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务工人员定居影响因素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018-02-03陈霜洲杨钊虹
陈霜洲+杨钊虹
摘 要:面向异地务工人员的研究中缺乏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工具,同时关于他们的研究也很少提及影响他们定居意愿的各种内因和外因。在研究过程中共取样217名参与者,并使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定25个影响人员定居的因素进行因素分析去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异地务工人员;定居;影响因素;问卷
一、引言
异地务工人员群体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例如职业发展的困惑、职业指导资源的缺乏、知识技能的落后、培训资源的不足、公共服务资源的区别对待化、其低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随迁子女的学习和受教育的保障等。异地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换言之,异地务工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子女教育、事业发展、经济收入、居住环境、人际关系和定居意愿等因素都是决定着他们于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满意度以及最终的定居状态[1,2]。因此,无论是政府、工会、高校、研究人员还是异地务工人员的一员都急需一份系统化且可靠的异地务工人员定居影响因素的问卷[3-6,8]。
根据人口迁移理论,影响人口迁移和定居是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种是迁出地的推力,另一种是迁入地的拉力[7]。人口流动可看成是一股水流在两边分别的推力和引力下产生流动。推力和拉力既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能起到阻碍的效果。因此两种力量的合力将最终影响到异地务工人员的归属和去留[9]。首先,迁出地的推力包括,但不仅限于,异地务工人员迁出地的就业情况、家乡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家庭成员的外出意愿、孩子教育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等等。迁入地的拉力包括,但不限于,迁入地的工作机会、工资待遇、生活和物质条件、社会资源丰富程度、教育资源和基础建设资源等等[10]。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抽取大沥镇(含嘉怡社区等38个社区)217位(其中50名参与问卷初测,20名在参与式观察活动中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其余147名参加问卷调查)异地务工人员,30%为广东省内大沥镇以外的异地务工人员,他们主要来自里水、桂城等地,70%为广东省外的异地务工人员,他们主要来自于湖南省、山西省、河北省的长沙市、衡阳市、株洲市、太原市、大同市等等。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中文全网搜索中,搜索“异地务工人员”“定居意愿”“留城意愿”“农民工”等关键词,收集到1000多篇同行评议文献,通过一定标准(使用合适的问卷,有理论基础并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的文献)的筛选、阅读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来总结影响异地务工人员定居意愿的常见和主要的因素。
访谈法。通过访谈法获得异地务工人员的直接反馈和建议以此来修正问卷初稿。作者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异地务工人员聚集地的直接参与和观察过程中通过积极沟通获得了该群体关于定居意愿的真实想法和反馈。
问卷调查法。最终版本的问卷发放给在大沥镇工作的150名异地务工人员,历时三个月最终收回147份,回收率98%。通过量性分析,作者将把问卷的分析结果和理论假设相对照来验证该问卷是否能够合适地区分不同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是否符合人口迁移理论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3、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异地务工人员定居影响因素问卷》根据理论假设和研究目的包含25个变量。
分析工具。统计软件R(版本3.4.1)用作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
三、研究結果
1、人口统计学资料、个人和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情况
如表1所示,研究对象样本群体平均年龄为34岁(SD = 10.62岁),年龄层次多为中青年;其中有61位男性(41.5%);教育程度以高中、高职为主,约占29.3%,大专以及上43.5%;在大沥镇里生活/工作时长平均为16年;他们的居住地多为自己买的房(51%)或者自己的租房(27.2%);大部分人已婚(62.6%)。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处于1000至6000元之间。一半左右的人(49%)都从事智力型的职业以及在城镇生活时间在8年以下。他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基本满意(M = 41.10, SD = 7.55; 中间值为41);其居住满意度和事业满意度都为较满意(M1= 3.31, SD1= 0.64; M2= 3.56, SD2= 0.88);收入满意度为较不满意(M = 2.84, SD = 0.96)。他们对事业发展的前景判断较为乐观(M = 3.56, SD = 0.88),很多人认为赡养父母为重要的职责(M = 4.18, SD = 0.96)。他们普遍的消费倾向都不强(M = 2.31, SD = 1.19; 中间值为4.5)。另外,异地务工人员和家人也有特定的相处方式:愿意和家人一起居住(66.0%),子女在当地上学多(42.9%),在老家上学少(6.8%)。虽然较少部分务工者的父母都住在大沥镇(64.6%),但是父母们整体的回老家意愿更偏向于“不回去”(55.8%)。异地务工人员整体而言更倾向于参加群体活动(72.8%),且有一定的交际需求(94.5%)并且和本地居民有足够的交流(91.9%)。大部分人(90.5%)认为他们没有享受到政府的福利政策。
