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02-03黎秀珍
黎秀珍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数学课堂
新课程提倡:“通过教师教学形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从而成为真正学习的小主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教师应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学生内心才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有很大乐趣的。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前,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板书:23、36、19、123、429等数,再问:“这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吗?”学生用除法验证后,发现有的能,有的不能,于是感到迷惑,由此引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新方法是什么?的疑问。
教师通过设置令学生迷惑不解、好奇关切的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新观察,主动地寻找规律,参与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首要条件。
二、动手操作,多向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动促脑动,“演一演”胜千言,“动一动”盖万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又能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唤起自主学习与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如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加疑惑,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先画两个大小相同的角,然后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平行线中,提议学生把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分别延长看看有什么结果。
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延长线,有利于在操作中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找出平行线与非平行线的差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再如练习用一副三角板拼成180°、120°、135°、75°、105°的角,由于三角板上没有现成的角度,如何拼成这些角呢?学生们绞尽脑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通过操作找出画角的方法,从而加深了对画角的认识。同时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感,自信心增强,于是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
三、质疑问难,鼓励参与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新知,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根线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再让学生直接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去参与,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敢说、敢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四、组织讨论,群体参与
《标准》提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讲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给每个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中差生在学习小组内放下包袱,畅所欲言,读、议、交流,甚至是争论,显示出了自身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力度。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有多重》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一张活动称重量记录卡,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组内成员角色,组内成员有序活动。在各个小组中,有的负责称;有的负责看体重表;有的负责组织;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称完后统计;同学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每个人重量。
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上中下层生都有事可做,而且在活动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得到了帮助。小组活动气氛热烈,人人都参与,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交流,共同发展。
五、贴近生活,使学生乐于参与
从学生熟识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材料,不但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验,使它成为构建新知识的事实材料,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亲切、真实,研究身边的事,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例子,让学生参与。
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以及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买了哪几种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学习内容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觉得亲切、熟识,因而克服了怕困难的心理,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学习。再如教学“a-b-c=a-(b+c)”时,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小明同学拿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手拉手”的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即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联系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倍感兴趣,自然积极主动参与。endprint
六、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教师必须以數学知识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和数学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思考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一道题,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如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后,教师抛出:“16×25”,要求学生讨论简便算法。于是学生得出了以下几种算法:
(10+6)×25;
(8+8)×25;
4×(4×25);
8×2×25;
(10+4+2)×25;
(4+4+4+4)×25;
通过比较、归纳得出:可把算式中的“16”拆分成两个(几个)数的和或两个数的积,计算就方便了。在师生的讨论示范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方法,于是自主解决了下题的算法:
“67×9+99×3”
(1)67×9+99×3=67×3×3+99×3=201×3+99×3=300×3=900
(2)67×9+99×3=67×9+33×3×3=67×9+33×9=(67+33)×9=100×9=900
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能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袁金华,魏康,朱川彬.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