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高校思政课参观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获得感”
2018-02-03谢洪兰周艳
谢洪兰+周艳
摘 要: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本文主要探析规范参观类实践教学来助推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参观;实践教学;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随后它不仅成为了彰显党执政理念、民众诉求的使用频率极高的官方语言,而且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的新话题。就字面含义来讲,“获得感”是对“获得”的主观感受,它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之上的。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要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发挥作用。关于理论教学,笔者在此不加赘述,主要探析参观类实践教学的规范问题,以此助推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 思政课参观类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政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中宣部教育部也多次发文强调,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近年来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改革中也非常强调实践教学发挥的作用。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并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两大类,运用较多的主要有观看纪录片、演讲、辩论、征文活动、读书活动、参观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类型。参观类实践教学是一种传统的形式,是由教育教学单位组织和管理,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伟人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重要历史纪念地,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唤起学生心灵共鸣,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状态,而且也能促进理论课堂活起来。
1. 参观类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思政课作为理论课更需要说服力,通过参观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对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升對思政课的“获得感”。获得感不是主观判断,而是来自于实际的获得。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的东西,这些都是实际的获得。
2. 参观类实践教学的组织策划工作有利于思政教师能力的提升。思政课教师日常的工作是课堂内进行的理论课教学,把学生带出校门参观,则需要诸多准备工作,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参观地,到参观地联系并实地考察,确定后安排车辆、人员、时间,与院系及教务处协调相关事宜等。在参观过程中也会出现状况让思政教师临场处理。参观完成后的总结或考核也属于思政教师的工作范畴。可见,参观类实践教学确实增加了思政老师的工作量,但也确实能锻炼其组织管理策划能力,对思政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实际的获得,增强了“获得感”。
3. 参观类实践教学的组织配合工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思政课教师组织策划的实施过程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工作,在班委、科代表、小组长的多层服务和监督下,确保外出参观的秩序和安全,班委、科代表和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提升。参观完成后要求同学提交不同表现形式的总结,如撰写观后感、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制作微视频、演讲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参观中的组织配合和总结也是一种实际的获得,增强了“获得感”。
4. 参观类实践教学是展示学校良好风貌的好机会。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表面是个体,实质代表的是学校。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正是展示学校良好风貌的机会,反之,学生不好的表现则会给学校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校内的严格要求是必然的,德育教育接受公众检验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 思政课参观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建立了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都实行免票。不少高校“就近取材”,根据思政课的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各类参观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积极拥戴和一致好评,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但是,笔者在多次组织参与此类活动中,也感受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参观地点与相关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符合思政课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种类颇多,拿博物馆来说,比如中国的博物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可以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大类,每一类都有各自的展示功能,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有着不同类型的多个博物馆。在参观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选择的参观地点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够的情况,导致实践效果不佳。
2. 参观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选定合适的参观地点后,就应该着手参观准备工作。从表面来看参观类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带出校园去看去听,最后再安全地带回来。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有很多细小而繁琐的环节,如与相关部门联系好车辆,定好上下车时间地点,通知学生相关事宜,为强调安全问题签署安全承诺书,制定学生干部与小组长协调管理此活动的要求,宣布组织纪律要求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给参观活动带来麻烦,甚至手忙脚乱。
3. 参观过程中学生出现走马观花、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和公德缺失现象。能够走出校园去参观,学生是乐意的,但对参观内容不太了解或不感兴趣往往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部分同学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遵守参观前老师规定的一些纪律要求,自由散漫,不和小组成员统一行动,自己分头行事,不认真听完讲解就开始到处拍照。甚至有些同学还暴露出公德缺失的现象,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杂物。
4. 参观完成后作业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参观完成后的总结环节通常都是布置写参观总结或报告。有学生为应付交差,直接在网上下载抄袭,作业流于形式,质量往往不高,收获也不大,也有学生是原创写作,但总结类似记流水账,没有认识提高,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endprint
三、 规范思政课参观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获得感”的几点思考
参观类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针对以上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1. 规范参观前的准备工作。要求组织参观活动的老师把细小而繁琐的环节环环落实到位,如与参观地点接洽好,联系车辆,确定上下车时间地点,通知学生相关事宜,为强调安全问题签署安全承诺书,制定学生干部与小组长协调管理此活动的要求,宣布组织纪律要求等。落实中的提醒环节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还应该通过QQ群或微信群让每一个同学清楚。为了避免因学生对参观内容的不了解而出现参观时走马观花的情况,老师可以准备好与参观内容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
2. 规范参观过程。走出校园外出参观除了强调安全问题外,还需要宣布和落实组织纪律。学生集体在外的表现不仅是学生素质的体现,更是学校形象的表现;不仅是学校教育和管理能力或成果的呈现,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程度的映射。组织纪律通常会强调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跟紧队伍,跟紧小組等。在具体参观过程中,部分学生总会左耳进右耳出,达不到组织纪律要求,这离不开带队老师的监督管理,同时也能让班委和各小组长配合监督和提醒,各司其职,并把班委及小组长职责书面化,并周知和强化。这一过程给部分学生提供了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获得感”。外出参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思政课理论问题的理解,感性的认识又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倾听,所以在有讲解的参观地规范学生认真听讲解是必要的。现实中多数人到参观地就开始各种拍照,忽略听专业人士讲解,往往会导致避重就轻,顾此失彼。在参观过程中,带队老师可视时机与部分同学交流,解答学生问题和结合现实拔高,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回校后稍加整理,在课堂中把学生在参观中看到的现实结合理论拔高,从而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3. 规范参观后的总结、报告等考核形式。参观完成后通常会提交总结报告等作为考核依据。首先,为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应严格把关质量,多种途径杜绝网络抄袭。其次,为了紧跟网络时代信息化步伐,鼓励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新技术,可创新总结报告的形式,比如不提交文字作业,而是提交PPT或微视频作业,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新技术,又可以在展示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参观类实践环节的“获得感”。最后,为促进参观过程中的良好秩序,可把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情况纳入考核中,即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4.
[2]陈灿芬.教学质量年助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106.
作者简介:
谢洪兰,周艳,四川省成都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