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8-02-03曾兰红钟珊
曾兰红 钟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地方高校党建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实践中通过构建组织建设型、行业互助型、研讨观摩型、公益服务型、基地教育型和新媒体宣传型等活动模型,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党建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与此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了当今国家高校发展的主题。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1]“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2]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
高校党建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更为重要的是关系着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职责使命,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去实现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国家迈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高校必须要将加强党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一、地方高校党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校党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思想基础
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新时期地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解决立场、态度、情感、意志等问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解决认识能力、方法路径等问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解决行为习惯、人格品质和社会公德等问题。[3]高校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具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而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这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需基础。
(二)地方高校党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地方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新工作,也是一项新任务。地方高校党建必须切实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领,提高全校师生对这项工作、任务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挖掘一切有利资源,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
(三)地方高校党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保障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建的主线之一,作为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其先进性教育的重点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先进性特征上,而人才培养的先进性特征的本质要求就在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地方高校党建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服务功能,积极主动的指导和完善地方高校党建工作,有效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四)地方高校党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党建工作紧扣时代需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地方高校党建通过创新学生党组织活动,把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党员意识,树立了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还深化了党建工作队伍和全体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引领全体学生自觉的向创新型人才方向努力。
二、地方高校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通过在实践中建立组织建设型,构建行业互助型、研讨观摩型、公益服务型、基地教育型和新媒体宣传型等活动模型,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做法,力求实现党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赢。
(一)组织建设型
一是建立并完善“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学生党员就业服务队”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党员再教育及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建立并完善“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学习互助小组”,营造朋辈互帮互助的浓厚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建设。
(二)行业互助型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及时了解行业需求,邀请多名校友,举办“校友零距离”交流会,促进学生就业认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主动性问题,增强专业自信、就業自信。
(三)研讨观摩型
开展“教授接待日”系列活动。邀请学院教授、副教授就本专业前沿研究、本专业学习、就业等问题进行深入互动交流,为师生答疑解惑提供平台,加强新媒体运用,实施“教授微访谈”,有效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专业情况,发展前景,就业方面等问题,树立明确目标,增强专业自信。
(四)公益服务型
紧扣当前社会热点专题,响应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开展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及青年团员三下乡实践活动。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党总支于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到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西湖村、叶湖村开展大学生助力精准脱贫“三下乡”专项行动。活动以“我为精准扶贫做贡献”为主题,已于2016年7月启动并获得省委教育工委立项,由于表现优异于当年就入选了广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并在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三等奖。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暑期“三下乡”专项活动期间得到梅州市电视台、梅州日报及民生820等媒体的积极跟踪报道。endprint
(五)基地教育型
围绕“党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党总支组织学生党员及考研学生到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取经,充分吸取它们在党建+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的经验,加强学生党员纪律要求及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30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教师和企业合作完成横向项目的机会,加强师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创新教育。
(六)新媒体宣传型
加大学生党员齐参与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一是教授“微访谈”活动、党建微信、团学微信及化学微信定期刊出,加强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二是为学院教工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服务性平台,提供科研助手,建立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党员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学习效果,形成党员树旗帜,人人争先进的育人氛围。
三、地方高校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思考与提升方向
作为地方高校,在党建工作中需要以转变和更新观念为先导,以组织建设型、行业互助型、研讨观摩型、公益服务型、基地教育型和新媒体宣传型等活动模型为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凝聚党的力量,将地方高校党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努力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在党建工作实践中实现了以下两个目标:第一,通过推进“六型”活动模型,加强完善了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整合了创新资源,凝练了科研队伍;第二,通过推进“六型”活动模型,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创新人才,促进了学院科技创新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实现了地方高校党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赢。
“六型”党建模式虽然在“党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有需要提升的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对地方高校党建的探索。
(一)科学设置,是做好地方高校党建的基础
“六型”党建模式确定了“分类设置,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以党总支为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服务保障,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全员参与,是做好地方高校党建的根本
地方高校党建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影响力和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六型”党建模式实施过程中,坚持始终把师生全员参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师生来开展,充分尊重师生意愿、广泛贴近师生需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载体,是做好地方高校党建的关键
没有载体,再好的思路和想法都只是空谈;只有有效的载体,才能将好的思路和想法转化为师生党员的实际行动。在“六型”黨建模式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活动载体的设置和安排,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和制度,为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高等教育法.1999-1-1.
[2]新华社社论.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南昌大学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用青春铺路 让理想延伸[N].中国教育报,2016-02-04(01).
[3]唐志龙.培养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11,(10).endprint