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8-02-03覃玉淑
覃玉淑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最初的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结合着国家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的重点。因而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变革与发展。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实践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在如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需要,教育机构要准确分析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文明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将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体育教学又与学生在校和成长期间的身体素质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改革
现代教育要求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打的创造性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极为有益,创新教育也是主流的素质教育的扩展和更新。在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紧随新课程改革方案,体育教学的创新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改善体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创新教学理念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前行。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要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培养,学校要重视这一点,而且最好要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依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身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用于研究。
(一)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要实现创新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有效转变是深入落实创新教育理念的前提,可以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和杰出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坚实的基础。因而,一线教师必须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正确认识师生地位,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简单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执行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和探索,同时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积极思考。同时,我们也希望一线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要一味的去讲,学生一味的接受,而应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等新型教学方式去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体育教学大多在户外或者是空间宽裕的体育场,而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两个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于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说教学氛围是学习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更多的体验到作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而言非常有益,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调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向有益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去积极探索。
(三)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自身的素养以及创新意识也尤为重要,因而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我们也要重视起一线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同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得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不断变更,因而教师也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善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补充完善自己,保持自身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高新技术的普及也促进了信息的流动,所以创新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要善于手机信息,善于处理信息,积极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以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步入职场,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创新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分析
在创新教学理念下,我们追求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面兼顾,所以接下来我们对新形式下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做简要的分析。
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教育学学者对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大约在五十年代以后,创新理念在日本的中小学中开始萌芽,他们采用集团竞争法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而这个学习法基本上就是从快乐体育这个教学理论中发展而来。而在六十年代的时候,苏联教育机构采用程序教学法进行创新性教学,这个方法是从美国心理学家的理论中获得的灵感。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合作教学法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起来,得到了很多国家教育机构的认同和应用。而在近些年,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索式教学法开始走上舞台,并展现他们良好的前景。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维对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非常有意义,我们应该加大教学方法的革新力度。传统的体育教学大致而言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都方面的内容,而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理念也大致如此,离不开这些根本上的脉络,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动作示范、教师演示、师生合作游戏、学生竞争以及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科学化教学方法,从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看出創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相比,主要是在教学形式、教学背景、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依据传统理念的根基,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降创新理念结合进去,驱动式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案例,这个案例内容就是讲教学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然后就是教师负责将教学任务按小组形式分配下去,让这些小组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自己小组的目标和任务,甚至是小组间的竞争,以篮球教学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利用驱动式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但是这个前提是小组中大多数成员对于篮球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小组任务以及驱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endprint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的不同之处,简单说就是思想的融合方面,接下来我们同样以篮球教学为例,来阐述新理念与传统理念在思想融合方面的不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主要就是教师的讲解,包括基础的运球技巧,然后就是学生的试炼联系,最多教师会在学生联系过程中加以观察和指导,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出更加适合的联系方式,本质来说,这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机械的接受教师讲解的东西,自己加以练习从而熟悉,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少会去动脑,去探究,也没有太多的主动性。但是创新教学理念下的篮球教学就不同了,这是教师会采用发现时教学,而不是从上篮,运球,抢篮板等各种机械式传授,学生会更多的参与到探索中,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知识,去探究知识体系,这个教学过程一般是概述,演示和探究,对比和谈论,动作和讲解,对比和反馈最后则是完善,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摸索出体育动作,从而使得学生找到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不过可惜的是尽管现代教育发展到如今状态,这种创新教育理念也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完善,体育教学在新形式下人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1.一些任职教师对创新教学理论不是很熟悉,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到位,导致创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2.很多体育课实质上并没有太多的含金量,只限于表面工作,知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做做简单的事例,然后就是学生练习,甚至一些体育课具有很大的娱乐性,体育课并没有专业化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学习,充其量就是一趟自由活动课,大家出来晒晒太阳,吹吹风。
3.根据一些学生的反馈信息,很多体育老师的课堂水分很足,他们课堂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好奇,更多额知识照本宣科,吧体育课上成了朗读课加户外散步,每次的体育课内容无差别,从始至终的单一循环。
四、创新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建议
我们应当明白创新教学理念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中体育教学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太过古板,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力度不够,而这些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着很多一线教师,所以新形式下,教师必须要自足与自身的改变,加强自身师德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因地制宜
执行创新性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结合学校的教育制度,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上有目的有特色的创新,发展特色化创新教育模式。
(三)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环境氛围永远是影响人学习工作状态的一大因素,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环境因素给人带来的一个好处,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构造,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到创新理念下的体育学习中,积极与同学协同合作。
參考文献:
[1]肖红香.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理论探析[J].西安体育,2011(06).
[2]彭小伟.对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范畴的重析与再认[J].沈阳体育,2011(01).
[3]陈宗权.浅谈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J].成功教育,201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