏,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四部戏暗示出后来元妃暴亡、贾府衰败、宝黛爱情悲剧等重大情节,正如脂砚斋所云:“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第二十九回,贾府在清虚观打醮,在神前拈了三本戏,第一本是《白蛇记》,讲刘邦斩蛇起义之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讲郭子仪大富大贵的故事;第三本是《南柯梦》,演淳于棼显赫一时、失宠见逐的故事。通过《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三本戏,暗示了贾府始祖荣宁二公经过战争求得功名富贵,显赫一时,名扬天下,后因元妃暴亡等原因失宠衰落的悲惨历史和结局。怪不得“贾母听了便不言语”,也许是她也听出了其中暗示的内容,领悟了贾府就要走向灭亡的“神”意吧。

当然,一部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的暗示还很多。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探究,这样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真知灼见。endprint

猜你喜欢

判词薛宝钗贾宝玉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巧妙判词
冷香丸
十二钗判词的结构方略
由《洞穴奇案》引发的思考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钗在奁中待时飞
未完的前尘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