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者和教师的在线课程建设分析研究

2018-02-03王珊丁颖江峰王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在线课程案例研究学习者

王珊+丁颖+江峰+王毅

摘要:该文通过教师、学习者两方面研究在线课程平台建设的实际使用效果,对高校网络在线课程空间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在线课程空间应用效果的因素,提出加强在线课程平台功能模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简化在线课程空间的应用模块操作、提高交互性,选择便捷交流工具、优化测评机制、转变教师态度,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对在线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在线课程;高校应用状况;案例研究;策略;教师;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2-0107-02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变成现实。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1]。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1]。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基于学习者和教师的在线课程建设分析必不可少。

本文对学习者和教师的在线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在线课程应用成效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策略,对在线课程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在线课程相关理论概述

主要从建构主义学习和“互联网+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研究。

1.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工具或他人的协助,结合个人需求,自主获取学习内容,构建个人学习内容及方式,而非被动的接收教师课堂所教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给学习者提供充足、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注重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变革对传统的教学理论产生巨大的变革。

1.2 “互联网+教学”理论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提出“互联网+”这一行动计划,这个概念提出后,以“互联网+”前缀构成的新词活跃在各个领域,不仅仅是概念的层面,而涉及我们怎么把这个概念落实到行动中去,怎样结合现在的计算机大数据,来跟整个教育教学作结合。

“互联网+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让自己与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学习者自主学习,在线课程空间记录学习者学习动态,学习者可以随时自主定制课程学习资源,推动学习者自我规划。“互联网+教学”理论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轨迹,还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实现自适应,通过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师而言,互联网不仅能通过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撑来促进师生互动反馈,还能让教师自行测试自己的数学教学知识,使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有据可循,不断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不仅依靠技术的给教师和学习者带来时间上、空间上的便利,更强调由此带来的学习手段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

2 高校在线课程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网络在线课程主要是为学习者和教师服务的,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以学习者和为主体的原则。本文主要研究调查高校师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和应用的现状和效果,选取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对象。

2.1 研究对象:教师

对教师进行了影响在线课程使用的因素的调查:

(1) 教师方面

主要包括教师是否对认为在线课程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是否肯定在线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在线课程教学;是否担心自身利益会有影响。

(2) 课程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有很好的学习评价机制;是否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否是专业化的在线课程;是否有系统性的课程资源。

(3) 技术环境因方面

主要包括硬件基础是否可以满足在线课程;学校对在线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对在线课程的技术支持是否跟得上。

(4) 学生方面

主要包括学生的意愿;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有体现。

由上述列出的调研结果可知: 大部分教师对在线课程持肯定态度,认为在线课程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教师们认为在线课程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课程类型,且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在线课程的设计还不够专业、不够规范。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比较愿意进行在线课程学习,但所在学校对在线教学不够重视。另外,对于有可能自身利益会受影响,对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学习效果,在线课程的课程结构合理性上有少许分歧。

2.2 研究对象:学习者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调研,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对在线课程的适应性、对在线课程学习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在线课程哪些模块对学习者帮助最大等进行分析研究。

(1) 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统计数据得出,大部分学习者都是把自我提升和学习需要放在首位,学习动力比较强。少部分学习者学习目标不强,很难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 学习者对在线课程学习方式的适应性

学习者对于在线课程的适应性分布情况说明超过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基本适应在线课程学习方式,另外,1.19%和 13.1%的学习者表示对在线课程“完全不适应”和“不太适应”。

(3) 学习者对在线课程所需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由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在线课程所需的基本技能。但对于文字编辑、图像处理以及判断信息的准确性能力稍显不足。

(4) 在线课程的使用时长情况

由统计结果可知,大部分学习者学习者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时间为2~3h,占到调查样本的45.24%,时长不足 1h 和时长在 3~4h的少部分,还有更一小部分9%的学习者在线课程学习时长为 4h 以上。endprint

(5) 学习者进行在线课程学习时,经常使用的模块统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习者选择了“在线讲解”和“学习指导”,说明在线课程学习空间在学习者的日常学习中能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助。

(6) 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要客观因素是网络资源的趣味性、硬件设备的支持程度,学习资源难度设置合理性、互动性,这些都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兴趣。

3 在线课程改进和提升学习效果策略

3.1 加强在线课程平台功能模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目前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还主要是教学资源库的模式,高校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在与实际教学过程结合行不够好,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功能不能满足需求,重点偏向课程学习资源的存放和管理,网络学习空间与日常教学的契合度不够。

通过调研分析,掌握师生真正需求,将专业特色与网络课程平台功能模块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和添加相应功能和模块,推进在线学习空间与日常教学的契合度,更好地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作用。

3.2 提高交互性,选择便捷交流工具

学生在進行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在交流互动上多加强。对在线课程的设计过程,尽量融入互动过程,使学习者及时知晓问题的反馈。

完善平台中交互工具设计,可以借鉴当前社交软件,如QQ、微信等,开发及时答疑的软件入口。

3.3 简化在线课程空间的应用模块操作

首先要优化在线课程空间的主页,提高友好度。好的界面友好性不仅可以给教师和学习者带来便捷,而且可以提高师生使用在线课程的兴趣。再者,要设计更加清晰合理的在线课程空间的标题栏以及模块结构。标题栏以及模块结构设计人性化,可以快速上手,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3.4 优化测评机制

测评机制对学生者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考核测评模块中显示学习者的实际成绩,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5 转变教师态度,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让在线课程成为教学的助手,不要仅仅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掌握在线课程的概念及应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学校要重视在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并激励老师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给予教师寻求发展的机会。

4 结束语

本文以教师和学习者两个方向分析在线课程平台的应用情况,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教学”理论分析影响网络课程空间应用成效的因素。对高校师生的在线课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在线课程改进和提升学习效果策略,对在线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

[2] 焦普.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案例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4):6-48.

[3] 曹良亮,衷克定.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2,(03):56-61.

[4] 王纯.在线课程的学习满意度调查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5):13-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在线课程案例研究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