研究对象按照定居意愿被分为两个群体进行比较:有定居意愿(n = 68, 46.3%)的和没有定居意愿(n = 79, 53.7%)的两个组。结果发现有一些差异性:1)有定居意愿的人平均年龄更大(M = 34.50, SD = 9.18, d = 0.69, p < 0.001),更多为女性有定居意愿(73.5%, v = 0.28, p = 0.001),受教育程度较低(大专学历占32..4%, v = 0.27, p = 0.012),月收入更高(月收入4000以上的群体占到61%, v = 0.39, p = 0.003)。2)有定居意愿的人他们在异地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长(M = 21.2, SD = 8.23, d = 1.13, p = 0.003),8-15年的居多(44.1%, v = 0.41, p < 0.001),并多和家人一起居住(85.3%, v = 0.38, p < 0.001)3)有定居意愿的人对居住环境、收入和事业更满意(d1 = 0.56, p1 = 0.001; d2 = 0.18, d3 = 0.45, p3 = 0.007),他们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前景更加乐观(M = 3.75, SD = 0.94, d = 0.39, p = 0.017),也有更高的消费倾向(M = 2.34, SD = 1.30, d = 0.22, p = 0.05),他们的子女多在当地上学(52.9%, v = 0.19, p = 0.022)。endprint
考虑到分组后的样本量较小。组间的量性比较应用Cohens d(较小的显著效果d ≥ 0.2;中等显著效果d ≥ 0.5;较大的显著效果d ≥ 0.8)和t检验的p值(p < 0.05为显著)作为效应量。类别变量的比较使用Cramers v和对应的p值(p < 0.05为显著)。
2、效度分析
通过因素分析,如表2所示。根据人口迁移理论,25个变量可以放入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认为影响到异地务工人员去留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决定。首先,迁出地的推力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等人口学变量,还有当地的教育情况、和家人的关系、子女上学情况等。其次,迁入地的拉力包括在异地工作的月收入,对生活、居住、环境和事业的满意度,在社区与他人的互动等因素。
3、信度分析
一致性信度:据表3,Cronbach的α系数为0.741,处于较高的水平。证明该问卷的总体信度较高,能够面向异地务工人员进行良好的定居意愿测试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分半信度:据表3,Guttman的分半系数为0.787,具有较高的水平。证明该问卷的的两个部分的信度较高,问卷所有的问题的信度较高。
四、结论
首先,有定居意愿的群体具有某种特点,例如他们的年龄更大、多为男性和教育程度更高;其次,有定居意愿的群体他们对居住环境、收入和事业更满意;再次,本研究中所有变量对异地务工人员定居意愿的影响都可以归因于来自于迁出地的推力或迁入地的拉力,面向异地务工人员的研究缺乏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程名望,史清华.两代农民工城镇就業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以上海1446份调查样本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3,(05):71-76.
[2]杜国明,郑建国,历亚敏.中国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182-183.
[3]韩清池,谌新民.劳动关系对农民工入户中小城镇意愿的影响——基于广东省151家企业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6,(05):101-109+128.
[4]江波,刘景芝.社会支持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自我认知的中介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71-80+157.
[5]王春超,廖丽萍.就业流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5):134-141+160.
[6]王丽萍,方慧,朱克飞.广东省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02):168-171.
[7]吴茜.人口迁移理论分析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现状[J].决策咨询,2017,(03):57-59.
[8]尹木子.家庭迁移背景下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5,(11):24-30.
[9]张晓青.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述评[J].人口学刊,2001,(03):41-45.
[10]赵敏.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评述[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04):127-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